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策划方案 > 书香三八征文范文7篇
 

书香三八征文范文7篇

发布时间:2020-02-26 13:17:26 影响了:

【篇一】

又是一年春景绿,柳絮纤纤,芳草菲菲,单位组织女职工首届书香“三八”幸福中国读书征文活动,承蒙女工主任关爱,予我《牵手幸福》一读。夜晚独坐桌前,回想此生,趣味平淡,生活越来越波澜不惊,幸福的感觉要如何去描写?翻出十几年前的日记,那些远去的景象渐渐浮现,懵懂年华,记忆的长河里,星星点点,喜乐沉泛……

那一年你还是青春小伙,我也正当妙龄;
那一年我们书信往来,传递刻骨铭心的牵挂;
那一年父母都还没有白发,身体也还健朗;
那一年我违背父母,背井离乡,执意去了你所在的项目部;
那一年我们在工地上有了自己的家。

那一年如同收藏的旧画,定格在了老式电影中,颜色泛旧,却那么温馨、甜蜜、浪漫,浑然不觉生活的艰辛!工地条件异常艰苦,灰尘四起,满脚是泥,设施简陋,项目职工一个个衣着朴素,脸晒得黝黑,一排排临时居住房,泥土相连,鼠洞相通,没有沙发,也没有家具,只有简易的竹床,铺上床单,兼当座椅,没有梳妆台,工地木箱替之,没有脸盆架,就地搁着摆着,没有……,没有的东西太多!可是我的内心依然满是幸福和自豪!茫茫人海,知己一人。只要能与你相依相携,患难与共,甜蜜如斯,也不觉苦。

人生的道路总是蜿蜒曲折,我们安稳的永不分离的完美梦想很快就被打破了。孩子出生了,你也调走了,我一个人对着家徒四壁,过着艰难的生活,从一个不会做饭、讨厌洗碗、还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女孩直接过渡到了需要独自担当的母亲,没有亲人在侧,也没有任何经验,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孤苦无依的时候甚至泪流不止,那时,支撑我的依然是内心的信念,苦尽甘来,一切会好起来的。

正如大多数水电人,我们过上了多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家成为了流动的家,工作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工地平房、单身宿舍、临时租住房、商品房,前前后后,搬了八次家,生活的担当让我已然憔悴,不再是当年那个骄矜的少女。那些年,我不再等着你换灯泡,自己移桌搬凳爬高取下灯罩,却落得满眼灰尘泪水直流;
电闪雷鸣之时依然害怕至极却不再电话向你求安慰;
千里独行回老家探亲时不再眷念身在异地的你;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出差任务,工作任务繁重了,脚步加快了,路程变长了,脾气也大了,曾经温柔婉转的我也开始变得敏感,……那些年,我吃了不少苦,可正是因为生活的苦,我不再觉得这世间有苦,佛家之苦包含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生本身就是无数的苦难组成,要幸福一生,就得吃苦一生,还怕什么苦呢?如此想来,心里反而宽敞了,种种的苦化作丝丝甜蜜,浸润着坚强而善感的心,随着岁月的雕饰,幸福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可辨。

热腾腾的饭菜、特别泡制的解毒茶、默默递上的削好的水果,出门时的殷殷叮嘱,过马路时紧紧拽着的手,深夜等待时留着的那一盏灯,睡梦中你为我掖好的被角,枕着你的臂膀安然入睡,……幸福是如此平实,没有青春的火热,没有新婚的激动;
无关城市的喧哗、家居的便捷;
也不在于朝朝暮暮、耳鬓厮磨,就在于以祥和宁静的心态与你面对一切。这些年,由于不再抱怨吃苦,生活豁然开朗。想不起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成为了厨房的掌门人;
想不起什么时候自己就变成了絮絮叨叨的管家婆;
想不起什么时候婆婆开始跟我说起了知心话;
想不起什么时候我们彼此已经有了深深的默契和依赖……

偶尔也会在寂寂的日子里想起从前,那是一种凄风苦雨,却从未让我后悔,反而更加珍视爱情乃至生命。我们一同走过,有鲜花、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更多的是醇美如酒的幸福。

岁岁年年,多少时光,蓦然回首,容颜已改,韶华不再,人生应是苦短。如果,你问我幸福在哪里,亲爱的,你闻闻空气中的花香,你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的气息,你俯下身子触摸脚下的泥土,你就知道,吃苦耐劳,勤勉上进永远是幸福的药方!苦乐年华里氤氲着幸福的药方,成就人生永开不败的幸福。

