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祭奠父亲七七的哀思三篇
 

祭奠父亲七七的哀思三篇

发布时间:2020-05-13 08:36:04 影响了:

祭奠父亲七七的哀思三篇



 

  下面职场范文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祭奠父亲七七的哀思,欢迎阅读!

  祭奠父亲“七七”篇一

  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的“七七”之日。谨以此文悼念病逝的父亲大人,寄托哀思。

  人们常说,时间会消磨一切。本以为父亲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悲伤和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漠,然而快五十天了,可我们对父亲的怀念却丝毫没有减轻。近五十天来,父亲的音容笑貌几乎伴随我们度过生活的每一天。近五十天来,父亲临终前拼尽全力说出的“我不想走,我舍不得全家人……”的沙哑之语和他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留恋的眼神,不时地回荡在我的耳边,浮现在我的眼前,叫我难以忘怀。每当夜深人静时,自己的意识中总是有一种企盼,盼着父亲能给自己托梦,再和自己像过去那样聊天说话,可每次醒来,面对的只能是不可更改的残酷事实,父亲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父亲患的是肝癌,2019年4月底在做糖尿病筛查时才发现的肝肿瘤。5月4日入住赣州市人民医院,5月14日做的肝肿瘤切除手术。7月初,又做了一次介入治疗。期间,父亲一直很顽强,与肝癌病魔抗争了整整7个月,终于还是败给了病魔,未能控制癌细胞的扩散,于2019年12月14日(农历11月19日)上午10:50在家溘然离世,享年74岁。父亲带着对生的渴望,怀着对家人的眷恋和没有看到孙辈成家立业、考上如意大学等诸多遗憾,离开了人世,永远地离开了与他相濡以沫近50年的老母亲,永远地离开了尊敬他、爱戴他的儿女们、孙辈们。父亲在心脏停止了跳动后,始终都不愿合上他的双眼以及闭合他的嘴唇,他是带着无穷的牵挂与不舍告别这个人世的!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及生活水准来衡量,父亲并不长寿。也正因为此,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每想及此我们做儿女的便痛心不已。未能在父亲跟前最后送终,未能在活着时、清醒时与他话别,说我敬爱您,未能让他带着我的“嘱托”和“祈祷”上路,成了我终生的遗憾。一直积压在心底的沉重的情感负担和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时常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如今,父亲化为一座孤冢在老家的山头。可每每夜深人静,人得闲下来时,父亲倔强、耿直、持家的形象时刻会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父亲4岁丧父,自幼在奶奶、舅爷、大姑、大伯等拉扯下才长大成人。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境贫寒,在中考前夕硬是被家人活活拦下,不让参加考试,错过了一次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倔强的他不思茶饭,连睡几天。最终还是执拗不过命运的安排,只好听从家里的安排跟随木匠师傅学徒。之后在上世纪60年代末,工厂招工,进入了赣南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成了“公家人”,端上了“铁饭碗”,也算是通过技术工种改变了命运。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在中东的伊拉克、科威特待了6年,来之不易的外汇收入让家境有所好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下岗风潮波及了全中国上千万的家庭,我家也不例外。父亲在1995年左右正式下岗,不到50岁的他开始了像其他年轻务工人员一样南下广东求生存、获发展,养家糊口的“打工生涯”,与大哥一起先后辗转在广东南雄、南海、佛山等地劳务多年,直到年满60从下岗单位办理正式退休为止。然而,父亲“退”而不“休”,自退休直到去世前一直与老母亲居住在江西赣州老家的农村,一方面是因为他习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割舍不了那片养育了他及儿孙辈,以及浸透了他无数汗水的庄稼地。

