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钱学森的伟大事迹200字【破解“钱学森之问”,高中大学谋求融通之道】
 

钱学森的伟大事迹200字【破解“钱学森之问”,高中大学谋求融通之道】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8:10 影响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抛出议题。
  “清华论坛”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走进大学”的首场活动。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和北京市知名高中校的校长们,围绕高中与大学如何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融通之道。
  ■ 招生、课程、师资深度互动
  当前,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往往只发生在高考环节,以分数为纽带的联系薄弱无力,并未形成合力。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与大学必须加强融通、深度互动,这是高中与大学校长们的共识。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以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为例,指出拔尖人才多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志向和兴趣,所以大学与高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必须走得更密切、更贴合。他提出,在高校选拔人才时,中学可以有更多声音和权重。
  “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中学与大学面临的共同使命。”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强调,大学与高中应互相增进了解。“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就要互相了解人才培养的机制与目标等,共同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看来,中学与大学携手培养创新人才,必然要明晰各自的责任:“中学要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念,探索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个性化需求、特长培养、潜能发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大学应该改变被动角色,主动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培养过程和综合评价,从现在的‘掐尖’式选拔变为先培养后选拔。”
  关于大学深度参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方式,王殿军提出了几条希望:大学教师不是偶尔到中学做一两场讲座,而是真正与中学教师共同创设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课程,甚至亲自到中学教授;建立大学教师到中学任导师的机制,由大学教师指导在某方面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大学教师指导中学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从事学科研究,助力中学教师专业提升。
  陈吉宁特别提到日本的“超级科学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计划”,启动于2002年的这项计划主要以数理和科技教育为重点,推进高中和大学及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为英才学生发展特长,以期“未来30年培养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级科学高中邀请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到高中讲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到大学听课。同时加强与一线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交流,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一】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大学教授为中学生讲解生命奥秘
  “相机不用聚焦,就可以拍出三维图像,这项成果使用的就是生物技术,它利用了昆虫复眼的原理。”一六六中学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命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签约仪式上,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施一公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们说明生命科学的意义。
  去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开设了首届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与高校师生共同探究科学课题的机会,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派出教授协助学校开选修课,举办专家讲座和学术论坛,对科技社团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而一六六中学将为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在校生提供参与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与清华开展合作的同时,一六六中学还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北师大将有20位博导参与实验班的教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使实验班的学生们对生命科学有更多了解,并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优势。
  ■ 兴趣、执着是创新人才之“核”
  确定了“培养什么人”,才能确定“如何培养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理清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素质。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钱学森班首席教师郑泉水教授看来,学生成才应具有三个要素:兴趣、素质和远见。具体而言,兴趣会引发热爱和狂热;素质包括执着、挑战、交流、团队、协调、自信、平和与责任心等;远见意味着有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选准关键性科学问题。
  据郑泉水介绍,钱学森班定期为学生们举办“与科技大师面对面”活动,前不久世界著名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钱煦带来他的《科学里程与人生》。在钱煦先生看来,创新人才拥有7C素质,这7个以C打头的单词翻译成中文是“热爱、投入、了解、创新、合作、沟通、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则引用“三环天才理论”,阐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三种素质: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执著精神和较强的创造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具有较强挑战性的活动来培养,所以我们要为优秀学生提供特别的选修课和学科竞赛活动等。”
  【首都高中教育探索案例二】
  北京市第四中学——基于“创造型”素质创设“道元班”
  北京四中2010年9月开始实施“道元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道元计划”的提出主要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认识:创造是人的精神需求,需要激发和保护;情绪在创造行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有本质区别,高密度的知识学习不能替代创造力的培养;创造行为本质上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突破;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创造成果所依赖的人的才智拓扑结构的特点往往是“宽基座、非均衡、非致密”;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想法和理念,会长期甚至终身影响其学术观点和思想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