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徐冰:想法要特别结实 徐冰
 

徐冰:想法要特别结实 徐冰

发布时间:2019-06-25 04:10:04 影响了:

  徐冰很忙。从《背后的故事》到《虎皮地毯》,从《天书》到《地书》,他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人物,先锋旗帜。除了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各大美术馆内大显身手,身为中央美院副院长的他,也为培养青年艺术家做了不少工作。此次“首届CAFAM未来展”的主要策展人就是他。也正因此,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报告厅,一场与年轻艺术家的对话拉近了徐冰与青年学子们的距离,也给了《新民周刊》记者一次专访的机会。
  出好作品,就会被发现
  《新民周刊》:此次展览规模较大,所选择的艺术家多集中于当代具有一定艺术市场与知名度的青年艺术家们。在观展的过程中,我听到不少中央美院学生的观点,其中既有对自身艺术探索的迷茫,也有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徐院长能不能给那些想以艺术创作为生的学生们一点生活上、创作上的建议?
  徐冰:我在与青年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问他们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有些人告诉我靠的是信念,有些则认为是一种坚持。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核心,我个人认为一个比较关键的东西,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你有好的作品拿出来,你就一定会被策展人或者美术馆的人发现。
  这个时代和梵高那个时代不同了,网络、微博、自媒体等很多渠道都可以让世界了解和知道你的东西。我们做展览,最担心的就是找不到非常好的作品,我们只要看到艺术家在语言上有一点点推进,生长出一种对未来有价值的东西就会非常高兴。作为策展人,我们都希望这些展出的作品感觉要好,正是这些作品决定了整个展览的水平。我也了解到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也同样担心发现不了好作品。
  《新民周刊》:在你看来,怎样才算一件好作品?
  徐冰:以我个人经验来说,没有一次展览是我主动找来的,都是别人来邀请我。我在国外的这些展览,都是由于我作品本身是有意思的,这种所谓的有意思,是指拓展和超越了他们的思维范围。我第一个展览,是1991年的时候在威斯康辛的一个很大的个人展,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艺术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中国有卷轴画。邀请我的教授到我住的地方看到我的作品很吃惊,没想到一个中国艺术家能够有这样的作品。我当时的作品一个是《天书》,这个东西拓展了版画的概念,实际上是触及了版画核心的东西,像麻将一样拼来拼去。另外一个是《鬼打墙》,当时还未完成,我给他看了几张乱七八糟的照片,还没做完,这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版画。他看完就把我介绍给美术馆的馆长,让他了解我的作品。一开始我觉得外国的艺术家想在美国主流美术馆获得认可很难,我就没当回事儿,做了一个计划书,准备花的钱很少。后来那个馆长看了以后觉得钱太少了,我就很认真地又做了一个计划书,准备了一年之后做了一个展览,当然这个展览确实非常成功,当年被评为美国境内十大最佳展览之一,后来就不断被其他的美术馆邀请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超越他们的思维范围,对他们的思维有启发,他们一定会尊重你。作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搞清楚作为一个艺术家在社会上的角色,你怎么和社会发生一个交换链的关系,而且还要是正面的、循环的交换链。你想要构成这样一个关系,你必须要了解你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交给社会的,而且还是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这个时候社会就会给你回报。我总在想我的作品有什么呢,都是一堆破烂,但是这些材料提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暗示了一个角度,这个东西是对社会有用的,别人花钱买也好,美术馆做展览也好,都是希望得到你的艺术在社会上的回馈。比如前不久,我《地书》的这个概念被拍了70多万,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堆破烂,但收藏的人一定是看到了这个作品所提示的问题,所带来的未来性,时间越长,这个概念越有价值。
  把对时代的敏感,转换成有效的语言
  《新民周刊》:具体到本次展览,最初的设想与动机是什么?
  徐冰:这个展览是我们一直想办的。我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状况,在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身上发现真正有意思的东西,而那些很成功的大腕艺术家,反而在他们的作品中感觉不到太多。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未知的,更有意思的,对我们有启发的东西。当然有些东西可能还不成熟,很粗糙,甚至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作品中哪些东西真的很有意思。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来源于生活的灵感,但是什么东西可以被提取出来展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外,很多年轻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表述,是我们上一代人所没有的,这些特别吸引我,它有着很强的生长性。这代人和上一代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的深度高度关系没有变,还是艺术家处理他和这个时代的关系的技术。好的艺术家这套技术特别强,比如安迪·沃霍尔,他处理他的生活方式和美国60年代时的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他自己的方法,但是这个和我们中国优秀的艺术家,比如齐白石是很不相同的。齐白石用手里的技术处理他和时代的关系,有传统的关系,有民国时代的关系,也有解放以后的关系,他用他的笔墨处理这些关系,技术也是很高的。
  所以我们说艺术的深度不是由风格来辨别的,而是由你处理手里的活儿和时代关系的能力所决定的。你们这代人有你们这代人的方法,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文化。一般概念认为年轻一代没有过去的一代有文化,这个态度我不喜欢,因为每代人的文化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人们认为鲁迅那一代人有文化,但是鲁迅就不懂得电视文化、电脑文化,更不懂得微博文化,这一方面我们比他们强多了,但是我们又没有他们所拥有的一些东西,所以这个没法比较,没有高低。你怎么把你对这个生活时代的敏感,转换成有效的艺术语汇,体现在你的艺术作品中,这是我们要做的东西。
  《新民周刊》:在展览中,有一种尖锐的观点,认为将年轻艺术家群定义为“亚文化”,并且由六个带有一定“病态”的词汇加以概括,本身就是一件“阴谋”,其目的在于贬低年轻艺术家从而巩固自己在艺坛既有的地位。你对此有何看法?
  徐冰:这一观点的确很尖锐。事实上,我们在定义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并没有想到贴什么标签或者有什么贬义,只是便于观众欣赏而做的一种分类。至于所谓的“阴谋”,那就见仁见智了,在年轻一代,或许有人觉得我们在坑害他们,而从我们上一代的艺术家来看,这“阴谋”的定义恐怕就是徐冰鼓励年轻人走个性化的道路了。每代人都有每代人不同的看法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