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书籍”的概念隐喻】 隐喻的书籍
 

【“书籍”的概念隐喻】 隐喻的书籍

发布时间:2019-02-27 03:57:55 影响了:

  摘 要 随着现代隐喻学的发展,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来探讨人们关于“书籍”概念的隐喻构建及理解过程,从隐喻思维阐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书籍 认知方式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Metaphor of "Books"
  CHENG Ye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metaphor, metaphor is not just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means. In this paper,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explore the people on the "books"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construction process, explain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 from the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wordsmetaphor; book; cognitive style
  
  0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至今的2000多年来,隐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眼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直到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theory of metaphor)作为独立理论提出并进行分析。他们指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心论点在于,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极其意义的特征,而是整个概念认知域(conceptual domain)的特征。概念认知域又叫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某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的表征的集合。概念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就是用源域来感知目标域,从而激活大脑中理解该句所需要的认知图式。公式表达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两域映射及其被激活的认知图式是理解隐喻的关键。耿占春在《隐喻》一书中说道“隐喻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或人与自然的视同对等。在语言和文化的演变中隐喻永远不变的驾驭这个基本的真理:人与自然的统一。”源域与目标域映射的条件在于关联,隐喻关联的基础在于相似,而关联是由人的大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的。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示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熊学亮,2001)包括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情景知识和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何兆熊,2002)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映射过程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经过大脑的过滤、压缩和整合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关联。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可以表示为:“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
  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语料中得到了极大的验证①,在汉语中,我国学者也对有关“空间②、时间③、情感④”等隐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但是,笔者还未发现与“书籍”这个概念相关的隐喻研究。本文就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探讨人们关于“书籍”概念的隐喻构建及理解过程。
  1 “书籍”的概念隐喻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e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三类。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关于“书籍”的概念隐喻。
  1.1 “书籍”的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糊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他们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
  (1) 细细品味过后,我终于看出这本书的特殊文体。
  (2) 他书读得快,但不会消化吸收。
  (3) 这部作品反映的现实,耐人咀嚼。
  (4) 那种小说,不合我的胃口。
  (5) 这本书有点民歌风味,而那本却索然无味。
  
  
  图1
  以上关于书籍的表达,都源于基本的概念隐喻“书是粮食”。人类就是凭借着从“食物”这个认知域所得出的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书籍”这一认知域的。“吃”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也是人类最普遍的认知方式。“书”不但可以用舌头来“品尝”“品味”,而且可以用牙齿来“咀嚼”,还可以用胃来“消化”和“吸收”。把书籍隐喻成食物,把吃东西这一经验映射到思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认知过程。其映射关系如图1。又如:
  (6) 一本好书,也可以算作是一位最好的朋友,它一如既往,永不改变。
  (7)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8) 读书如交朋友,广交朋友,多读书,眼界自然会更宽,人生也会更丰富、更自如。
  (9) 交友不慎,懊悔终生;择书不佳,小则无聊无味,大则伤及心灵危害一世。
  (10) 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
  以上的表达也反映出了一个结构隐喻即“书籍是朋友”。把非人类的东西看成人类,我们就能够从人的动机、性格和活动来理解各种各样的非人体实体的经验。即人类的经验表明在读一本书时,就如同结交一个朋友。以下是“书籍是朋友”的结构隐喻:
  
  人们总是以熟悉的事物,事件来谈论陌生的东西。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多少朋友,怎样交朋友都如读书一般,是人们从经历中体验到的。作为源域的“朋友”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来映射到目标域的“书籍”,这一结构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1.2 “书籍”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统一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前后、内外、深浅、中心边缘等此类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隐喻。是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隐喻。它源于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地用最直接的空间概念来表示具体的或抽象的概念,例如:
  (1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 读书就是站在高处看高处,是享受别人的创造,享受别人的乐趣。
  (13)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牧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人们在指称或谈论“书籍”时,将方位认知域概念映射到“书籍”“读书”的认知域中,赋予“书籍”以方向和维度。这里面就包含着概念隐喻“good is up”“happiness is up”,即好的状态就为“上”这一方位隐喻。将书隐喻为阶梯,来自人们的动态经验,如“上楼”、“爬山”等都是人体直接参与的运动使人们直接感受到从下到上的过程,因而从读书中获得知识,让人们在过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同时,人们在到达一定的高度,会有身心愉悦的感觉,读书使得人们产生了如“一览众小山”的感觉,在读书中获得知识,自己也是快乐高兴的。这些都是人们动态,直接经验的高度抽象的结果来隐喻书籍以及读书的过程的。再如下面的例句就体现了另一方位隐喻即“时间早的为上/时间晚为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15) 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
  (16)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1.3 “书籍”的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根据物质世界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的范畴及其关系。容器隐喻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就是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都看成具体的、有形容器。因为人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一个实体,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人的身体犹如一个容器,有里外之分。人们在认识书籍时,也把书籍看成了一个容器。因为书籍中本来就储存着各种丰富的知识,是信息的载体,交流的工具。例如:
  (1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8)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19)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20) 书籍是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21)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人们把书籍看做一个容器,可以是“宝库”、“房间”等,人们获得的东西,或看到的事物就是书籍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人们通过这样的过程,认识到书籍与生活息息相关。
  2 “书籍”概念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
  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由于隐喻是涉及两种事物的特点,使得隐喻思维在隐喻说写者的表达和隐喻听读者的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隐喻思维就是人类在认知“书籍”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书籍”这种新事物或者“读书”这种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就是通过类比和联系来发现他们的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这种通过类比和联系进行的相似性替换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过程。
  不同于归纳与演绎这种纵向推理(思维)。隐喻思维是从特殊(一种事物)到特殊(另一种事物)的横向思维,是同一水平左右推移的思维模式。隐喻思维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其一,隐喻思维是非常规发散性的跳跃性思维;其二,隐喻思维具有大跨度、高自由度的特点;其三,隐喻思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特点;其四,隐喻思维具有把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联系起来的特点,从而将思维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充分调动起来。⑤基于以上隐喻思维的特点,人们在对“书籍”这一目标域的认识中,在寻找与源域相似点的认识上就产生了不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视角,从一维到三维的空间等各方面找到了对“书籍”的映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概念隐喻。
  隐喻本身隐含了隐喻说写者的行为,他们在创造和使用隐喻时,通过联想和想象这种隐喻思维,最大可能地表达了自己对物质或精神世界某一目标域的认识、理解,隐喻说写者把隐喻的具体阐释留给隐喻听读者,使意义在具体的语境、在听读者的参与中得以解读。隐喻听读者也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隐喻实体,而是作为认知个体参与隐喻意义构建的动态认知过程。由于认知背景不同,包括认知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语言语境差异以及视角不同和经验体验的差异,极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心理空间提取的不同概念和范畴,从而完成对隐喻意义的阐释,形成不同的隐喻理解。
  3 结语
  隐喻是人们思考和谈论世界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思维的影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书籍”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发现“书籍”概念隐喻结构复杂,内容丰富,有其突出的特点。并从隐喻思维阐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关于“书籍”概念隐喻认知域之间的隐喻映射以及隐喻如何制约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注释
  ①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②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③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出版社,2005.
  ④Yu Nin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orm Chines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⑤王洪刚,杨忠.试论隐喻思维的特点及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2003(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