  我有幸成为他老人家三个孩子当中最小的那一个。天下父母爱小儿,我从一出生就开始享受着比两个哥哥多得多的关爱和呵护,也是他三个孩子中惟一一位念过大学,像他一样端上“铁饭碗”,成为“公家人”,是他一生的骄傲与自豪,逢人就津津乐道谈及他那有“出息”的小儿子。在我刚记事时起,父亲就几乎不在家,但每逢周末定会骑着他那“永久”牌载重自行车风尘仆仆从单位赶回家。虽然父亲不常回家,但每次回家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有时是一袋糖果,有时是一包饼干或新鲜水果,在那生活匮乏的年代,这是一种怎样的奢侈啊!也是从儿时起,包括我在内以及他的孙辈们慢慢就养成了只要他从外面归来就有绕着他自行车后座翻腾他工具挎包东西的习惯,因为每次他都像变魔术一般从工具挎包里掏出数不尽的我们喜欢吃的东西。现在想来,父亲当时是怎样的省吃俭用,才换来这些宝贵礼物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打骂过我,唯一的一次“训斥”是我第一年高考落榜时,“训斥”我高考失利也不能自暴自弃、迷失人生方向。我家是典型的慈父严母,小时候我很顽皮,经常惹祸生事,也经常被母亲“胖揍”。可每次挨揍时,嘴里喊的全都是“爸爸”,因为只要他在家,挨揍的我就会立即被父亲“救驾”出去,他用那又长又粗的双臂把我拢在怀里,阻挡老妈挥舞的巴掌或竹藤……有时被他高高举起坐在他肩膀上,或趴在他后背,带我远离挨揍现场,抽泣的我立马停止,开始享受在父亲肩膀上、后背上那种飞起来的感觉,那种挨揍的委屈立马换成了顿时充满心田的无比的快乐……每逢过年走亲访友,赶集购物,父亲总是推出他那笨重的“永久”牌自行车,然后把我抱上自行车的前面横梁,带着我走街串巷,兜风游玩……现在想来,这些都是父亲给我留下的既酸楚又美好的儿时记忆,这一段经历也是我思念父亲时回忆最多的难忘情景之一。真是父爱如山哪!

  随后,自己考上了赣南师范学院(现为赣南师范大学),虽是一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方院校,但父亲为我“鲤鱼跳龙门”倍感欣慰。不幸的是,我上大学时刚好遇上父亲从单位“下岗”。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的大学生活就是依靠着父亲下岗单位每月微薄的生活津贴(60多元)以及师范生每月的55.5元补贴撑过来的。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2004-2010年又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在省外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外地成家立业、安营扎寨,离家是越来越远,工作也越来越忙了,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至少每年一次踏上探望父母亲的回家之路了,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我不管身在国内,还是国外,还是坚持定期给他老人家打电话问候。那时每当我听到电话那头父亲洪亮的声音及爽朗的应答,我就能判断父亲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硬朗。每次通完电话后我对父亲挂念的释怀、和我的孝心与关爱能及时传导给父亲后的自我满足感,是非亲历者所无法体验的。每每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无助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给我关爱和力量的老父亲,向他倾诉,虽然父亲不善表达,不善讲大道理,但一通电话后心情还是很舒畅。

  父亲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苦难的一生、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善良的一生、倔强的一生、耿直的一生。父亲患的是肝癌,但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但为何又会患上了如此绝症呢?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一位极其倔强的人,是一位倔强起来谁也“治”不了的犟老头。有气不顺时,憋着闷着,蒙头大睡,哪管外头“天昏地暗”;有病不治病,有饭不好好吃饭。为此,老母亲没少操心,没少受委屈,这也许就是父亲患癌症的病根吧。虽然倔强,但人很坚强,一生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给别人添麻烦,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没有例外。在我的眼里,父亲又是一位极其勤俭持家的人,父亲一生辛劳,省吃俭用、勤俭持家,每年靠微薄的退休金及辛勤种地挣得的收入撑起了一个13口人的大家庭的日常开销。在他有生之年,亲手盖起了三栋楼房(其中两栋是协助两位哥哥而建)。在我的眼里,父亲还是一位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硬汉,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眼睛里夹不得沙子。无论何时,只要亲人与朋友有需要,他都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默默的行动!同时他又是一位认死理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事,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让人又敬又畏。父亲生性孤傲倔强,但时时与人为善,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乞求他人,不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也为我等儿孙辈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以纯真的父爱情感,朴实的为人境界,平凡之中彰显出人格的伟大和质朴的情操,使我等儿孙辈为之骄傲,父亲的执著、坚韧、勤劳、耿直、淳朴的优良品德,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失去父母的一天,我们自己也迟早要面对死亡。然而,坦然和坚强地面对、接受失去父亲的现实,像父亲那样本分地做人、像父亲那样不知疲倦地做事、像父亲那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始终以微笑和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天,走好、走稳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好每一件像过去那样能让父亲引以为荣的事情,这应该才是父亲所期望的……。

