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主题教育 > 教育聚焦读后感6篇
 

教育聚焦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3-05-16 14:01:10 影响了:

看完一部著作之后我们的内心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赶紧写份读后感吧,看完书之后我们一定要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收获,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聚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聚焦读后感6篇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1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2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陶行知

引言:一本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许我们无法做出回答,但是《家庭教育》这本书却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学前家庭教育……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3

上周听到校长的分享时,其实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我已经不止一次听人到中年后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孩子的遗憾、自责,都会提到如果怎么样、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幸而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优秀的,还能给人以慰藉。对比他们的遗憾、自责、难受我觉得我无比幸运,多么幸运在我将为人母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聚焦家庭教育》这本书,所以这本书现在不止我在读,还拿回家把一些观点和我的老公共享、探讨,不仅对于我,对他来说也是及时雨,我们为了孩子在开始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和学习,所以我会读、而且会反复的、好好的去读。

其实把我们组放到这个位置分享压力很大,数学组没有音、体、美、英那么多才多艺,也没有行政组那么高的站位和思想,所以最后我们讨论决定还是彰显我们的本色——踏踏实实。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说说读后的真实感受和反思。

本周我们组承担的是分享第五章《行动与语言》,提到行动与语言,大家都能想到言行合一,书中的观点我不再做介绍,大家都能看到。关于行动的阐述我读懂了,但是关于语言部分的阐述虽然我读了很多遍,还是有点模糊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所以我需要继续去读。不仅在读第五章,包括在读前面的内容,读完后我的脑子里有很多的想法。今天我就谈谈一点我粗浅的、还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教育聚焦到家庭,更应该聚焦到学校教育。提到行动,父母的行动关注了孩子,保护了孩子,为孩子提供了亲近感、安全感。提到老师,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行动和语言能教学生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好的做法相信大家比我更有经验。但我认为,作为老师除了教学生知识外,最重要怎样用行动和言语搭配起来,保证学生在学校也能有像在家一样的安全感、亲近感、只有心里踏实了才能开展其他学习。周末在家看微博,热门几乎都被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刷屏了,本来定档在6月的这部电影据传因为题材反映的是校园欺凌,太过真实和敏感推迟到了现在才上映,首映当日票房就已经破亿,都说艺术源于现实,虽然我没有去看,但是我能感受到校园霸凌事件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我去年前看到的一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也是因为校园欺凌,生生的毁了一个花季少女,每当想到女主的无助、绝望,我的内心就觉得异常压抑,施暴者固然是施暴者,冷眼旁观、甚至置若罔闻的老师和同学又何尝不是施暴者的推手呢?就连女主的扮演者也因为拍戏四五个月的压抑差点得抑郁症,事后两个月才走出来,更何况是当事人?学校是防治欺凌最有效地地方、最前沿的阵地。有的老师要问,小学不存在霸凌,没有那么严重,我们不用重视。我想举一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其实小学一二年级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我大抵不太记得,但是一个叫史超男的男孩(真的不是恶意诋毁,他就姓史,历史的史)每次在等班级开门口大家挤着进班时从背后踹我一脚,并警告我如果敢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就会怎么样报复我等,胆小怕事的我就真的把这件事儿藏在心里,藏久了我就变得更胆小怕事、不自信,成绩也受到影响,一直到现在都不能释怀,现在回老家遇他心中有说不出的芥蒂。虽然这也称不上霸凌,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每天都在不安、惶恐中度过,学习也变得没那么专注。想想如果我及时告诉了老师、或者老师、父母及时觉察到了我的不对劲,亦或许学校老师比较重视在行动和语言上往积极正面引导我们,可能我们都会比现在更好。总之,我想说,如果在基础教育最初的六年我们用语言和行动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勇敢、善良、敢于说不的孩子,那么在他成长为青少年后他就不会成为施暴者、冷眼旁观者,甚至被施暴时会勇敢的站起来,向他们说no。对学校和老师有了安全感、倾诉感、亲近感,我想再谈教学,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达到家长和我们的期待呢!所以在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让我们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用语言的力量去判断学生的过去,引领学生的未来,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好,二实小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4

通过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应该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避开缺点、劣势,找到优点,发挥特长、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这样离成功就近了。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要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优点,鼓励或帮助孩子把优点发展了,就升级为特长了,把特长稳固下来了,就成了优势。把优势发挥好了,成功的几率就高了。

要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点缺点,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发展时期的共性,了解哪些优点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并非自己孩子独有的,又有哪些缺点是孩子们共有的,自己孩子有这些缺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次是怎么去鉴别优点和缺点。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优点的,可能实际上是缺点,比如小绵羊式的听话,从不给家长惹麻烦;而有些我们理所当然看成缺点的,可能实际上是优点,比如思想独立、性格反叛、贪玩、上课爱讲话等。再者,每个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许做事丢三拉四,但为人却不拘小节,心胸豁达;内向的孩子交际面不广但善于思考,喜欢探索。所以,怎么看优点缺点,深入地、细致地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

