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800字通用7篇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800字通用7篇

发布时间:2021-08-15 10:51:12 影响了: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梦想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慢慢实现。只要肯期待希望就不会幻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体会800字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十几个年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历过风雨,也见过彩虹。《学记》曰:“是固教然 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培根所言:“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有人云,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就成了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也让我收获颇丰。
 
  我是一个急性子,尤其刚做教师的时候,面对学生的错误,常常气得火冒三丈,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一场“暴风骤雨”式地批评,直到犯错的学生泪流满面。但是我知道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来说只有几分钟热度,是个短期效应,起不到治本的效果,况且生气对自己的身体、心理都会有很大的伤害。通过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明白了“做最好的老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李镇西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做更好的老师”,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当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当我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时;当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话语,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们的距离。当读到李镇西老师“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本书时,我很震撼。正像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我努力提高上课的基本功和自身的专业素养,合理设计课堂结构但有时教学实绩并不是非常突出,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百思不得其解。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一书,听过那个不走运的农民奥麦尔柯爷爷的故事后,我知道了我忽略了种子与耕地的关系。不处理好种子与耕地的关系,你讲得再精彩,也是孤芳自赏。因此,我们在精心备好课的基础上,应该花大力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地耕松、耕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做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读过这些好书,我想到了高尔基的那句名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其实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应该知道的何止这些,应该知道并应该做到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瞄准一个目标,带着一颗爱心,敞开博大的胸怀,在书海里遨游,在教海里探索,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带着我们的学生,一起渡到人生的彼岸。
 
  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浅难以以厚薄而论,因为它们载负的无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时常想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人的视听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盼——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望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留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留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寒假的一个晴午,我把《女儿高考》这篇感人肺腑的美文反复地咀嚼。书扉早于被泪水打湿,我却仍沉浸在对父爱的感动与遐想中一位父亲在女儿高考时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所有在爱的考试中取得满分的父母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我想,本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那贯穿全文的自语式独白。它生动细腻地描写出了这位父亲在高考进行时想象女儿答题的情景与自己对女儿说的话。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着父亲对女儿那深沉细致的爱。
 
  当我读到:怎么,看不懂?你鼻尖上冒出细细的汗星子。别急,女儿,看看题,再想想,实在不行就跳过去的时候;当我读到:早点吃的很少,我尝了尝,盐巴似乎放多了,你口干吗?的时候;当我读到:唉,女儿我没有心肠做饭。这段时间我还是来陪着你吧。如果真有所谓特异功能该多好,我能传达给你力量,信心,以至于智慧的时候,心好像被一种平凡却伟大的力量撞了一下难道不是吗?在这看似随意的三言两语间,都能发现父爱闪亮的影子:想拥有特异功能,这是个如此天真的想法!但它寄托了父亲此时紧张与焦虑的心情呀,瞧!父亲多么深沉!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这位父亲除了深沉,也给这份爱赋予了一个诗一般的代名词。在这是,你只注意考卷,只忙着答题。你不知道父母也和你一样在考试,在为你加油,在祝福你!这个句子中,父亲把关爱子女比作成了一场考试!呵,真是妙喻!
 
  难道不是吗?你得了重病,需要住院。父母将怎样做?这就是考试嘛,在考父母对儿女的爱!那么,在做作业时吃饭时玩耍时,这场考试也会开始,它是随时随地的。但令人惊奇的是,父母们甚至不用上一天的课,总能在这些爱的考试中取得满分!
 
  我读过许多赞美父母的文章,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动。或许,我们已把父母的考卷刻在心上,勉励自己在真正的考试中还有生活中细节处,用切身行动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多么精彩的一篇文章!多么伟大的一位父亲!感受它,透过它,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所有在爱的考试中取得满分的父母对孩子那深深的爱,我懂得了感恩。
 
 
 
  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讲述了一位平凡的老师雷夫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没有刻意的总结,没有煽情的表白,但细细品来,其中很多小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正如伊建立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
 
  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
 
  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实验上,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而苦恼,眼里含着泪水。
 