  七十四年的春夏秋冬,七十四年的日月乾坤;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无限的哀思。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我们悲痛地呼唤:父亲,您安息吧!

  父亲七七祭念篇二

  子欲养而亲不待

  再过两天就是四月九日,我要回家给父亲过三七。当我窝在书房久久陷入哀思的时候,目光不知怎地停留在了书柜的一个位置上,那是摆放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地方。那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仍然端坐,只是在《水浒传》与《红楼梦》之间,因抽出一本书留下的空隙格外显眼,就像一位长者离席后留下的空缺。离去的显然是《三国演义》。这套四大名著,是精装的,大16开本。《三国演义》是去年冬天我回家时拿走的。我拿给了父亲。我说,这本《三国演义》字体大,看着舒服。父亲摩挲一下光滑的封面,嘿嘿了几声,放在了一边。后来的几次回家,《三国演义》原封不动还在那里放着,从上面的一层灰尘我断定,父亲几乎没怎么看。现在回想起来,这半年多里,父亲被病魔折磨得是何等痛苦啊!严重的风湿病,发作起来心烦意乱,情绪恶劣;肺脏的纤维化,导致咳嗽不止,呼吸困难;还有心率不稳、心衰加剧……这些可恨的病症一齐昼夜不停肆无忌惮地袭击父亲,父亲还怎么能看得下去《三国演义》啊!

  可我分明知道,坐在暖阳下,缓缓地品读三国,这是父亲藏在心里的向往啊!那是文革时候的事了,父亲正在盛年,前途无量,只因母亲长年患病,久治不愈,便病急乱投医,让农村的封建迷信驱邪治病。后有人告发,父亲受牵连,在矿上被审查,影响了前程。回家后,父亲一度消沉,在一次与发小挚友对酌中,竟哭泣起来,说出了心里话。我听得清清楚楚,父亲说:我现在啥也不想了,就只想着拿着书到山坡放牛,牛吃草,我坐在山坡上看书。父亲说看书,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三国演义》,因为当时家里有一本《三国演义》,是很老的版本,砖头那么厚,书页发黄,封面脱落。那可能是父亲最喜欢的一本书。待我大了些,喜欢上文学之后,我把这本书拿走,放进了我的藏书中。那时父亲已经“解放”,又可以下井,又可以在养家糊口的辛劳中奔波忙碌了。我想,父亲哪有时间看这《三国演义》啊,还是我先保管起来吧。我根本没经父亲同意,就把发黄破烂的《三国演义》拿走了。之后,父亲也从来没问过,大概,温饱的挣扎使父亲放弃了一切精神向往。

  其实,父亲没怎么上过学,充其量也只是旧时的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准初中吧,但父亲绝对是有文化的。父亲有许多名言,都写在自制的扇子上,比如“看闲书掉泪,替古人担忧”“能在人下作人,莫在树下栽树”“在家怕鬼,出门怕水” “人挪活,树挪死”“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父亲还有许多教育子女的道理,比如“受了苦大碗捂”比如“前二十年看父敬子,后二十年看子敬父”比如“当面训子,背后教妻”比如“一招鲜吃遍天”我从父亲这些有意无意的名言警句中,受到很多启示,有些,竟有启蒙意义,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父亲的字也写得富有力道,家里的方桌、板凳下面,还有分粮食的布袋上,父亲都题上自己的讳名,名字后加一个“记”字。过年,家里的大小对联,包括水缸、梯子、树上的诸如“清水满缸”“步步高升”“枝繁叶茂”等等,都是父亲所写。街坊邻居,凡找来的,父亲也一律帮人写好。