【篇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都有从蹒跚学步到离开家乡走过不知多少回的路。许多往事,早已被我忘却,童年旧梦,已经落满厚厚尘埃。而家乡的路之于我,却是每时每刻都紧紧维系的魂牵梦绕的心境,永远难以剪断而又无法割舍。

很多年以前,我的家乡头屯河农场的路还是泥泞而颠簸的土路,那时我上学必须穿过整整三个连队走差不多四公里才能到学校。春天的时候,我们骑着自行车一路迎着还带着些许寒意的春风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路,在那时放佛是南方的坡度较缓的小丘陵,使自行车载着我们忽上忽下,倒也十分有趣。可是一到雨天,路途就变的泥泞不堪,骑车在路上人随着车子左扭右摆,忽上忽下,远远看去很是滑稽。即使到了家,单是两腿的泥点子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妈妈唠叨的把柄。当然最喜欢的是夏天了,骑车走在路上,不管是路两边佝偻着腰的老榆树还是挺拔的白杨树都毫不吝啬地伸枝展叶为我们送来一丝阴凉。还有路两旁葱葱翠翠的小草和其间夹杂着零星的不知名的野花混杂着阵阵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真的是无比惬意。农场的秋天倒是凉快却也短暂,人们好像忙乎了大半年的庄稼都会在一个月内迫不及待地收获,其间充满喜悦间或也会有失望的泪水。记忆中秋天的家乡路,由于运粮车辆频繁行驶,总是被压起一层厚厚的细土,即使我们骑自行车驶过,身后也会扬起一团土尘。这时,若有大型车辆从我们身边驶过,我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土猴”,嘻嘻哈哈地互相嘲笑。最难熬的是冬天,一下雪,我们只好结伴走路。常常是清晨7点,我匆匆吃过早饭,就和同学出发。屋外是漫天的星星,要是夜里刚刚下过雪,我们必是那条路的第一批访客。踩着厚厚的积雪,我们叽叽喳喳的一路说一路笑。放学回家的路上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饿了几乎一整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看着白茫茫的路越发地觉得遥远。常常回到家之后,双脚麻木,稍一暖和手脚就开始疼痛,这时妈妈总是一边帮我擦去眼泪一边从屋外盛一盆雪让我把双脚泡在里面,在那一刻我会突然觉得雪都是暖和的,在我眼泪汪汪地吃完饭后,全身就都开始感觉暖烘烘的了。

时光荏苒,当我渐渐长大,每每在外经历了挫折,看过了人情冷暖心绪难平的时候,我总是愿意走一走那条儿时走过无数遍的回家的路。当然,这条路已经全然没有旧时的面貌。宽敞平坦的柏油路贯穿整个农场,路两旁的年轻的长枝榆郁郁葱葱朝气蓬勃。上万亩的红提葡萄园整齐划一地伫立在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放佛一排排驻守边疆的绿色士兵。到了下雨天,这条路俨然一个被仔细梳洗过的姑娘,清新而透亮。正是这样一条路,几乎记载了我整个童年的回忆,更承载了太多我的家乡头屯河农场的故事。

五年前,我回到了农场,身为兵团农场儿女,建设农场义不容辞。我像是一个久别母亲的游子,又回到了这里,又走在了那条阔别已久的回家的路上,就像我从未离开过。当我坐在宽敞的办工桌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红花绿树,内心平静却又格外温暖:因为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篇三】

一砖一瓦顶成家,一撇一捺构成人。而砖瓦与人便共同组成了人家。而我们家便由我爸妈,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和我组成,在这个六口之家里,虽生活不是特别富足,但也在平淡中充满了快乐。无事时,家人闲坐,饭间闲谈,温馨之感由然而生。

家人之间的故事不需要惊天动地,家人之间的情感也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往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切都在平淡中默默体现。而一家人中,我印象极深的便是我的母亲了。

说起母亲,我不由想到了城乡的差距,想起母亲那时的辛苦,热泪便不禁在眼睛里打转。还记得那是十年前,我们家刚从村里搬到市区时,生活过得很拮据。

那会儿母亲由于刚从农村来,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语言还有点不通,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父亲又在另一个县城上班,而我们姐妹几个又都在上学,唯一的弟弟还在襁褓之中需要人照看,在照顾我们几个的生活时,他们难免捉襟见肘。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母亲便去了市场给小贩打零工,那会儿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走路只能靠步行,从我们家到打工的地方还得花半个小时。

