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天发神谶碑

发布时间:2019-07-25 09:41:23 影响了: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郭锋利

摘要:《天发神谶碑》是三国吴碑刻,此碑自出土便因其文辞诡异、书体奇特而为人重视,在后世的金石志、地方志中多有提及,并为很多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尤其是在清代,不仅很多书法篆刻大家涉猎此碑,而且很多书法篆刻家因取法此碑而成为大家。本文就着重梳理清代有哪些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此碑,并分析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此碑,并通过他们对此碑的取法方式指导我们的创作活动,从而形成自我风格。关键词:天发神谶碑影响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刻于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在晋宋时就已断为三段,因此又称《三段碑》、《吴天玺元年断碑》、《吴纪功三段碑》。此碑在宋元祐六年由转运副使左朝请郎胡宗师发现,据其在碑上的题字:“予因游府南天禧寺,寺门之外有石三段半埋于土,窃疑以为天玺元年岩山纪吴功德段石冈之碣,因观之,果耳……寺僧不善获持,岁月之久、风雨所暴,必至泯灭,因辇置漕台后圃筹思亭。”1发现时此碑已断裂,后置于筹思亭,又几经周转徙至金陵(今南京)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翁方纲曾于乾隆四十四年秋到尊经阁亲自考察此碑,其重点主要是碑的尺寸、字数以及碑是否三段为拼接,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具体详见其所著《两汉金石记》,这里不再赘述。

此碑碑文传为华覈撰,认为是华覈的首先是晋代的张勃,后唐代的许嵩延其说,其在《建康实录注》中说:“案《吴录》,其文东观华覈作,其字大篆未知谁书,或传是皇象,恐非。在今县南四十里龙山下。”2到了元代,戚光更是肯定是华覈,其在《集庆续志》中说:“……末后别书曰兰台东观令,曰巧工九江,曰吴郡,曰东海夏侯,盖列与事之臣于正文之后。华覈为东观令,是必华覈也。”3明《一统志》亦延张勃之说。后朱彝尊提出疑议,认为不可能是华覈所撰,并加以证明,其在《曝书亭集》中说:“碑文相传为华覈所作,盖本张勃《吴录》,而许嵩《建康实录注》、戚光《集庆续志》因之。以覈尝为东观令,而碑复有‘兰台东观令’字,遂以实之也。考覈为东观令时,犯颜数谏,号称直臣,又其免官在天玺元年,则碑之所云兰台东观令别是一人。覈既免官,又素伉直,必不复藉符瑞取媚,未可遽信为覈之文矣。”4关于碑文多认为是皇象所书,到了明代的周晖,其又提出苏建说,其在《金陵琐事》中说:“《天发神谶碑》吴皇象书,又定为苏建。”5其后清代的周在浚又认为苏建可能是苏健,其在《考》中说:“案诸书俱以为皇象书,周晖独言又定为苏建,建无能书名,亦不知为何时人。考孙皓封禅国山所立碑文,末有东观令史邱信中郎将臣苏健,或晖误引此邪。”6

对于以上关于撰文和书写者的争论,王昶的论述或许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张勃《吴录》以为华覈撰文、皇象书,许嵩《建康实录注》、董逌《广川书跋》、黄长睿《东观馀论》说皆从之。近朱氏彝尊据《吴志》辨其非华覈所作。昶考国山碑,以旃蒙协洽之岁(乙未)、月次陬訾之舍(十二月)、重光大渊献之日(辛亥)、受天玉玺于柔兆涒滩(丙申),月正革元1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7页。

2同上。

3同上。

4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8页。

5同上。

6同上。

即为天玺元年,而告祭刊石,中有国史莹覈名意,覈虽因微谴免官,尤在左右,遂命以撰文,未可遂定为非覈,且并疑象书也。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张怀瓘《书断》云:‘象工章草,小篆入能,或即指此等篆书而言。然《书断》及张彦远《法书要录》并以象为官至侍中,《梁

7书》及《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不能定其孰是矣。”

对于《天发神谶碑》的争论与研究在清代达到顶峰,这主要得益于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在此背景下,理论上涌现出很多研究金石碑板的学者,如惠栋、王槩、朱彝尊(1629-1709)、王昶(1724-1806)、钱大昕(1728-1804)、翁方纲(1733-1818)等,他们或专重考据碑刻,或长于搜罗著录,或擅长拓本的鉴赏。作为三国吴碑的代表,《天发神谶碑》自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考证的对象。在实践发面亦出现了很多取法、借鉴《天发神谶碑》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们或沉浸此碑,如徐三庚;或兴到偶尔效之,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张廷济等。下面就谈谈他们是如何取法此碑的,并进一步分析他们书法或篆刻的风格。

