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思考力 一堂富有思考力的作文指导课
 

思考力 一堂富有思考力的作文指导课

发布时间:2019-02-22 04:13:37 影响了:

  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收获颇大。现基本照录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学习话题作文的写作。先请大家认真阅读刚发的材料,然后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完成题后的问答题(时间:6分钟)。
  (学生读材料并完成答卷,老师用幻灯将问卷打在屏幕上。)
  对严格控制“一氧化二氢”的呼吁书
  我呼吁对“一氧化二氢”化学物进行严格控制,或者完全予以废除,理由是:
  1.它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
  2.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兮;
  3.处在气体状态时,它可能引起严重灼伤;
  4.发生事故时吸入也有可能致命;
  5.它是腐蚀的成因;
  6.它会使汽车制动装置效率减低;
  7.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
  美国一名中学生
  
  这篇小文章获得大爱达荷瀑布市科学大会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毫无争议地以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拿下一等奖。
  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你的态度是:
  A.同意 B.不同意 C.不好说 D.看不懂
  分组收卷并统计,然后教师将统计结果打在屏幕上:
  A.同意38人,占65.5% B.不同意9人,占15.5%
  C.不好说6人,占10% D.看不懂5人,占9%
  师:根据答案来看,同意的人占了大多数。先请你们谈谈理由(时间:12分钟)。
  生一: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7条论据都能支持该观点,所以我选择了A。
  生二:既然这篇文章获得了大爱达荷瀑布市科学大会评委们的一致好评,那么它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选择了A。
  生三:我看这篇文章是针对环境保护的,所以我同意他的观点。
  师:现在请支持观点B的同学也来谈一谈你们的意见。
  生一:我觉得任何一种物质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根据文章看出,它有很多坏处,但是否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呢?文章没有说,可见是片面『生的。所以我不同意它的观点。(同学们报以掌声)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位同学深入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是肯定的。
  生:二:一氧化二氢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文章都没有说明。所以我对它的结论不能贸然同意。(掌声)
  师:这位同学表现的是一种很审慎的态度,在没有弄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时,尽管有权威部门的评审结论,他还是持否定态度。真有挑战权威的胆量!
  生三:我的观点是,在没有弄清楚一氧化二氢是什么物质时,既不同意A,也不能同意B,所以我选择了C。
  师:既然这位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是否可以弄清一氧化二氢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请大家相互讨论。(时间5分钟)
  一同学提出:老师,一氧化二氢不就是水吗?它的分子式就是H2O。
  许多同学恍然大悟: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写出它的分子式呢?这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师:同学们开始是不是被那些评委们的权威蒙住了呢?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论文,你们有什么新的看法呢?请先分组讨论,再选几个代表发言。(同学们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代表1: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论据好像都是正确的。如水可以引起锈蚀、气态时可以灼伤皮肤等等。但是,水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自然界里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而文章的结论说要对水严加控制甚至废除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代表2:我们几个同学的意见是:一位中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论文,显然他是做了许多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的工作的。评委们之所以把一等大奖评给他,是不是看中了这一点?
  一同学:我不同意他的意见。也许当时的评委们也像我们一样,被蒙骗住了,既然已经把一等大奖评给了他,也就将错就错吧。(全班同学大笑)
  师:这位同学的思维有他的独特之处,我认为他的意见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篇文章是不是能骗过评委们的眼睛,这倒值得商榷。 代表3: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凡事应该动脑筋好好想一想,不但要动脑,而且要动手。
  师:通过对这则材料的阅读和讨论,大家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思考、思考、再思考。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思考、思考、再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吧。
  评议:这确实是一堂有思考力的作文指导课。其特点在于:
  1.这则阅读材料本身就是对人的思维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果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思考,乍一看去,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是容易被迷惑住的。
  材料本身的思考力。就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一个亮点。
  2.老师以问卷的形式开头,为整堂课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悬念,使学生围绕这条线索展开了一连串的思维活动。
  3.老师采用“剥壳见笋”的方法。后卒章显志,归结到“思考、思考、再思考”这个话题上来,没有丝毫斧凿之痕。
  4.整堂课自始至终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仅仅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对这样的课,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收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