而我记忆尤深的一次时正值暑假的时候,刚帮妈妈干完活的我们刚走在路上不一会儿,天便下起了大暴雨,没有带伞的我们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回家之后妈妈也感冒了。但是第二天还是坚持去干活。想想那时候真的是苦啊。而生活便是这样,在艰辛之中面临着抉择,我们砥砺奋进,困难中前行,岁月蹉跎,我们终究一起走了过来。虽世事巨艰,但是能一家人在一起,便顿感释怀。

母亲的性格温情似水,她以她独有的方式教会了我遇事冷静,做事细心认真,勤勤恳恳,以温和的方式与态度为人处世。相对而言,父亲的性格便有些急躁,对我们慈爱中又不失威严,但不管遇到什么事,在见到父亲的那一刻起,心里的惊涛骇浪便顿时平静如水。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带着妹妹去街上买冰棍,可能太过兴奋了,一路奔跑的我们不小心把一个在店外的广告牌给撞倒了。店主看到我们孤立无援,本来一个三十多的东西便让我们赔三百块钱,正巧这时我父亲回来了,听清事情原委,也没和店家再理论,说这三百我们认了。事后父亲也没有责怪我们,只说了一句话:自己做下的事,不管后果有多糟糕都要认。

父亲对我们是严厉的,我想这种严厉便是一种爱吧,这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
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人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想想这些年,想想我的父亲母亲,我想他们这些年也累了吧,但只要他们看到我们这几个孩子的笑颜,所有的苦累便顷刻化为乌有。如果有一天,我想带你们去游览那江南水乡,领略那小镇云南,细看日出日落,静等云卷云舒,只要是和你们就好。

只要到了家里,所有凄苦都化作笑脸,陪伴父母的只有欢歌笑语,如此种种,便是一种味道,家的味道。正因为有了家人,这味道才更香,更淳。于是在那炊烟袅袅里,我看到了你。“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我跟你慢慢吟诵,慢慢感受。我感受到了你心中对家与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于是一善染心,万节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在那通明的灯火里,我看到了你。

光影摇曳,三五成谈。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便是我们家。

【篇四】

父亲少时酷爱读书。

我保留了一本他的《工作手册》,实际是一本手抄书,里面工整地摘抄了《圣经》(节选)、《红与黑》(节选)、《麦琪的礼物》等。父亲说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几本书,大家都没有,读到的书大部分都是手抄本,一本手抄书能在一个星期之内传遍全班。有时难得借到一本书,第二天还有人排着队要读,晚上就抓紧时间在被子里打着手电读,能一直到天亮。他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因为迟迟未结束夜读,被晨起的爷爷发现,挨了两句训,年轻的他赌气跑出了家。我问:“那后来呢?”“因为太冷,只好又赶紧回家了!”父亲笑着说。

不知是因为书少,所以特别珍惜,还是父亲特别聪慧,他不仅熟悉许多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还能背诵许多句子或段落。这样的他还经常在背完一段后,对读书如过眼云烟般的我说:“现在老了,好多都忘了。年轻那会儿,我就想着:要是每天没事做,坐在那读书,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我很小的时候,周末只有一天,就像现在大家热爱周末一样,那样短暂的周末更弥足珍贵。我家的美好周末通常是从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赖床”开始,我会从我的房间跑到父母的床上,带着晨醒的慵懒,在父母温暖的被子里听父亲讲故事,有时候是他已经熟记下来的故事,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景阳冈武松打虎”;
有时候是拿起一本枕边的书给我读。讲到精彩处,他情不自禁重复给我听:“第一拳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第二拳又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好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虽然我并未像父亲一样聪慧至过目不忘,但我却受他影响,也喜欢读书,还很好地继承了他在“枕上”和“厕上”读书的习惯。也许是年轻时看书受到现实的约束,父亲从不限制我的读书。现在想想,《红楼梦》、“三言二拍”这样的书涉及一些成人化的情节,《水浒传》中有很多叛逆和暴力,许多家长一般不会让小学生、初中生接触,但父亲却相信我的理解能力。奶奶也说起过一件事情,期末考试当天早晨,我离家前居然还在读小说。这是她所不能理解的,可我的父亲从未限制过我读书的时间。而我似乎也从未因为考试前看小说而影响了考试成绩,大概正是“还在看小说”这种淡然的心境给了我考试时的平常心。