  也许有了文化的垫底,父亲的举止做派也颇有文气,特别是走路,一米八几的个子,昂首挺胸、器宇轩昂。年轻时就梳背头,且天阁饱满,地颏方圆,大眼浓眉,满脸福祥,从矿上回家的路上,手里好握一卷成筒的薄书、文件或报纸,就像毛泽东去安源手里的油伞那样,中山服的上衣口袋,还别着钢笔。远远的走来,不止一个人说像极了毛主席。

  父亲在矿上最大官衔当到队长,可能还进不了国企干部的序列,但绝对是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我没能看到过父亲在井下带头劳作的场面,但退休后在村里的表现却有口皆碑。凡有红白喜事,父亲没有不靠前的。特别是一些白事,特别是白事上的一些忌讳的事,父亲往往做在最前。入殓,要零距离接触死者的,父亲常常现场指挥,亲力亲为;送魂,都是在后半夜,把死者的魂魄送到村外,那是令胆小者毛发倒立的事情,但父亲从不退避。为此,母亲没少和父亲生气。母亲是嫌父亲帮了人家的忙之后,后半夜回到家里不吉利。但生气归生气,父亲该怎样还怎样。父亲在事儿上,不仅仅是帮忙,更多的是管事。父亲懂很多规矩、很多道理。一些弟兄分家、婆媳纠纷、妯娌吵架,甚至夫妻生气,都要找父亲主持、断理、调解,父亲为此熄灭了多少讼端、和睦了多少家庭已不在少数。

  凡受惠的街坊们都心服口服,都说父亲最公道。这只能说明父亲具备这样的热心和能力,但驱使父亲乐此不疲的真正动因我最清楚。现在看来,父亲最大的成功是把我们弟兄抚养成人又百计千方地把我们弄出去,脱离了农村,参加了工作。自我们弟兄们走出农村后,就按着各自的轨迹一路向前。如此一来,便不能天天回家,村里的事情也帮不上忙了。可村里的风俗还在,村人的口舌还在,村人的眼睛都是火眼金睛,大事小情上,谁家没来人,村人们心里清清楚楚,账本都在心里记着呢。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谁谁家在村里蛮横无理、无恶不作,街坊邻居家有了事,他总是袖手旁观,从来不帮忙,终有一天,他爹死了,全村的人没一个靠前,他只得挨家挨户磕头央求,磕头央求也没人去,他只好背着他爹到坟上埋了。父亲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不可不把街坊家的事当回事,不可绝了自己的后路。可我们在外面都有自己的工作、事业,顾不过来村子里的事,父亲就把退休后的安逸丢在一边,以一当六地替我们向父老乡亲奉献着义务。父亲这是为我们分忧,好让我们毫无顾虑地在外打拼奋斗;父亲这是替我们积德,使得我们回到我们的出生之地显得那么尊贵。至此,我们可以告慰父亲的是,爹啊,你放心吧,你走的时候,那么多人来咱家帮忙,守灵的那几天,我们在屋里,外面却整夜整夜有人在院子里值守。你走时,可风光了,都说是咱村最风光的一次喜丧。爹啊!我还要告诉你,入殓时,我把那本你没能看的精装本《三国演义》放在了你身边。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我们兄弟姐妹,你劳累了一辈子,即便是退休了,你也没能如你所愿坐在山坡上慢慢看三国,这回,你彻底解脱了,在那边就慢慢看吧。对了,随着《三国演义》,我还放进去一个你一直舍不得用的笔记本,还有两只笔,你愿意写点读书笔记啥的就写吧。

  永远的父亲 篇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013年“龙抬头”的第二天,即旧历二月初三早晨八时许,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岁。

  父亲远去,留给我的是无比的哀思、无尽的回忆和无穷的追问。

  父亲这一辈子不容易。生于战乱,颠沛流离,终无宁日。后为家庭奔波,吃尽苦头,受尽累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体力劳动者。父亲一生瓦匠、木匠、白铁匠都干过,业余爱好打渔,还织网、铸交子,是一个准匠人。

