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田园杂文 杂文|现代杂文
 

|田园杂文 杂文|现代杂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6:53 影响了:

|田园杂文

文言文、诗、歌、散文、杂文、辞、赋之间的关系

简介德富芦花(1868-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生于熊本县,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

1885年皈依基督教,崇拜托尔斯泰,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

他的作品在日本近代社会中颇有影响。

略历本名健次郎,1868年10月25日生于日本肥后国苇北郡水俟(现熊本县水设市)一上流家庭。

父亲德富一敬曾是早期开明思想家横井小楠的学生,明治维新以后参与县政。

母亲同样出身豪门。

芦花的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

伯母是熊本女子学校校长,婶子曾创立了日本基督教妇女矫风会,并任女子学院首任院长。

除此之外,横井小楠和基督教会界长老,同志社总长海老名弹正都对芦花的成长影响颇大。

芦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进入熊本洋学堂。

1878年和哥哥德富苏峰一同进入京都同志社学习,在那里,他渐渐喜爱上了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

两年后,他退出同志社,返回家乡熊本。

芦花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她的教育和熏陶下,芦花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基督教思想。

1886年回京都同志社复学。

一年后因失恋再次退出该社,然后到熊本县英文学校任教。

从这时起,他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涉猎了广泛的书籍。

1889年5月,芦花来到东京,加入了哥哥苏峰主办的“民友社”。

起初,他一边担任校对工作,一边从事西洋文学翻译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在当时文坛的主要刊物之一《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报》上陆续发表。

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另一方面,他也提笔进行创作尝试,写下了一些名人传记和短篇小说之类的作品,如《威廉·艾沃特·格莱斯顿传》(1892)、《近代欧美历史之片影》(1893)、《百合花》 、《雨水时节的红叶》(同上)等。

1894年5月,芦花与熊本县一造酒商家小姐原田爱子(本名蓝子)结婚。

婚后,二人寄宿在政界要人胜海舟官邸。

1898年3月,芦花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并连续不断地写下了大量的小说和随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芦花兄弟间开始出现裂痕。

芦花不赞成苏峰的国家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最后二人不得不分道扬镳。

1906年4月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经俄国时曾造访仰慕已久的托尔斯泰,回国后作《顺礼纪行》,抒发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1908年后移居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

1910年发生了“大逆事件”(幸德秋水事件)。

翌年1月,以幸德秋水为首的二十四名日本社会主义者被判处死刑。

为此,芦花抑制不住满腔怒火,两次直接上书首相转呈天皇,并发表《谋叛论》,反对天皇制政府的强权统治。

对统治者的暴行提出了强烈抗议。

1926年9月18日,德富芦花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在他逝世的前九年,他曾挚妻子出国游访,饱览了异国风情,并写下了不少随笔和旅行日记。

文学活动德富芦花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创作传记、小说、随笔和翻译西欧文学。

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1889年加入“民友社”后,在哥哥苏峰的指导下开始撰写19世纪英国政治家的传记,向国内介绍一些西欧的历史人物。

1890年因译介都德和托尔斯泰引起社会的注目。

他写的《托尔斯泰》一书作为日本人对托尔斯泰的最早的评介赢得了甚高的评价。

在小说和随笔创作方面,早先是模仿西欧小说,写一些短篇,如《夏日夜话》(1892)、《砂上的文字》(1894)、《渔夫之女》(1897)、《雨后的月亮》(同上)和《零落》等,塑造了许多对人世间失望而回到自然怀抱之中的感伤的女性形象。

真正使得他一举成名的是长篇小说《不如归》(1898)。

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

翌年,他发表了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1901年发表的《回忆》和1903年自费出版的《黑潮》是他另外两部长篇杰作。

特别是《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会政治史,它揭露了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聩和专横暴虐。

这部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905年以后,芦花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开始摈弃文学的虚构成分,转向注重写实。

这一时期的写作的《寄生树》(1909)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黑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1914)则批判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

逝世的前一年,他写下了自传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芦花的另外几部随笔集是《青山白云》(1898)、 《青芦》(1902)、 《蚯蚓媳戏》(1913)和《新春》(1918)。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

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

”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

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

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再次,做到了平淡就一定好吗?未必。

比如,《木片集》里的一些文章,的确平淡,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上很放不开,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旁征博引了,语言也刻意地往通俗浅白的风格上靠,所以其艺术水平比之先前的《药味集》、《书房一角》反而大为下降。

我觉得,散文,即使单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思想也是一种美,深度也是一种美,而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和深度?仅仅把握住一种抽象的气质,或平淡或沉郁,远远不够。

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高于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等人,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如黄开发所说,在于其貌似的“平淡”与实质的“不能平淡”之间产生的艺术张力;二是文体与风格的复杂多变,早期、中期、晚期,各有一番天地,甚至同时期的文章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林、梁诸人则都不免失之单一,先人论文时所谓名家只有一种味道,而大家却是多种味道的杂糅,用到周作人这个散文大家身上很有道理,杜甫之高于其他诗人处,不也是“集大成”么。

