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振兴乡镇 > 实施乡村振兴后的问题和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后的问题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0-08-04 10:37:19 影响了:

  实施乡村振兴后的问题和建议

  乡村振兴工作在本质上,应该是如何调动城市资源进入乡村,如何引导乡村资源服务城市,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由政府主导实现振兴,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本土村民的自发自觉。下面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实施乡村振兴后的问题与建议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后的问题和建议

 

  乡村振兴一

  从本质上说,乡村和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与乡村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与角色,二者不可分割。

  封建社会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城市政治职能与乡村经济职能互补与关联,从晚清时期开始,伴随资本主义因素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碰撞,中国的乡村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源组成,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也成为常态。在此情况之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有机联系逐步建立。这种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社会优化自身资源环境的必要过程,但近代以来的战乱以及建国以后的城乡二元经济体系,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这一良性互动的过程,致使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乡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资源和人口流动的鸿沟。

  这种鸿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被打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乡村由于不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也无法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而逐步衰退。这是目前中国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重要背景。就安徽省内的乡村而言,在体现出全局性的普遍性的发展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某种程度上说,安徽省内的乡村振兴的历史过程和长三角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体现于许多村庄人口过早的被本省的中心城市和江浙等省份的城市大量吸纳,造成了许多村庄的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空心化。这种空心化在安徽省不同区域程度不一。是本省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基本情况。由这个基本情况,决定了安徽省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科学认知。应充分的认识到本省乡村与其它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地区乡村发展过程的一致性与独特性。认识和理解本省乡村衰退的历史原因以及它与整个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机联系。认识到乡村本身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去认知乡村,理解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

  二、注重关系的梳理。在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促进城市资源-乡村资源的流动关系的建立。某种程度上说,乡村的振兴必须依托于城市的振兴。乡村的振兴的本质是建立与城市之间更为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物资、人口的流动关系。乡村振兴绝不等同于机械的想当然的促使人口反向流入乡村。而是应通过各种方法,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城市带动乡村。

  三、注重资源的协调。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城乡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对乡村的自然、人文与社会资源的科学调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取整合乡村最重要的资源,使之融入城市的发展体系。在具体的操作和管理上,应努力的制定和优化政策环境,促使乡村的优质资源,如房屋,土地等与城市建立合理的流动过程。在这点方面可结合本省情况并参考外省的相关经验,进行相关的政策上的推进。

  以上三方面内容,属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框架设计,体现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循环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乡村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模式的转换,使得部分乡村的衰退其实是不可逆转的,衰退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乡村振兴工作的目的,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挽救乡村的衰退——特别是一些衰退本身恰恰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乡村振兴工作在本质上,应该是如何调动城市资源进入乡村,如何引导乡村资源服务城市,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由政府主导实现振兴,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本土村民的自发自觉。更应积极的引入外部力量,特别是城市优秀的智力资源与产业资本共同参与。让外部的社会力量进入乡村,壮大乡村原有的社会体量,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社会与政府的共同推进的模式,是安徽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策略。

  乡村振兴二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振兴乡村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全国各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以期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但是乡村治理中长期以来忽视了乡村社会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村级自治组织的准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村级组织更多的是充当乡镇政府代言人而不是村民代理人,村干部就在这乡镇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差中寻找寻租机会,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比较低导致相关工作推进的难度与表面的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如何实施好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重构乡村治理体系,以法治为根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主核心,让乡村文化精髓中的敬畏感与道德认同去维系乡村情愫,让离乡贤人志士难舍乡愁记忆。

  一、我国当前乡村治理也存在的问题:

  1.乡村治理体系存在缺陷。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治理模式名义上是村民自治,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以“乡村致富带头人”+“乡镇包村工作队指导”的模式进行上传下达的开展党建、征拆等基本工作,工作任务呈“上传下效”,工作形式多于工作内容,“上头千根针,万条线”纷纷落地于村居组织。而乡村实际治理效果如何评价往往以重视经济的增长多少而其它方面不出问题即可的消极应对方式。同时,严重忽视了乡村社会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村级自治组织的准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村级组织更多的是充当乡镇政府代言人而不是村民代理人,村干部就在这乡镇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差中寻找寻租机会,这也导致村干部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村民自治变相的成为了村主任自治。

  2.农村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流失与道德长老的缺失导致文化的断层与人文关怀的缺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以乡村能人为致富带头人来当村主任并支持农民发展经济的模式刚开始起了不少作用,但因为90年代那些在农村中早致富的群体以没有文化而胆子特别大的人居多,缺乏敬畏与敢于无底线的干任何事是其主要特点。这就造成了村干部文化素质与个人操守的随意性与低俗性,缺乏法治思维、缺乏人文关怀与感情用事是其治理能力的硬伤。

  3. 我国的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的收入是低水平劳动并伴随不定期的不稳定工种为主,呈低水平就业特征。农村人才外流与本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不少青年农民陷入半失业人口态势剧增,加上现在农村的“六合彩”及赌博风气不减导致村民信任等优良文化的流失。

  二、关于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建议

  1.改变“农村能人治理”的评判标准与治理方式。应对农村干部的选用评价与考核加强其对法治观念、公共服务思维、文化敬畏与传承方面以及村民认同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推荐。同时,要加强农村干部的法治知识、人文方面的学习,加强村民的普法认知与卫生习惯与道德榜样的树立,把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人文、道德约束有机树立起来。

  2.加快农村集体用地经营权给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并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的职业化教育。要鼓励并奖励高校教师及企业家下乡为农民致富举行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补贴。要让农民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并且让技能更多获益,同时创新土地租期入股的方式,要让农民分享农村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生态环境与村民致富的良性循环,进而达到农民对职业技术的认同与承接。

  3.鼓励退休干部回乡参与乡村书屋建设与文化传承。很多离开农村的乡贤都很怀念以前农村的山清水秀与朗朗读书声,村民间友好相处,公共卫生不错的农村宜居环境。而今,切实需要改变当前农村世俗村民“一切向钱看,其它都随意化”的当前农村落后风格。如果此风气不改变,很容易形成农村与城市文化双夹击下的农村孤岛。所以,务必在加强农村法治及治理模式转变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并鼓励退休干部组织乡贤开展农村书屋建设与农村文化传承。

  4.富民产业的培育与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村民要有致富与就业的途径,以我国的实际来看,地区差异较大,可以探讨实行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互联网农业电商与“农业合作社”的对接,有序推动农业院校的科研下乡与农业技术的转型升级体系,要让农民分享时代红利并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获益者。

  5.有序推进垃圾分类与小流域整治。农村的美在于自然环境的美,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导致卫生环境恶化,“苍蝇蚊子满天飞,生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乡村干部应带头做好环境卫生与流域治理的表率,要让卫生环境好、人人都有环境的自觉意识成为集体认同与行动。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