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8-11-12 05:34:25 影响了:
高二网权威发布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更多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二网。

【导语】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以下是大范文网为您整理的精选高中物理教案范文三篇,供您参考




  篇一:时间和位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讨论与交流]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察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历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


  师: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


  (展示问题)根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00:41郑州08:4208:36


  05:4905:57武昌03:2803:20


  09:1509:21长沙23:59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教师总结)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2)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篇三:《磁现象和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


  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互相帮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


  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


  师: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


  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


  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演示实验:


  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