  为了不让她掉队,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很专注,连头发烧着了都没有发觉……其实这样的事可能很多老师也都能够做到,我真正感动的不是这个故事也不是插图,而是插图下面的那是几个字:”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也许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教学并不鲜见,也许一个教师为了工作而做出牺牲也实属正常,但是一个教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教学,并且将这种专注视为是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引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已经超越了这个单纯的职业,而将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变为了自己的信仰。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雷夫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一位可敬的教师楷模!《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重新理解。“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这句话也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读书心得体会 篇5
  置身历史,读史可以知兴替。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亦无法知晓未来,而历史正是我们鉴往知来的重要手段。《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史学价值更是无可替代的。而明朝的历史事件与朝代记忆,也折射出许多至关重要亦或规律性的变迁和兴替法则。
 
  统治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皆臣之,疆土皆属之。当一个人的权利膨胀到了极限之时,他必然会有一定的独裁色彩和专断精神。固然,这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但是,当他的独裁发展到了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暴戾昏庸之时,也就是一个王朝统治的临界点,之后,无非是人民揭竿起义,推翻其暴政,更换新朝与帝王之时。朱元璋大杀功臣,却开创了大明三百年基业,结束了在元末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的时代;朱棣暴戾而多疑,只因方孝孺不服从命令便夷其十族,活剥了黄子澄,但却于永乐年间创造了万国来朝,四海皆宾的盛世之景,也修著了《永乐大典》这一旷世巨作。因而皇帝的独裁与专断,酷虐与暴戾,与其统治的清明盛世亦或太平清明无有很直接的关系。崇祯帝品躬俭行,却断送了大明江山。正所谓好人与明君,不可划为一体。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越发民主,不再是皇帝一人独裁,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一国终究要有一个领导人,类似于当年的皇帝,但性质却大不相同。不仅应当勤俭躬行,又要勤于政事,为国为民着想,因而必须为生活中的好人,又是所谓一般意义的明君。这样,方可带领人民和国家走向繁荣和昌盛。若要一个国家或王朝兴盛,古之方法手段却于今通用。即一国之首,应当勤于政事,勤劳的处理个种国家政务,以使国家更好的运行、发展;还应当爱民,使民众生活安定,方使社会安康;应当积极纳谏,采纳好的建议,并虚心接受对自己的批评,这些多事互相辅成无疑。
 
  因此王朝的兴衰荣辱与国家的昌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王朝的种种做法,我们可以提炼其精华,总结前人的方法和经验,从而达到鉴往知来的效果。让中华民族的智慧流芳百世,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读书与健康成长紧紧相联,读书促进成长,成长离不开读书,我读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读书与健康成长紧紧相联,读书促进成长,成长离不开读书,这是我个人理解终生学习这一要求的简单表述。
 
  我读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有四次起伏变化:第一阶段是学生时代仅为学习成绩而读书,我称为被动读书;第二阶段是有了兴趣爱好仅为提高特长而读书,我称为局限读书;第三阶段是在工作岗位上仅为干好本职而读书,我称为狭隘读书;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情况,读书意识强了,读书范畴广了,但读书量太少,我称为平常读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借口困工作忙而贻误读书,这不是能站住脚的理由,而是自身坚持做事的毅力不够,没有养成坚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这就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评吧。
 
  我算不上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就和大家在一起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我个人对读好书的见解可以概括为12个字:精读、常读、笔读、心读、鉴读、多读。
 
  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赵树理也说过这样的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说的就是选好书、读好书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书读到真懂。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的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她,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只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
 
  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称之为常读。
 
  读书心得体会 篇7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在残酷现实摧残下普通车夫的悲剧命运。故事主人公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
 
  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但“天有不测风云”车刚拉了没几天,就被官兵给抢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他不甘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地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地振作起来,再度奋斗——他买到了车——但这却是以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
 
  好景不长,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卖了车,终于穷途潦倒,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像用橡皮擦笔痕般,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他没有办法承受打击,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社会给打败了,被社会给腐化了。他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干劲。他没有力量从那个极度黑暗的环境中站起来,而是永永远远地跌下去了,与那个坠落的环境同化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他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逐渐消失在这座城门洞里,不带走什么,只留下一个悲哀的故事……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但是,我依然坚信,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挫折面前,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我们要把挫折看成一种精神财富来珍惜,不要为一时的痛苦、失败而蒙闭了自己的双眼,而要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自己来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