(一)书法家

1、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顺安,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号叔未,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门寿老人,浙江嘉兴人。工诗词,精金石考据学,是与阮元同时期重要的乾嘉金石学代表,阮元督学浙江时与之订为金石交。收藏鼎彝、碑板及书画甚丰,能篆隶,精行楷。初规摹钟、王,五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张宗祥云:“叔未早岁学王,小楷宗《黄庭》、《乐毅》,中年以后顶礼襄阳,大字楷书锋挺毫齐,至饶刷意,惟终觉金石之气充溢纸上。”著有《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

刘靖基先生静寄轩藏有其“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七言联,辑入上海书画出版社《明清楹联集》。张廷济对《天发神谶碑》十分衷爱,他曾评价此碑:“雄奇变化,沉

8着劲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联虽为集古

字,但仍体现出“刷字”的用笔特征,笔画刚劲挺拔,使笔如刀,竖画飞白悬针收笔;结字取长方,纵横恣肆。诚如张宗祥评价:“能将金石端庄气,一变襄阳狂放姿。海岳重来应大笑,刷书今竟化钟彝。”

2、吴让之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吴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字让之,自号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包世臣入室弟子,工篆隶,善篆刻。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等。

目前见到的吴让之取法《天发神谶碑》的作品有《吴让之临》,此作是吴让之同治二年(1863)所书,时吴让之六十五岁。此时吴让之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吴让之共临此碑一百二十四字,可见其对此碑之喜爱。临摹此碑刻,首先要弄清它是何种书体,该用什么笔法,但是对于《天发神谶碑》而言,把它归入五体之中,便显得不是那么容易,正如北宋黄伯思评价:“皇象书人间殊少,惟建业有吴时《天发神谶

9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相传乃象书也。”此碑似篆似隶,于奕正认为是八分书,他在

10《天下金石志》中记录:“南直隶-应天府-吴纪功三段碑-孙皓天玺元年立,皇象八分书。”

刘熙载则认为是篆书,他在《艺概》中说:“《开通褒斜道石刻》,隶之古也;《祀三公山碑》,篆之变也;《延光残碑》、《夏承碑》,矣《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必7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9页。

8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陈其荣编辑。见《丛书集成续编·九二》,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67页。9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7页。

10于奕正《天下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页。

以此等为八分,则八分少矣。或曰《鸿都石经》,乃八分体也。”康有为亦偏向篆书,他在《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中说:“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

12吴《天发神谶碑》尤有此体。”他在《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又说:“《三公山碑》、《是

13吾碑》、《天发神谶碑》-右以隶笔作缪篆,亦可附于西汉八分。”笔者认为,《天发神谶碑》

应归于篆书。首先,此碑虽有隶书用笔,但隶书典型的用笔——波磔却不是那么明显,而仅仅是受到隶书影响,字形趋方,笔画起笔有隶意;其次,从书体演变的规律看,先有的篆书,后有的隶书,只能是篆书受到隶书影响,而不可能是隶书受到篆书影响;最后,从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的角度来说,吴让之精于篆书,并用篆书的章法临习它;赵之谦、黄牧甫将其引入篆刻,显然是将其看做篆书。徐三庚亦是取其用笔,形成自己“婀娜多姿”的篆书风格。

我们将《天发神谶碑》原碑、《吴让之临》以及吴让之的其他篆书作比较(表1),发现《吴让之临》有几个特点:从用笔来看,篆书用笔和隶书用笔相杂,篆书用笔多体现在弧形笔画,而隶书用笔多体现在笔画的起笔和平直笔画。从字形来看,吴让之所临体势变长,更似小篆,如“天”字。从章法来看,章法似吴让之所书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和《三乐三忧帖》,采用长方界格,写的规规矩矩,所以更像是《天发神谶碑》的临摹范本。

此外吴让之还有两幅取法《天发神谶碑》笔意的对联,对联以自家篆书结合《天发神谶碑》笔意写成,所以算是创作作品,但由于《天发神谶碑》风格之强烈,所以其影子依然很明显。

表1:

《天发神谶碑》吴让之临吴让之篆书《天发神谶碑》吴让之临吴让之篆书11

3、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字辛榖,一字袖海,号井罍、金罍、上于、大横,又号金罍野逸、金罍道士、金罍道人、西庄山民、诜郭、翯嘫散人、馀粮生、似鱼室主、荐未道士等。有《似鱼室主印谱》行世。

徐三庚对《天发神谶碑》浸淫之深可谓超越任何人,从书法到篆刻,无不脱胎于《天发神谶碑》,而篆刻又是书法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即“印从书出”,所以我们将《天发神谶碑》对徐三庚的影响主要归入书法一类,但是徐三庚的篆刻作品中亦有直接体现取法此碑的,如11

12

13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684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779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793页。

