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烟草博物馆岂能成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属于教育基地吗
 

【烟草博物馆岂能成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属于教育基地吗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2:14 影响了:

  调查显示:参观烟草博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  最近,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获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殊荣。另外,烟草博物馆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对此,公众纷纷提出质疑:烟草博物馆是怎样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
  众所周知,所谓博物馆是通过文化展览,使公众获得对展馆文化主题的辩证、积极、理性认知的场所。那么中国烟草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到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说到烟草博物馆,当然应该通过对烟草文化的介绍,让公众对烟草有更科学、准确的认识,让公众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落到实处,从而保护当代和后代免受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但是,我们回过头看看这所由烟草公司花费4亿巨资,于2004年开馆的号称亚洲最大,并冠以“中国”头衔的烟草博物馆里展示的内容。
  凡是对控烟有利的信息,博物馆都进行了回避。比如在 “吸烟与控烟”专题展馆的导言称:“烟草传播以来,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说法恐怕欠妥,“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共识,并且被要求印刷在卷烟的外包装上,但是,在烟草博物馆里却说成是“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此外,在这个专题展览中,甚至还有吸烟有益的结论,并且援引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等等。更有甚者,“名人与烟”的展览主题,将吸烟和文化发展、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吸烟似乎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文化灵感。这无疑是通过宣传烟草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伟人与香烟的故事等,无形之中给吸烟行为戴上了一顶浪漫的 “光环”。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烟草博物馆已经将主要参观人群定位为青少年,通过申请“科普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招牌,吸引青少年参观。笔者认为,这种误导,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烟草少了份戒备之心,多了份亲近之意。而这份被烟草诱捕的亲近之意,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带动多少青少年走上吸烟之路呢?
  当然,这符合烟草公司的营销重点人群——还未成年的青少年。复旦大学教授郑频频对此进行深入调查,调查显示“参观烟草博物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这不得不让人发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
  对于中国烟草博物馆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原因,上海市科委负责人告诉笔者,当时,中国烟草博物馆在申请科普教育基地的时候,里面没有一点关于烟草危害和控烟的内容,社会上的反对声音非常大,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质疑。在象征性地“整改”后,相关内容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还被放置在非常隐蔽的地方。由于来自烟草行业的强力推荐,再加上上海市科委对于烟草博物馆没有出一分钱,中国烟草博物馆才得以挂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金字招牌。但是,上海市科委拒绝了其要成为全国性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请。
  100多年前,林则徐在虎门的一把大火给世人的一个警示,中华民族再也不受**的贻害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100年后,在上海滩,一座花费上亿的博物馆却在宣传着烟草的好处。
  有专家号召将烟草博物馆关停,笔者认为,如果贸然拆除一座耗资上亿的场馆未必不是一种浪费,不如让其“改良自新”,成为宣传烟草危害和控烟的场所。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让其与烟草行业彻底断绝关系,由政府收回,才能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