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诗歌教学究竟梦断何处_梦断琴堂诗歌
 

诗歌教学究竟梦断何处_梦断琴堂诗歌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6:15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81-0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长廊里一朵瑰丽的奇葩。每当说起这样的话,我心里就莫名激动,可激动过后就是惭愧。或许国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朵文化奇葩,但是能够走进去的不在多数,即使你是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
  我连续教了七年的高三毕业班,对备考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对考纲的角角落落如数家珍,至于诗歌的教学当然不在话下。先是一轮复习,疏通诗歌的基础知识,从意象到意境,从练字到练篇,从内容到技巧,从语言到风格,从思想到主旨,条分缕析,面面俱到;接着二轮复习,讲如何审题如何作答,从审题目作者到审注释设问,从设问常式到设问变式,从术语运用到答案组织,提取精华,瞄准得分;最后是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各个击破,加强训练,保持手感。当年的高考题亮相后,虽然它不是我们平时训练的原题,但是其考察方向是涵盖其中的。可是就在师生都把备考的利刃磨得锃光发亮的时候,就在师生准备霍霍向牛羊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准牛羊在哪里。是的,说起技巧头头是道,可看到没练过的诗歌,学生往往还是不知所云,可谓是来势汹汹但无从下手!年年备考,年年觉得诗歌是难点,为何?
  如果简单地说是学生笨基础差,就可以推脱了事的话,那么学校里有精英班、奥赛班,那些尖子生倒是又聪明基础又好,做题时专业术语运用准确、答案组织严密,但也是多在诗外打转,凭着平时的扎实训练,只是“或许大概可能”地猜着做题。那是语文老师的问题么?很显然,语文老师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把多年积累的备考精华全盘托出,唯恐学生不知唯恐学生不晓,事关学生的前途命运,每一个高三老师都是拼了命地奉献着自己的。还用说,肯定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么?的确,这么多年大家一直把批判的矛头对准教育体制,可是批判的结果并没有使得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学积极性也没有在批判中高涨,似乎在慢慢地消失殆尽。体制的问题事关集体事关未来,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纠正,不是个人可以随意左右的。另外体制最初的目标都是从好的方面来规划的,哪一年的教育纲要里也没说应试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呀。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不妨转到诗歌教学本身来看一下。我曾经多次要求学生:“请背一首你最熟悉的诗歌。”学生张口就来“鹅,鹅,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种回答总会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但是我却想哭了:一个已经上了高中的孩子,张口就来的是小学时记忆的诗歌;中学也学了大量的诗歌,如果非要背出来一首两首,他们会低头沉思良久,即使背出来了也只是似有所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我还多次问过大家:“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为什么?”学生会很随意地说出诗人的名字,接着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自己喜欢的原因。既然最喜欢却说不出来具体的原因,只是不疼不痒地说一些诸如诗人的祖籍、字号、成就,那能叫喜欢么?那能叫“最”么?恐怕连了解都算不上吧。很明显,很多学过的诗歌并没有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命里,没有融进他们的灵魂里,关键时刻当然不会手到擒来,脱口而出。别说学生,就连语文老师也会有同感吧。长期的备考训练,形成了机械的模式,基本以练题讲题为主,本来应该生气勃勃的语文课堂竟变得死气沉沉。语文老师研究考题钻之又钻,精之又精,有没有问自己“这些诗歌到底和我有关系么?”“如果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我喜欢这些诗歌么?”“如果不喜欢,那是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提起李白杜甫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可是再仔细想想,或许我们熟悉的仅仅是他们的名字而已。他们是伟大的人,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受了洗礼并发出了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光的伟大的人,试问,我们何曾探究过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于我们自身又有什么真正的启发呢?看似很熟悉的名字,其实我们的心灵和他们“隔”得很呢。相信好多语文老师最初都有自己的作家梦、诗人梦,当你仔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时,会发现梦早就失落了,自己还浑然不觉。静言思之,或许连自己都疑惑怎么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哪还有语文老师的气质呀?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了,只凭一本教参和几本习题集就可以驰骋教室多年,并且还取得了足以填补自己虚荣心的耀眼的成绩,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赏。可是,有梦才有远方,只有成绩,你满足么?老师尚且如此,遑论学生?
  一直以来,师生都被困在了一个矛盾体当中:我们在学校形成了孤立的学校知识系统,静止地盖在了日常生活的经验上面,使得教学和日常生活是两个分离的世界。尤其是诗歌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心没肺。没心没肺之人如何能够读懂诗歌呢?读不懂又怎么得分呢?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典诗歌更是饱含感情汁液的语言。我们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需要长期的沉浸,与我们的生命进行深度对话,我们才能从中汲取营养的。而我们日常的诗歌教学又都做了些什么呢?那完备的诗歌知识体系面面俱到,其实是囫囵吞枣,与真正的诗歌学习往往失之交臂;所谓的答题技巧也只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呀,但确实可以应付考试、蒙混过关。当然,并不是说那些知识不需要知道,而是师生学习的心态以及精力的投放不可太过偏颇了。完全忽略此知识的学习,学生会一直停留在片面的和感性的认识上;太过此知识的灌输的灌输,学生会养成投机心理,从而与真正的诗歌学习绝缘。真正的诗歌学习应该蕴含着大家的生命感受,生命成长。师生共同和诗歌编织出鲜活的教学实践时才是真正地把诗歌活出来的时候。
  当然,现实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可是,不管是期待着体制的变革还是期待着教改团体的出现来改变目前的现实,都是不切实际的。老师和学生处在教学一线,并且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如果师生站到同一条战线上,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共同把问题找出来,达成共识,进而进行一些积极地探索,似乎是目前比较可靠的办法,也是拯救自己最快的方式。有人把这种探索叫做“师生共同成长”。
  诗歌教学究竟梦断何处?梦断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但是那也是梦开始的地方。师生共同成长,需要老师做一个求学者,让自己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还要老师做一个引导者,让自己走在学生的前面,不断地招呼和组织。只有这样,师生的脚步才可以一致,才可以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合力拼搏,才会创造奇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是从自身出发,“学别人,做自己”;最有力的证明是自己用生命对完美教室的缔造。
  梦就在远方,行动就有收获。
  后记:从2010年开始,我对诗歌教学有了强烈的质疑,同时对自身也进行了深入地反思。2011年、2012年都在所带的高三毕业班中实践过自己的一些初步的想法,主要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自己喜欢的诗歌,内容不限,时间不限。虽然粗糙了一些,但是这让我知道了学生心中对真正的诗歌有着强烈的渴望。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的进一步引导,而引导需要老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为此,我在不停地学习。现在临近高考,我更觉得有必要加急充电,充分备课,以备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局面可以得到及时扭转。
  初步的想法是,以人物专题的形式,带领大家先走进诗歌的丰富的世界。我比较喜欢苏轼,准备从苏轼开始。如果自己充电及时,可以把苏轼的诗歌形成一个课程,和学生一起穿越。一直觉得水平有限,恐贻笑大方,但是想到这于我是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在最初的时候其行必是丑陋的,应该坦然接受,关键是一直努力下去才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