朱文“白门史致道仲庸父章”,边款云:“辛榖仿王(皇)象字。乙丑二月。”另一方为白文“惟庚寅吾以降”,边款云:“拟皇象书,为春畴仁兄鉴。上虞徐三庚记。”此外还有朱文“聱亭生”、“袖中有东海”

白门史致道仲庸父章惟庚寅吾以降聱亭生袖中有东海

要想梳理出徐三庚书法的发展轨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徐三庚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而且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又寥寥无几,有纪年的更少,目前所见的有纪年的徐三庚的篆书作品多为其晚年所书。在徐三庚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落款署明仿《天发神谶碑》的,一为上海博物馆藏“典校兰台书史;敷陈丹桼文章”,一为其六十三岁所书“烟霞问讯;风月相知”,可见其《天发神谶碑》之衷爱。

(二)篆刻家

1、王石经

王石经(1833-1918),字西泉,一字君都,山东潍县人。工铁笔、篆、隶,耆古最深,与陈介祺、郭麐折柬往来。其所刻石印,一笔一划,悉从古印玺中得来,尝从陈介祺检定《万

印楼印谱》;同王懿荣、盛昱、徐坊诣太学观石鼓;同宫本昂赴琅琊拓秦碑,

一时交游皆海内金石名家。辑有《西泉印存》、《甄古斋所刻印谱》等。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王石经印章,二印由陈元章捐献,除大小不同外,

其余基本相同。其中一方有陈介祺题款:“余年四十有二有病归故里,卧海

滨者十有六年矣,衰老日至,有不学之叹,时梦觚棱,有玉堂天上之感。爰

浼吾良友西泉以《吴天玺碑》法作印志之。印篆之奇前此所未有也。同治己

巳秋九,陈介祺记。”14陈介祺评价印文篆法之奇前所未有,可见风格之独特,

这也间接评价《天发神谶碑》的奇诡。

对于王石经的印艺,吴重憙描述:“合周秦汉法,西泉学所

述。能使笔如刀,又使刀如笔。”15这主要是说王石经印章取法

秦汉,使刀如笔。接着,吴重憙又说:“君偶出别裁,不落恒蹊

想。上摹古鼎钟,下摹吴皇象。”这说明王石经刻印别出心裁,

将古鼎文字和皇象的字引入自己印章。

2、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撝叔、铁三、冷君、悲盦、无闷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书初法颜真卿,后专意北碑,篆隶师邓石如,能以北碑写行书,尤为其特长。著有

《二金蝶堂印谱》、《悲盦居士诗賸》、《补寰宇访碑录》等。

提到赵之谦与《天发神谶碑》的关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所刻“丁

文蔚”印,边款云:“蓝叔临别之属,冷君记,颇似《吴纪功碑》。己未十

二月。”此印文字结体颇似《天发神谶碑》,略作小变;刀法上单刀、双刀

并用,尤其是一些“倒韭叶”笔画,上粗下细,以单刀入石,逐渐深入,

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借鉴《天发神谶碑》入印,仅代表了自己“印外求印”所14

15

见《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献印章》方斌、郭玉海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

年版。

吴重憙《题》,见《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892页。

达到的广度,是偶尔为之,非自己偏爱。

赵之谦虽仅有一方取法《天发神谶碑》的印章,但其影响是空前的。齐白石受其启发,开创了自己单刀刻印的风格,他在《跋》中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为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16

3、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牧父、穆甫、穆父,号倦叟、倦游窠主,安徽黔县人。通六书,工篆刻,兼精绘事,尝客吴大澂幕府。

黄士陵篆刻受赵之谦影响,尤其是其“印外求印”思想。黄士陵在赵之谦的基础上,将入印文字的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作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但二者又有不同,正如黄士陵的弟子李尹桑所说:“悲盦之学在贞石,黔山之学在吉金;悲盦之功在秦汉以下,黔山之功在三代以上。”

在黄士陵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两方取法《天发神谶碑》的印章,一为“鲲游别馆”,边款云:“仿天玺碑为华老制印。穆父时寓羊石。”一为“受想行识”。我们将印文与碑中可以找到的原字(包括偏旁部首)作比较(表2)可以发现,黄士陵几乎完全遵照原碑,着力表现原碑的本色美,这也是黄士陵“印外求印”的一个重要特征。“鲲游别馆”一印单刀痕迹较明显。

表2:

总之,《天发神谶碑》自出土便因其文、其书之诡异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因其风格过于强烈,不适合广泛临习,更不易从中走出自我风格,一直以来仅作为书法家、篆刻家把玩的一种选项。到了民国亦有书法家对其有新奇感,如上文提到的齐白石,此外还有沈尹默等。16王振德、舒俊杰《齐白石全集》,第十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79

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