  1959年父亲就在北京建筑队盖楼房,且技术上乘。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家境贫寒,回家务农。七十年代,曾到内蒙一部队搞建筑多年。改革开放后,带头在村里建立了建筑包工队,村子周边三里五乡是最好的技术,邀请者络绎不绝。期间,父亲还兼做过木匠,木工的一套家什一应俱全,家里的三屉桌、立柜、门窗、椅子、凳子等,都是父亲亲力亲为。基于此,七十年代家里先后盖起的6间石板房,从前脸、山墙、房顶、顶棚到柃木、椽子、砖雕,都是父亲亲自设计,且是参与盖房、监工的主力。

  1995年,父亲62岁,由于年纪等原因,父亲一改搞建筑的老本行,干起了打白铁的行当。这行当俗称“白铁匠”学名“钣金工”,一干就是十多年。老家对门是金家,早年金家曾在天津卫学徒打白铁,父亲年轻时经常过去串门,对打白铁很感兴趣,日久便学会了做各种白铁活计。父亲曾说:“一等人看看就会,二等人学学就会,三等人打死也不会。”按智商,父亲应该是“一等人”。父亲说过,“七七事变”那年,他还不到三周岁,跟在大人后面“跑返”,一路上大人们呵哧喘粗气,他也跟着学,记得非常清楚。

  打白铁这活计确有许多难度,尤其是异形器型,没学过立体几何的父亲便摸索着搞出各种“样子”,以后再遇“拦路虎”就能够从容应对了。渐渐地,父亲打白铁还上了瘾,在自家小院里叮叮当当忙活,农用的和非农用的产品摆了一大片。父亲进货一般都是租乘机动三轮车到县城东市场挑选,只要看上眼,新的旧的都行。那时,我曾多次陪父亲转,临走时还塞给他一些钱以贴补他、鼓励他,尽管他总是推辞。

  父亲卖产品一般都是骑着三轮车赶大王店集或釜山集,大王店集就在本村东街路程不远,釜山离老家10多里,蹬三轮去就稍显费劲。由于父亲的活计精美且结实耐用,所以不愁销路,有时甚至还找到家里。后来还有遂城镇城北庄村一张姓年轻人来家或摊位上求教问计,父亲毫无保留,一一传授,久而久之,就收了这个淳朴厚道的小徒弟。师徒俩亲密无间,俨然父子,多年来这种交往始终坚持。

  但父亲也有发愁的时候,曾有几次,父亲集市上在找钱时收取了假币,50元、100元的都有。每每回到家,见父亲、母亲唉声叹气的样子,我便掏出真钱换取假币,并不以为然地说:“给我吧,我有办法报销!”其实,天晓得假币能到哪里报销,只好于背人处撕碎了之,免得再叫假币坑人。不知这善意的欺骗算不算一种孝心?

  2007年正月,父亲突发脑血栓,到县医院进行多种检查后,身体无大碍,父亲坚持回家输液。几个疗程后,身体有了明显的康复效果,只是感觉左手还有些麻,便时常戴着棉手套。天气暖和了,便到院子里溜达溜达、晒晒太阳,有时还骑上三轮车到村西转转,看看京昆高速桥以及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既散心又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父亲晚年患有老年痴呆症,大脑小脑萎缩,行动艰难,语言怪异,而近一两年竟很少说话,平日爱看戏曲频道的他视若无物,没有了丝毫的兴趣。“人老腿先老。”父亲搞建筑多年,曾在工地失足摔下过三次,加之干重体力活多年,到老年更感到两腿吃力,行动不便。

  去年夏日的一天,父亲再一次在家栽倒,幸亏只是软组织挫伤。之后,便在炕上用药静养。不料,这一躺,身体每况愈下。去冬今春,这个寒冷的天气太过漫长,父亲始终没能走出屋子。正月底,便不能进食,没料到输了三天营养液后,便溘然长逝。

  祈祷天堂的父亲安好!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