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致辞稿 > 浅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浅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发布时间:2020-02-08 09:09:00 影响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经济指数GDP的增长并不完全代表和谐,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说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专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扬民主精神,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每一位爱国者都能够积极投身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也是古代中国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公平正义思想为口号,但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阶级社会里,公平正义是遥不可及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这个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因为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消除不和谐因素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当严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普遍,这都是十分现实的难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1、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面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对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3、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这个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各级政府应该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扩大就业,同时,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4、冷静应对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将挫伤群众的情绪,也会危及社会稳定。

5、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社会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事业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

致力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服务好群众,切实打牢建设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1、促民富。群众都想致富快富。让群众富裕起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富民步伐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坚持以发展为己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始终做到在加快发展中促民富,在实现民富中求和谐。

2、帮民需。群众最需要的是优质的服务。只有服务好,才能顺民意、聚民心。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只要你能真正为群众服务,服务到关键处,就会深受群众的欢迎,赢得群众的赞誉。讲服务必须做到:要有服务之心。把服务好群众作为第一追求,努力养成服务的兴趣、服务的习惯,做到时时思服务,处处想服务,一切围绕服务转,一切围绕服务干,坚持真诚的服务理念,带着感情服务,带着责任服务,切实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解民困。农村群众遇到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城镇职工群众遇到的再就业难、住房难等。都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服务群众的当务之急,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部门要责任到位,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努力促使群众最急的事能够最快、最好地得以解决。

4、保民安。民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没有民安就不可能有和谐。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稳定工作,以保民安求和谐。要通过抓醇化民风、综合治理和机制建设,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消民怨。只有消除民怨,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民怨与干部作风息息相关,干部作风好则民怨消,作风差则民怨长。各级领导干部要形成好的作风,努力做到以廉为本、以公处事、以实聚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