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网络暴力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网络暴力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2-01-26 15:44:16 影响了:

因为网络暴力,多少人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人生,键盘侠的危害杀人于无形,我们在网络上要做怎样的人?下面和职场范文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有关网络暴力的问题吧~

网络暴力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最近,“网络暴力”一词被频频提及。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1月24日,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一封遗书后吃药自杀,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在微博发布的遗书中,刘学州称,他寻亲成功后,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被“一些颠倒黑白的人说要求买房子”,遭到众多网友的网络暴力。

  1 

  在刘学州事件发酵过程中,马天宇发布了一条微博:“评论区到底有多少杀人犯?你们经历过他人之苦吗?你们的15、16岁都是人间清醒么?”

  他这条微博下,有一条热门转发:“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人遮把伞。”

  此前,马天宇也曾因网络暴力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评论。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开端》中同样提及,王兴德夫妇策划公交爆炸案的怨念之一,来自于此前女儿在公交车的行为被传至网络后,无端遭到的网友攻击与谩骂。

  你经历过网络暴力吗?

  或者,你无意中参与过网络暴力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真的很远吗?

  2 

  社交平台上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流量而制造对立话题的确是一方面的原因。

  而对于网民来说——

  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自己更容易形成二元对立思维,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变得非黑即白。

  而面对自己心目中完全的恶,网民在互联网匿名性的保护下,只剩下不受约束的攻击与谩骂。

  感觉到了吗?

  比起现实生活,匿名性强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更像是一个情绪垃圾场。

  以人们最熟悉的微博举例。

  微博刚刚出现时也曾被人们寄予厚望——各个群体有了一个公共空间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平等讨论问题。

  然而,这些年微博的发展证明,理性协商的公共领域终究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假设。

  现在的微博更像是“人们宣泄愤怒等极化情感的减压阀。

  网民在情感化的批评中充满了对群体利益对立面的妖魔化和恶意揣测”。(田林楠,2017)

  01 思维: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热门评论”等机制,都会带给人身在群体之中的压力。

  《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里的个人会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观察不到事物中间过渡的阶段。”

  身处群体之中,个体面对的信息更加单一,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当身边所有人的观点都一致时,自己也容易受到感染,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

  当看到热门评论里都在骂这个人,即使自己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事实真相,即使事实背后的复杂原因没有了解清楚,也盲目地愤怒起来,陷入群体狂欢:“在感情上走上极端”“独断专行和偏执”。

  拿网络暴力严重的饭圈举例。

  二元对立思维与情感极端化体现在饭圈逻辑上,就是:没有路人,非粉即黑。

  如果你说了“我家哥哥姐姐”的坏话,那你一定是“黑”。

  比如路人发微博说某明星某作品不尽如人意,如果带了明星大名,很容易收获一波饭圈女孩的持续性暴躁输出:

  “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啊。”

  “没人强迫你喜欢XXX,你自认为不好总有很多人喜欢,你以为你能代表谁?”

  “你这么懂音乐/电影/跳舞,你自己怎么不去唱歌/拍戏/跳舞?节目组怎么不邀请你?”

  中国台湾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网友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对待女主角:你哥哥是杀人犯,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二元对立思维与情感极端化体现在饭圈行为上,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那我就让你的观点消失。

  2020年2月底,部分肖战粉丝发现AO3平台收录的一篇关于王一博肖战的同人小说中,肖战被描绘为一位患有性别认知障碍的发廊小姐,因此认为这部作品侮辱肖战,于是发动肖战粉丝,人肉这篇同人小说作者,向中国政府网监部门实名举报该作品该平台。最终,AO3平台在中国大陆被屏蔽。

  其实拓展到互联网上饭圈以外的其他群体,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样存在。

  肖战ao3事件中令人诟病的,不只是肖战粉丝的举报行为,以同人圈为主的肖战抵制者形成了一个名为“227大团结”的群体,同样出现了偏执的行为:我不喜欢肖战这个人,所以有关他的一切节目作品,我都要举报。

  不光以女性为主的群体,以男性为主的群体同样如此。

  杨笠因为脱口秀中“为什么男人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言论迅速火出圈,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广泛讨论。

  有部分男性认为杨笠的脱口秀内容涉及性别歧视,于是向广电总局实名举报杨笠。杨笠代言英特尔的消息官宣后,不少网友发文抵制,认为杨笠的脱口秀是通过挑拨男女对立来制造流量,没资格担任男性用户为主的电脑产品代言人。最终英特尔撤下了代言。

  “关于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群体)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将其看作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

  ——《乌合之众》

  02 行为:看不到我,肆意开麦

  为什么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礼貌谦和甚至唯唯诺诺,但到了网上就变得乖张暴戾甚至重拳出击?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争吵或攻击他人,仅仅是“暴力”产生的场景都可能让一个人紧张甚至恐惧——面对对方气势汹汹的反驳,自己轻而易举就退缩了。而网络世界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正面接触几乎为零。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会顾忌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往往不会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而互联网的匿名性撕掉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标签,拥有了更大的表达自由。

  身体与身份的不在场性使得网络中各种极端话语和极端情绪可以毫无阻碍地倾泻而出。

  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网络暴力的后果不会像现实中那样直接呈现在施暴者面前,从而大大降低了道德负担。(田林楠,2017)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对于那些网络暴力过刘学州的人,刘学州没有死在他们面前,他们又仅仅是无数个谩骂言论中的一个。

  真的会有人自省,认为自己手上沾着鲜血吗?

  “你看清是谁杀了你吗?”

  “没有,他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在圣光下,我看不清他的脸。”

  3 

  拒绝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

  01

  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茧房

  无论是搜索偶像相关的信息,还是浏览新闻事件,最好从多种角度了解,辩证地看待。避免永远沉溺于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同的信息茧房之中。

  察觉观念背后的情绪,尝试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会增加不少的理解与包容。

  完全的好人与完全的坏人,只有儿时的童话世界中可以看到。

  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极致的黑与极致的白都十分少见,大片大片的,反而都是中间的灰色地带。

  02

  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还会这么开麦吗?

  如果你是追星女孩/男孩,面对饭圈之间的攻击,在面对路人的指责忍不住开麦时,不如先了解一个叫作喜恶同因的理论:一个人被喜欢和讨厌的原因,可能是同一个。

  因为你喜欢自家爱豆,所以你看他什么样子都是好的。

  因为对家不喜欢你的爱豆,所以他做什么在对家眼里看来都是错的。

  既然如此,那么饭圈之间无休止的网络暴力,除了带来无尽的负面情绪外,又能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

  退一万步,其实就算路人批评了几句自己的爱豆又怎么样呢?

  你喜欢他,到底是因为他是他,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模范到近乎完美的假人呢?

  就像网上流传的一段话:“最大的幸福,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

  如果你是在浏览社会新闻时发现有网友与你观点很不一致,并忍不住口吐芬芳,不如想想如果和你持相反态度的是你的朋友,你还会这样对骂吗?

  当我们在互联网暴躁开麦口吐芬芳时,究竟是为了说服他人,还是为了发泄情感呢?

  李诞在《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中说,(通过脱口秀)你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的,你只能找到与你有相同观念的人。

  熟人之间,通过劝说,也许可以改变态度。但在互联网上和陌生人吵一架,甚至攻击谩骂对方,改变对方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