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加强感恩教育的断想|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感受
 

加强感恩教育的断想|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感受

发布时间:2019-07-20 03:49:02 影响了:

  网上有句美国印第安土著居民的谚语说“如果你找不到感恩的理由,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这句谚语毫不夸张地说明了感恩是人之为人必须具备的素养。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幸、情感的坎坷、工作的艰辛、仕途的无奈…… 在抱怨中,有的人私欲越来越膨胀,心态越来越扭曲,生活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于是抱怨更多,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感恩之心的缺乏使他们体察不到自身的幸运和社会的温暖,而这种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贪心不足,不懂感恩,眼睛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却从来看不到生活的恩赐。
  感恩教育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深入探究其内涵和价值,悉心凝练教育智慧,积极开发有效策略。本文谨对感恩教育的意义、难点和策略做一点剖析。
  一、感恩是道德修养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点
  1.感恩是灵魂的健康
  如上面的谚语所述,既然我们都受到了他人的恩惠,自然应该怀感恩之心。感恩是对善行的褒奖,这种态度和行为既滋养个体的心灵,也是对施与者极大的激励,它可以使施恩者变得更加快乐、更有爱心和热情。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和欣赏心灵美的道德情操,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一种能力;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它能使人变得豁达、乐观,更有进取心。尼采认为,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亚美契斯认为,谢恩的心是高尚的,而在这高尚的心中还有一种自尊的精神,就是以为:自己虽贫穷,却能送礼物于有钱有势的人。[1]的确,当我们学会了感恩,才会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感人之处。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所无而耿耿于怀,却常会因生活中的小收获而欣喜不已,一个礼节性的微笑、一声简单的问候都会让他们感觉生活万般美好。这样的人更容易理解爱、给予爱,也就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拥有幸福的生活。因此,就像我们不能拒绝生活一样,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内心摒弃这样一种包含真善美的情怀。
  2.感恩是智慧的体现
  你身边是否有经常抱怨的同学、朋友?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这种表达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联想到很多学生在学生评教时对严师报复性地打低分,甚至殴打教师;离婚率高企,很多夫妻在离婚时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家产甚至不惜反目成仇的现实,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缺乏感恩这种智慧,甚至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愚蠢。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但不感恩,还用给教师打低分的办法报复教师,后面的老师可能多会采取放任的态度,而一旦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不负责,那最终吃亏的必然是全班学生。如果闹离婚的双方当事人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多感念对方的恩情,少一些较真,尽力挽回婚姻或平和地离婚,将来才有望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密切合作。否则,他们能给予孩子的爱必将大打折扣,而后者是任何理智的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由此可见,感恩不单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懂得感恩能使自己在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依然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懂得感恩即便是位高权重也会被人嗤之以鼻。所以,最高层次的感恩教育应当是关于智慧的道的教育,而不是关于感恩之术的教育。
  3.感恩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生活中,有的人虽然能力平平,但非常有人缘,有的人虽然天资聪颖、技艺超群,但周围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前者懂得感恩,周围的人认为他值得期待;后者不懂得感恩,周围的人不敢对他抱任何指望。社会心理学中有增值交换和减值交换理论。增值交换指的是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是重情轻物,懂得感恩,他们会放大对他人对自己的情谊,从而更加关心对方,希望为对方付出更多,并且不求对方回报。与此相反,减值交换指的是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感到对方欠自己的人情,期待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为对方的付出做出回报。[2]无论是夫妻、家人,还是上下级、合作伙伴,不懂感恩,必然沦入减值交换的泥沼,懂得感恩,才有可能进入增值交换的轨道。
  二、感恩之心和感恩之举缺失的原因
  1.对义务和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较为片面
  什么是恩情?圆满履行义务或超越责任和义务的一般限度的行为和意识才能算得上是恩情。于是,对责任和义务的边界的认识是否清晰就成为影响感恩之心的重要因素。当前,家庭教育的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重分数、轻能力和个性塑造的宿弊导致孩子“感觉迟钝”,这些都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恩情毫无知觉。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倾听,把学长善意的劝告当做耳旁风,自然也不会想到要去感恩。这样的学生,无论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在小事上说多少谢谢,也很难说是真正懂得感恩。
  2.对不同客体采取不同的处置原则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杨国枢则从关系取向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运作方式。他认为,中国人的人际或社会关系,依其亲疏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彼此要讲责任(责任原则)。在熟人关系中,相互要讲人情(人情原则)。在生人关系中,只能依照当时的实际利害情形而行事(利害原则)。[3]责任原则、人情原则和利害原则都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所施之恩的正确解读,或者造成过度感恩,或者造成不知感恩。例如,有不少为感念挚友之恩两肋插刀的人,但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人相比之下要少一些。为患不治之症的普通朋友捐款时无比吝啬的人却可能会为了给父母治病债台高筑。
  3.情感缺失或不够宽容
  有的人受到了恩惠却根本意识不到他人有恩于自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情感缺位。由于焦虑、抑郁、烦躁或厌世等原因对别人的帮助毫无察觉;或是由于匆忙等原因,没精力思考他人是否有恩于己。倘若一个孩子因父母感情不合而对生活失去希望,他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可能就会缺少反应。一个刚刚参加完街舞比赛,紧接着又要准备考试的学生可能会没心思去了解哪些同学在鞍前马后地帮忙做后勤服务。此外,在强调竞争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会更多地关注如何超越他人,他们的进取心和压力感会使他们对外人的帮助反应迟钝。第二,不够宽容。有的人只是在一致情境下懂得去感恩,在矛盾情境下就不会再有感恩和付出爱心的行为,甚至恩将仇报。如果朋友帮他搬东西,却不小心摔坏了一件物品,他不但不会感恩,甚至可能冲朋友发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