曾有一年,我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志愿者,在广西的一个贫困县度过。

那一年虽然清苦,但工作并不忙。我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工作岗位,就是县城里的一家租书店。书店里的书以言情、武侠、漫画之类的居多,还有很多是盗版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时常去那里报到的热情。那个时期的我,什么都借,什么都读,每天读书至深夜,似乎只有书可以帮我打发没有朋友、不通信息又无事可做的寂寥。于是我知道了饶雪漫、张小娴、安妮宝贝……而一本《笑傲江湖》更是被我借了再借。

读书早已成为我打发时间的习惯,有多少次,我从书中认识这个世界;
有多少次,我从书寻找力量和答案;
又有多少次,我被书中的内容震撼和感动。

有了智能手机以后,读书的时间减少了很多,但我增加了一个习惯,在每年春节放假前一天,会读一本书。腊月开始,我就开始琢磨今年又有哪几本书想读却还没顾上读,然后选一本留在那天读。

春节前的一天,空气中满是躁动的因子,同事们基本结束了岗位上的工作,大家虽然坐在办公室,但心早已飞出窗外,有的盘算着年货还差点什么,有的谋划着年夜饭几盘几碗,有的计划着明天要踏上回家的路……没有比这种时候更适合读书的时间了。一大早,我就把桌子上收拾得一尘不染,捧起早已准备好的那本书,开始悠然自得地读,心无旁骛,读得十分陶醉,过得也十分充实。柴静的《看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丹尼尔·凯斯的《24个比利》都是在那个日子读完的。似乎读一本书对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春节前的一个仪式,只有全身心地连续读过一本书,这一年好像才没有白白走过。

读一本书,是我庆祝新年最好的方式。

结婚以后,我开始自己主持家庭生活,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做新时代女性,我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中学习了如何通过放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真正地自由和幸福,于是我开始处理家中的物品。可我在“断舍离”时遇上了难题,面对堆积如山的书,我一本也不想扔!我在《断舍离》中找到了答案:难以割舍的物品有一些是因为特别喜欢或向往某种时刻。比如有根本没有时间做饭的女强人却买了许多的餐具和厨具,是因为她内心想要悠闲地家庭生活;
比如有很多件小尺码的衣服的女人,是因为她曾经身材苗条,生了孩子总想着会瘦回原来的样子;
而我这样不舍得扔书又喜欢买书、买了书又看不完的,是因为特别喜欢沉浸在书中的那种时刻。

罢了,书多也不能算是错,如果真的不能成功“断舍离”,我愿意一直背负这所谓的“负担”,直至将它传给我的孩子。

因为喜爱读书,我每年参加凤凰山矿文联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认识了许多人。每个爱书的人读的书都不一样,有喜欢史哲的,有喜欢诗词的,也有喜欢时尚艺术的。我会“以书识人”,比如看起来有点土气的某井下工人居然熟读海子的诗,还能深情演绎戴望舒的“雨巷”;
或者平常只会和枯燥乏味的财务数字打交道的会计,每天中午休息时都在办公室攻读史哲巨著;
偶尔会遇到和我读同一本书、同一类书的人,会特别对彼人有好感,总想找机会和他/她聊聊,交个朋友。

通过读书认识并结交人,这真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我是个记忆力奇差的人,读的书虽不少,但能记住的段落几乎没有,就连小说的情节,也是转瞬即忘,我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读书的意义,于是到网上去寻找答案。有个人说得特别好:读完书,什么都忘了之后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就是读书的收获。

读书留给了我什么东西呢?我想了很久,豁然开朗:读书留给我的是读书时的幸福和快乐,是从书中学习知识的劲头,是因为读书认识的朋友,还有从父亲那传承下来,也将传承下去的爱。