首先,宽容和接纳孩子。对于孩子的缺点,即使有点过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行。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多接纳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会做得更好,在接纳、理解和信任之后,再以平静的态度去支持和帮助他,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批评。其次,不能总盯着缺点看。是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并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更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自我的认识,逐步把缺点和错误进行改正,而不是处处都需要家长去指出来,然后家长动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谓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对,它就没有了。正所谓“缺点不说慢慢少”。判断一个人是否懂得赏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是否会夸大缺点,是否懂得夸大优点。站得远些,看缺点;靠得近点,看优点。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点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点不放?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子女将来也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宽容,父母整天盯着的就是孩子的缺点,拼命要让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们做孩子时,就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吗?到了我们做父母,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进两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问题有起伏?“水至清则无鱼”,这才是正常的人,真实的人。我们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几岁、十多岁的孩子洁壁无瑕?我们是不是太虚伪、太苛刻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那你在孩子眼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亲子关系也会有问题,这种情景下你的“教育”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怀疑了。

乐观豁达的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对人对事多为宽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对生活多为不满的。于是,前者会用感恩的、赏识的眼光看问题;后者则经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对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对孩子时,一样的孩子犯一样的错误,拥有不同人生观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并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点,后者则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混身是缺点和毛病。所以家长的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人生观对于孩子很重要,因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5

在仔细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发现它确实是一本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好书。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小标题,让我们觉得一目了然,不由得产生一些共鸣。还有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更是很吸引人,把家庭教育理念都以真实的实例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书中有一篇可怕的“比较”很吸引我,文章中指出了三种可怕的“比较”后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第一个指出了比较造就喜欢“攀比”的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路上相遇,开始“比较”起来,结果到了幼儿园里,这两个孩子也开始“比较”起来,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不难发现的,孩子之间会说:“我的裙子很贵的,我妈妈买的。”另一个孩子会说:“我家里有一条比你的还要漂亮。”

其实家长会对孩子之间的比较感到无奈和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房子装修的好,其实家长不知,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之间在“比较”,孩子当然很快地就学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这样一个实例说一个孩子一直喜欢看电视,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你看妹妹多听话,一回来就练习弹琴……”当这个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立刻就不高兴起来,就想难道自己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妈妈的话让他很伤心。

其实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一点其实作为老师也是值得深思的,当一个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们要找出原因,不能横冲直撞地去责怪他,更不能说一些与他人比较的话,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重,孩子的自信就会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长此下去甚至会自暴自弃。最后一种负面影响是比较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其实爱比较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反过来想,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也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是,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纵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学习,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我们知道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要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弃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去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健康、乐观、向上。

好父母、好老师都是学出来的,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茁壮成长。

读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了解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缺点。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儿童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虽然我们在家里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但读完这本书,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学会尊重别人。

作为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服从父母,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表扬。但是读了这本书,我现在改变了主意。

我认为,虽然孩子还未成年,但他也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所以现在当孩子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时他可以向我们表达他的意见,有时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指导。这样,他的果断和自信才可以逐渐增长。

其次,我们应该平静地对待我们的孩子。有时,当我们要求他做某事或解释作业时,如果他不愿意或不理解,我们会不耐烦,导致他哭或不愿意做我们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冷静地向他解释事情,让他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必要性,平静的交谈,可以使孩子放松下来你,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们进行更多的沟通。

以前,我们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想做,我们也不希望他干预,因为害怕让事情变得更糟。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认为做事可以锻炼动手和自理能力,比如在吃饭时,我们希望他准备好饭碗和筷子,晚饭后,我们让他清理盘子,在假期,他还主动洗碗,我们同意了,他洗完后,我们还称赞他。

从那时起,当他主动提出帮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一般没有拒绝他。通过这些事情,我认为启发了孩子更多的实践,更多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做事有序性,不丢失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环境,学校教育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比别人更好呢?有必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教育聚焦读后感篇6

自从进入幼儿园工作,就对家庭教育情有独钟,从《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正面管教》、《孩子,你慢慢来》等等,都会从书中学到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方法。5月共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第二版)》真是收获很多,本书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后10章都是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在这书里,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了很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负家庭教育责任的,都有很具体的指导。

书中指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些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学来说,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很多家长是不了解的,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所思考的是如何把书中的知识传递给家长们。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而予以适当的做事动机。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采用游戏式的教育法。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随着自主游戏的推进,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有看图画的机会,有剪图的机会,有剪纸的机会,有着色的机会,有穿珠的机会,有锤击的机会,有浇花的机会,有塑泥的机会,有玩沙的机会……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机会,有他们自主选择的材料、场所和玩伴,才能更好的自我发展。

无论是哪种家庭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人们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折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行为过程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首先是通过感觉,也就是直观表象来认识外界事物。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他们所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个榜样。许多子女的行为举止之所以像父母,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早期模仿的结果。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行为规范,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对美丑、善恶、是非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为人诚恳,言行有礼貌、讲文明,孩子看得见、学得到,天长日久就会起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对别人的态度粗暴,行为失态,缺乏教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其中,对于小孩子学习待人接物这一方面,无论在幼儿园中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应该引起重视,教小孩子要从小教起的,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非有特别的关系,做父母的应当使小孩子得着与病人表同情的机会,应使小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小孩子在家里应当帮助他的父母做点事情,教育小孩子爱人。

最后,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以作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动机,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和阅读的环境等等,用环境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家庭教育全面发展。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