另外,还有一些行文上的细节,如雅、拙、朴、涩、重厚、清朗、通达、中庸、有别择等,在境界上,与梁实秋的精巧、林语堂的轻滑,也有高下之别。

第二个问题则是有关文体。

黄开发在《人在旅途》里将周作人的散文划分成了三大类:情志体、抄书体、笔记体。

其相对应的时期是早、中、晚期,解放后的《木片集》、《鲁迅的故家》、《知堂回想录》等不算进去。

情志体如《雨天的书》,抄书体如《夜读抄》,笔记体如《书房一角》,都有其代表性的集子。

问题的关键是,从情志体,到抄书体,再到笔记体,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大部分人认为是倒退了,这是一般大众和学术界的非专业人士的看法,比如,一般的现代散文选本,都是只选周作人早期的文章,至多加一两篇中期的抄书体,晚期的笔记体就基本没有可能了。

再如俞元桂的那本《中国现代散文史》中,称周作人后期文章“从思想情趣到文字作风都士大夫化了”,这是只看到了其外在的“旧”,而没有看到内在的融贯,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误读和歪曲。

较内行点的倪墨炎(写过一本周作人的传记)也持这个观点,所以黄开发说他写的传记“作者与传主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

只有小部分人坚持认为没有倒退,这些人多是周作人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如舒芜、钱理群、刘绪源、黄开发等。

刘绪源在《解读周作人》中明确指出周作人的文章是中期胜于早期,晚期又胜于中期,他说:“《药味集》与《书房一角》,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可说是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两本书了。

” 我同意刘绪源的说法。

我的观点也是如此:周作人的散文以笔记体为最佳,其次抄书体,再次情志体。

早期的情志体,或平淡清雅如《乌篷船》,或凌厉辛辣如《诅咒》,个性文采都比较显露,因此易于吸引读者...

小学生的文学常识

中国) 古代: 01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 02 王 维(701-761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 03 李 白 (701—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李杜”。

后世人称其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04 杜 甫(712--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后世人称其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杜工部集》、《春望》 05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傅、白文公,谥号“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06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秋词》、《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07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 《天说》、《天时》、《封建论》、《柳河东集》、 《捕蛇者说》、《小石潭记》、《黔之驴》 08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09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 (《戏答无珍》 )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 10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伤仲永·集句》 11 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代表人物。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他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合称“三苏”。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浣溪沙》)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 12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

、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西江月》、《稼轩长短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 马致远(1250—1321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天净沙·秋思》 14 ...

新晴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什么的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

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首诗描写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开篇两句概写“新晴”景氛,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尘不染,极目远望,则似乎原野较平日更为开阔,突出了雨后的特点。

以下具体写景。

诗人眼前是一座临水的小山村,村边紧靠着一条溪水的渡口,而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

再顺着溪流望去,远处田野里积满了水,水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村后绵延着山峦,而在山峦之后又有青翠的山峰显露出来,因为下雨,所以田中积水,因为空气清新,所以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里的远景描写,再次刻划“新晴”特点,响应一、二两句。

最后两句响应三、四句,再写山村,农家都全部出动到田野里紧张地劳作,表明正值农忙时节,也可见农民意在抓紧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

这样的描写,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极目”,穷尽目力。

“氛垢”,尘埃“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

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

杨凌田园山庄订年夜饭吗请问年夜饭咋订

赫赫有名 ( hè hè yǒu míng ) 解 释 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

形容声名非常显赫。

出 处 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

” 近义词 举世闻名、大名鼎鼎、扬名天下 反义词 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修辞手法是表达方法吗?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学。

2. 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 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 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20、 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

21.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23、 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

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24、 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25、 陶渊明,东晋(公元317-420年)大诗人。

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26、 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27、 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8、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2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30、 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1、 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

32、 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33、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评论文学的著作,对后代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4、 钟嵘的《诗品》是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5、 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

36、 唐代出现了很多的伟大诗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

37、 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38、 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39、 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5万多首,是这以前诗歌总和的两三倍。

40、 唐代诗歌分古体和近体。

古体句数不限,每句的平仄也较自由。

近体分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格律较严,每首四联八句,中间要对仗。

律诗、绝句平仄都有规定。

古体、近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

41、 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42、 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43、 骆宾王7岁写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44、 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以后的著名诗人,他反对六朝绮丽之风,提倡古朴淡雅的诗风。

45、 盛唐有名的田园山水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

他们的诗歌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田园的自然质朴,诗中有画。

46、 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他们的诗表现了祖国边塞风光和唐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47、 王昌龄,是写七言绝句出名的诗人,《出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秦时明月汉时...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一位划时代的诗人?他的诗开拓的新境界有哪些重要...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

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