【篇五】

夜很深,睡了好几觉,睡得并不踏实,心理惦念着什么,醒来莫名地失落。外面似乎变天了,寒风呼啸。又停电了,起来在屋里踱了几步,思绪飘到了很久远的“从前”。

从前生活的小镇有山有水有草地,那里冬暖夏凉,地势险峻,住着一群质朴的人们,也住着我的爷爷奶奶和幼小的我。冬天经常下雪,总能听见寒风敲打窗户的声音,犹如今天外面的天气。爷爷说:“下雪是因为上苍怕他的子民没有粮食吃,于是从天上洒下雪花,喂饱饥饿的人们”。那时每逢下雪,我总是担心哪里的人们又在挨饿,心里默默祈祷上苍多下些雪,救救他的子民,小小的我有大大的“慈悲”。那似乎是很久远的事,却又清晰可见。

时常想念爷爷,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爷爷,在那个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年代,罕见的受过较高教育,会说蒙、汉、哈三种语言,是小镇的会计。年少时去几百公里以外的迪化城(现乌鲁木齐市)学习,跟几个同伴们一起,夜宿郊外,喝凉水、啃硬馕,拔山涉水走半个多月,到达学校。爷爷常说:“感谢乌静彬女士创办了蒙古族学校,让我们穷苦人家的孩子有学上,接受教育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奴奴(我的小名)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去首府、首都看外面的世界啊~”。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爷爷的影响,从小我就向往去山的另一边看看世界,长大后如爷爷所愿去首都念了书,只是那个指引我的人却没看到。

爷爷大半辈子都在经历生活的变动,年少时经历过大小和卓起义,后来迎来解放军驻军,再后来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爷爷辞去会计的职务,回祖籍承包了几十只牲畜,辛勤劳动使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爸爸和姑姑都上了中等专科学校,当了医生和老师。随着爷爷年岁渐长,身体大不如前,只能从牧区回镇里生活,而此时幼小的我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跟我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传奇故事,用我听得懂的语言讲“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用我感兴趣的话题,引导我培养温良恭俭让的品德。爷爷更是我儿时的“伙伴”,讲睡前故事、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等我放学回家、带我逛“巴扎”(集市)、带我吃最喜爱的抓饭、带我爬山、骑马、捉蝴蝶。吃抓饭时他总叮嘱我说:“大米是很珍贵的粮食,吃的时候一定不能落在地上,更不能踩,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了,要一粒一粒捡起来包好,给小鸡吃。也不能剩饭呦,一定要吃干净”。记得他从来不剩饭,吃完饭还要把碗舔干净。小时候以为,爷爷永远会陪我爬山、骑马、捉蝴蝶,坐在石登上等我回家,现在才知道,那些细碎的陪伴是最美的存在。

1994年7月26日,爷爷去世了。记得那年夏天,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不得不搬到父母家住。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的爷爷,固执地非要牵着我步行去父母家,于是牵着我走了大半天才到。搬去父母家没几天,一天夜里他去了另一个世界,未能跟孙辈们道别,未能看到他最心爱的奴奴长大成人。

所谓“庭树不知人去尽”,记得那年夏天我家院子里几棵大树,叶子长的非常茂盛,从树枝缝隙照射进来的阳光总是若隐若现。过去每一个与爷爷一起度过的春夏秋冬我都记得,每一个下雪后跟爷爷一起听外面风声的日子,每一个雨后坐在院子里看远处山峦起伏的日子,我都想跟爷爷再经历一次,然而爷爷再也不能陪我了。

《泰坦尼克号》里有句台词:“以前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把握和珍稀你爱的人”。今夜,又想起了爷爷,其实他一直没有离开我,一直相信爷爷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我。

爷爷曾说:所有的春夏秋冬都是美丽的画卷,昂首是春,俯瞰是秋。所有的祝福都将萦绕着你,花开是景,花落是诗。

【篇六】

缓缓掩上手中的《一路花开》,周边似乎还氤氲着作者文雪梅那清新淡雅的书香气息,我依然能感觉到那隽永恬静的心灵轨迹。曾经看过太多的心灵鸡汤,也读过太多的人生哲理,只是这一路花开却素雅幽静地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全书分八个篇章,采撷了平凡生活中的片片花瓣,从感情、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折射出爱情、亲情、友情、世情的温润光泽。徜徉在淡淡的花香里,让我们感受到“赏庭前花开,看墙角细草”为爱稍作休憩的生活气息;
做一朵花的知己,让我们领悟到“石匠调石,智者调心”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哲理;
每年春天都陪你看花,让我们品味到“爱,写在手心里,刻在心壁上”浪漫而永恒的爱情婚姻;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看花,让我们更加懂得“爱在哪里,母亲的旅途就在哪里”与“让父母的爱不再搁浅”的伟大亲情……

