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课堂提问艺术的修炼_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的修炼_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6:29 影响了:

  提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半天没反应,老师只好唱“独角戏”、满堂灌,这样的状况时有发生,更别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复杂化、形式化、模式化等不合理之处。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作为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不能仅仅着眼于教师的教,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呢?
  首先,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多学生语文基础不好,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实际水平,并反复阅读课文以及参考资料,读懂读透。这样才能做到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使问题具有一定层次性。即使这样,在课堂上仍会出现学生答不出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应作一些提示,及时补充辅助性问题,使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这篇课文,在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时,笔者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玛蒂尔德”。笔者接着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玛蒂尔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谈谈对玛蒂尔德的初步印象,大多数同学都有话可说,有些学生甚至把文中有关玛蒂尔德表现的语句读出来了。再问:“玛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有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回答出来不是难事。最后问学生:“作为一名职中生,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启发呢?”有的学生说人不能爱慕虚荣;有的说要学会坚强,要学好技能,凭本事吃饭等。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见解,有感而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课堂提问应具有灵活性,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前,教师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预设的。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过程。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果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回答得很积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立即紧紧抓住这些“火花”进一步挖掘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学生的答案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教师应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提问,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不能照搬原先设计好的题目。
  上海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在《记一辆纺车》的课堂上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昨天请大家预习了。现在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我们不喜欢!(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感到很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
  老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课堂上发生意外之后,如果不是于漪老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地改变提问方式,因势利导,这堂课怎能顺利进行下去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的灵活点拨下“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最后,课堂提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再设计一个个小问题,一段段地依次分析,这样往往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长此以往,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厌。笔者认为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应精心设计、巧妙提问,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主问题来构建学生的课堂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定会如磁铁般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就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这篇课文而言,作者借重新评说《伊索寓言》,剖析现代文明社会里人性中的“鬼性与兽性”,写得含蓄、巧妙。学生不易读懂,兴趣不浓,教师得花很大力气讲解这篇课文。今年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改变这种教学状况,针对课文主旨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伊索寓言》向来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作者却认为其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作者是不是真正反对儿童读《伊索寓言》呢?”学生顿时产生了兴趣,纷纷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伊索寓言》曾受到好多学者的青睐,钱钟书怎会真的反对呢?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往老师在台上讲得筋疲力尽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大部分学生认为作者是想借此告诉人们:应认清现代某些人的真面目,要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课文的理解不是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引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不会游离于课堂之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