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30 09:11:20 影响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篇一

  以上我分别用“情”、“做人”、“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关键字,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尽管这些字并不足以概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其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进一步地看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最终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成型于先秦,即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我在《品悟红楼》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易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以‘天人合一’为目标,以‘辩证法和制衡原理’为指导的文化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何谓“易经”呢?易者变也,经者不变也。“易经”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变化的是阴阳,不变的是法则。那么《易经》就是专门研究天地万物不断变化中的不变之法则的学问,并指导人们如何根据变化寻找不变的法则、如何根据不变之法则去进行变化。无论我们是从哲学的角度去阐释《易经》,还是从占卜的角度去运用《易经》,都离不开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易经》的具体成书年代,但据史料记载,它应该盛行于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易经》由周文王所作,故又被称之为《周易》。

  其实《易经》的原创者究竟是谁,对于我们后世之人而言,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由何人所写,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生活实践之后的经验积累,是先民们所有智慧的结晶。他的原创者只不过是这种积累和结晶的反应者或传承者。

  自从《易经》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出现分化,衍生出道家和儒家两大主脉,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和孔子。然后又进一步分化出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众多支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由此而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繁荣时期。

  这种文化的过度繁荣,虽然促使了社会的快速转型,但紧接着也引来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运动,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极端行为,因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重创,从此只能在低迷中徘徊不前。

  至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对接之后,完全融入中国,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外来的佛教文化虽然给中国的本土文化带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但其指导思想并没有完全脱离本土文化的整体框架。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我们便一直是以儒、道、佛三大文化体系为重要基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就在这种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更大的发展,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文化精髓,反而不断地被统治阶级人为地破坏、篡改甚至舍弃。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

  众所周知,经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不仅为世人展示了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人们尽情地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同时,这部小说还充分揭示了文化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它就像一面“风月宝鉴”,照见每个人的内心纠结,照见每个家庭的兴衰沉浮,照见每个社会的时代变迁。

  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遭到歪曲甚至破坏之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形和扭曲,这无论是对国、对家、对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悲剧。而《红楼梦》的所有悲剧,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诞生的。

  脂砚斋说:“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真可谓是一句千古恒言,概括了宇宙穷通之大道!

  我们只要针对“卿何薄命”这一千古警世之问,一路追踪蹑迹之后,你就会发现,造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种种悲剧的真正原因,最终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结点,那就是文化!

  如果大家不能认同这一观点的话,那么就请你们对照反思一下,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新型的悲剧吧。

  温家宝在面对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时,只能无奈地感叹: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然而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背后呢?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严重扭曲,和早已变得千疮百孔的文化体系。

  很多人都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我们的政府,其实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

  诚然,一个国家的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主导责任,但如果完全忽略文化的主体、文化的受众,那结果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离心力,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正如贾探春的经典名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同样道理,只有当我们的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离心力,互相自杀自灭时,外来的文化才有可能对我们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一旦文化消亡,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1840年西方列强之所以能用他的洋枪洋炮冲破我们的国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而且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我们冲击最大的也是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具有着几千年根基的文化体系,正在被西方文化所蚕食。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我们也无须讳言,这期间失误最大的仍然是文化。贪污腐败、法制不健全,包括上面提到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都是由文化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关乎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但文化的复兴,是一项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光靠国家的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积极地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篇二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篇三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要敢于打破“反刍式”教学方式,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二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人还看了:

1.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3.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作文

4.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5.传统文化课后反思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3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