拾起《一路花开》轻盈芬芳的花瓣,最温馨的莫过于对幸福的诠释。文中那一个个靠体力劳动挣钱糊口的农民工,不只是汗流浃背、不堪重负,她们(他们)用歌声和微笑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得很辛苦,很劳累,但是,只要心怀一颗快乐的心,幸福的生活也会像花一样绽放,他们用最朴实的言行阐释了生活的真谛——知足常乐。看着这一行行文字,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群简单快乐的人,思绪也不经意飘移到那一日街心公园的一幕。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暖煦,和风习习。我偶然路过市城区北部的玉湖公园,远远便听到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走到近处发现公园边上围观了许多人,心中暗自纳闷,不就是街头锣鼓队自娱自乐嘛,又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这有什么好围观的?但是听着那一通通铿锵有力却又不失欢快的锣鼓声,一种想一看究竟的好奇心,驱使我挪动脚步靠近了人群,就在我站到观众队伍中的那一刻,我刹那间明白了一切。这是一群普通的鼓乐爱好者,他们衣着普通,体态各异,但是他们挥舞着臂膀,扭动着身躯,洋溢着笑容,敲着锣,打着鼓,在锣鼓喧天中,是那么的忘我专注,那么的陶醉自得,仿佛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岁月的流逝与无奈,从来都不曾近过他们的身、扰过他们的心,就在他们一阵阵激越的锣鼓声中奏响出幸福和满足的乐章。与其说他们是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如说他们是在展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看着这一幕幕情景,听着这一声声鼓乐,我的心久久沉浸在一种感动中。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用快乐感染着周围的人,他们用激情演绎着平凡的幸福,他们用淳朴的音响装点城市的文明,让我们这个小城的午后显得格外的温暖与明媚。正如文雪梅书中所述,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潇洒。

幸福不只是简单而知足的生活,还是灵魂的相遇与真情的守候。《一路花开》其中还讲述了一个一碗汤约定幸福的小故事。爱是缘分,是两颗心碰撞擦出的火花;
爱是红玫瑰,是娇艳迷人的热情美丽;
爱却也是简单,简单到一碗汤就可以约定幸福。看着文章中没钱没房的年轻夫妻,只因当年一碗温暖贴心的青菜蘑菇汤,便开启一生回味无穷的真爱和幸福,谁说爱情一定是轰轰烈烈、浓郁炽烈的味道,那一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是怎样的隽永和真挚?

许久前,一次我坐着环城公交车去上班。车行驶了几站后,一对老年夫妇准备下车了,就在车停到一个站牌前的时候,老先生先下了车,而后伸出双手,慢慢地把车上的老太太搀扶着下了车,接着两个老人彼此依偎,相互牵着手,慢慢走到了人行道上,那双牵了手的手,十指相扣,紧紧相握,当我透过车窗回头相望时,那两位老人步履蹒跚走在路上,那一双手依然紧紧相牵。看着这一幕,我的眼眶湿润了。人生有太多的纷繁,能紧紧牵手,相互扶持,走完人生,那是一种真诚,责任,更多是萦绕在心头的永恒爱恋。青春是绚丽,青春是梦想,当铅华洗尽,岁月的流逝,把青春带走,把美丽消融,当一切灿烂的光芒都散尽,一切的魅力都变的不再眩目和斑斓,面对太多的熟悉,太多的了然,还有平凡而没有距离的相处,也许心中便不再有那份美好,甚至是倦怠和厌恶,或许一个婚姻就此破裂。相反,能够在这一份平淡中,静静地相互拥有和包容,彼此的珍惜和呵护,沉淀出更多的深沉而凝重的爱,化做一生的相守,一生的依偎,一生的牵手,这份情感该又有多么的执着和厚重?这份幸福又该是多么的永恒和缱绻?

