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关于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关于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1-09-25 09:22:58 影响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供大家参考。

  

     关于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消费倾向必然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表明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还很不适应,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文化建设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进行,文化创造者较少注意研究人们的文化需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神需求大大增加,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而文化产品品种的增多,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消费水准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会到来。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再一次预言: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现在一个普遍公认的现实是,在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为主导产业。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信、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以OECD 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GDP的贡献率已经达70% 以上.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十五”期间仅为33-40%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太小。而文化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如一个磁盘成本3元,设计的软件可卖800元。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能迅速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使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中央文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这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又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统一起来,不断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保障才能不断得到完善。
  
      企业是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靠文化企业。但目前我国文化系统内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骨干企业还比较少,必须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要结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仅仅依靠国有资本不行,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涌现出许多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民营龙头企业。从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看,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部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三分之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与国际文化企业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第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应对挑战,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使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经济发展上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文化发展上的严峻挑战。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量偏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偏低,且大多停留于传统技术或传统文化工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都较低。在国外文化产品、文化集团和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允诺开放的文化领域及其市场,以及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降低门槛和放开限制的当下,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就不能仅局限于国内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就要有全球性战略眼光,文化产业战略就不仅关乎国内和文化领域,还要关乎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走向和文化秩序重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文化市场规则滞后于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又滞后于思想观念。在文化市场化并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政府就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杠杆积极引导,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要在繁荣文化的大格局中,在市场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国外要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接受的形式,尤其以人类社会应坚守的公共价值为底线来制定“走出去”策略,以真诚有为参与世界文化秩序重建,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出中华民族的声音,展示与我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容质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 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既有潜力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许多知名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第一、第二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渐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着一场关于人与自然的大讨论被响亮地提出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视为目的,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其活动的中心是发展的客体即物质对象,它使人成为物的奴仆。文化经济时代的发展观将人的不断完善当作发展的战略旨归,强调发展在生态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综合性与持续性,它要求人类从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向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转变,要求人类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转变,要求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保证人的素质和潜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挥。人类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自身的资源却是无限的,是一种比自然资源更为可贵的且可以反复利用而不消失的资源。文化产业作为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产业,以精神文化生产开发为主,将人类发展转向自身资源的开发。由于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弹性以及人类精神文化资源开发的无限弹性,因此文化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扩展边界,这使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变为可能。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主席佩恰依在谈论“增长的极限”时就预见性地指出,“未来的发展只能是文化的创造”,同一组织的博特金也说:“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起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
  
      第六,发展文化产业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是当代及未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高低。纵观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一开始就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是一个集中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新兴产业。在二战后的半个世纪里,文化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过去一个附属的产业形态,逐步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产业部门。美、日、英等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规模上已成支柱。反过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刺激内需、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消费需求庞大,促使文化产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新的源泉。
  
      文化产业不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这种文化竞争力包括两大层次:一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即一个国家文化产品在国际和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二是精神控制力,即一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军事威胁相对减弱,而不同民族和国家间文明冲突仍在继续,文化产品正是这种文明冲突的重要载体。正如一位法国记者所说的:“在因特网时代,只要谁买下文化,谁就可以控制时代。”
  
      第七,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古老的发明创造已然造福于人类,百家学术不仅展示了东方哲理的光彩,  还被世界各国应用于商业经营和科学决策、科学研究。中华文学艺术独树一帜,建筑园林美轮美奂。
  
      今天,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开放的条件和充分的技术手段带给民族文化发展新的契机.也使民族文化产生进一步更新发展的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份额,缩小文化贸易逆差,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华文化才能凭借特有的潜力、实力和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赢得自身应有的世界文化地位。我们应当针对新的形势,及时调整策略,立足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我国广阔的文化市场,并将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让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产业大国,从文化市场大国走向文化生产大国。
  
      第八,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需要
  
      发展文化产业对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借助现代市场机制和高新科技手段,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输入中国,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尤其在当前文化需求、文化消费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形成“战略性短缺”的现实境遇中,更是为国外文化消费品进入提供了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随着产业结构下游化带来的需求的上游化、高档化、文化化,特别是伴随具有相当强消费欲望和自我想像能力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使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间,已经形成明显的“战略性短缺”。也就是说,我国文化市场的实际供给量与居民文化消费实际增长速度及居民尚未实现的文化消费潜力,形成巨大落差,我国文化市场存在“战略性短缺”已是极严峻的客观现实。据有关专家预测,“假定继续按照3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增长,到了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大约为42%左右,低于标准值13个百分点,大约会出现41000亿元的缺口。”
  
  面对这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都会虎视眈眈,千方百计把文化消费品倾销到中国市场。尤为重要的是,丰富文化资源和庞大文化市场优势的丧失,以及国外资本和文化企业进入的结果,就是文化产业利润的巨大流失,这不仅危及到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同时,这种因“战略性短缺”而不能使中国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境遇,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在多元文化消费中培育文化理想产生极大影响,其结果就不是文化产业一个领域所能承担的。
  
      在文化贸易中,“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实际上反映和揭示了当代世界文化力量的一种对比关系的存在性状况,反映的是当代世界文化力量的一种对比关系。..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文化本身,而且还包括一种文化背后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传播力的水平和文化影响力的水平等等。而所有这些能力指标都与一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一致。”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国文化产业一定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