幸福还是您把我养大,我陪您变老。《一路花开》还用细腻地笔描绘出父爱的深沉,母爱的无价。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最无私、最宽广、最伟大。我的父亲是名医生,早在抗战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妙手回春是他的写照。直至父亲离世前,他的行医生涯已有六十余载。无数个病人在他的精心医治下,重返健康;
无数个黑夜里,他走村串户,奔波在抢救伤病的路途上;
无数个乡镇村庄,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和远扬的名声。父亲辛勤工作,从不求回报,父亲医德高尚,令人钦佩。父亲的宽厚和仁义,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而我的母亲同样一生含辛茹苦,自幼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尝尽了生活的辛酸,成年后从参加革命工作到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孝顺公婆、友爱姑嫂、相夫教子,宅心仁厚、深明大义,宜家宜室、至情至理,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家庭为儿女付出了一切。当年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和清贫,母亲为了供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即使生活窘迫,母亲从来都是咬紧牙关,挺直脊梁,不仅赐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更赋予我们做人的真谛,留给我们一生无法穷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如今,父亲这座伟岸的大山早已倒下,母亲这条静静的河流早已消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把我养大,我陪父母变老”,对我而言,已成无法挽留的往事。然而,衷心希望普天下所有的儿女,一定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所有能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别让时光蹉跎,别让父母等待,正如《一路花开》所言:“陪伴才是最好的爱……陪他们走出家门,看陌上花开,听枝丫拔节,闻百鸟争鸣,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以此,用拳拳赤子之心回报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愿芬芳素锦年华,一路花香浸染;
愿心灯照亮生命,天下幸福常伴!

【篇七】

每次回母亲家,让我特别有亲切感的就是那个老书架。如今,它摆在那儿显然与家中的装修风格,格格不入。但母亲与哥哥们一直没将它搬走。我想,家人们也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个老书架有着无限的情怀。

老书架有多大年龄了,80多岁的母亲是说不清楚的,我也曾好奇的问过生前的姥姥,姥姥也说不清楚,她只是说,打她记事儿起,就常常见她的父亲坐在那里看书。姥姥也常常和我们提起她的父亲医术有多高,为穷人看病不要钱的事……我没见过姥姥的父亲,但姥姥遗留给我们的一些古书中,我最喜欢那本《庄农杂字》是手抄本,姥姥说这是她父亲亲手抄写的。我每每拿起这本泛黄的书时,眼前总会浮现出百年前一位仁心医者在那潜心抄书的形象。

姥姥也是位很有名望的仁医。记忆中的姥姥从不像邻家老太那样爱蹲在墙根底下晒太阳,坐在树阴下打发时光。白领青衫的姥姥总爱坐在书架旁,戴着老花镜,一手端着书,一手拿着放大镜。姥姥不光钻研医学方面的书,还博览群书、所以姥姥能谈古论今、能描龙画凤,特别是那手漂亮的毛笔字,让我好生羡慕。姥姥生前,我家过年从不买春联,都是姥姥亲手写的,边写边向我们讲每个字的寓意。姥姥做绣花衣、绣花鞋时,从不先在面料上画好图案,手中的针线就能将心中的图活生生的绣生出来……

在我眼里姥姥真的不次于什么“张爱玲”“严幼韵”“郭婉莹””等这些魅力传奇女子。姥姥一生没上过一天学,又历遍人世沧桑。但却能淡定从容,活出最美的样子。姥姥为何能如此懂得经营自己,我想这个老书架也应是功不可没的吧。

小时候姥姥也常常让我们背“三、百、千”还有什么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这些内容虽然乏味枯燥,但我还是积极背的。因为只要完成姥姥要求背的内容,姥姥就会搲一小勺白糖做奖励。那时候,一小勺糖也算奢侈品。但我倒真的喜欢这本《庄农杂字》,什么南北大炕,书桌摆上……每次拿起这本书,我就好像穿越到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忙碌。真的有种陶渊明走进桃花源的感觉,特别快乐。所以现在我做教师,在教学生读书时,就引导他们读书要读出画面感,要参与其中去,这样读书才会其乐无穷。

母亲虽没学过医,但受家庭影响加之自己生的孩子又多,经验也多,所以村里哪家的小孩生病了都会先找母亲给看一看,是不用花钱的。哪家女人要生孩子,母亲又做义务接生。深明大义的母亲对书本也是极其敬重的。那时炕上有本书,如果我们不小心从上面迈过,会受到母亲训斥的。母亲说:“带字的书就是‘先生’,是要尊重的。”就连每天的生火做饭,母亲也从不用带字的书做引火纸。母亲常常是半跪在灶坑旁,嘴对着刚点燃的柴火苗一点点的吹。宁可呛得满脸流泪,她也不会将“先生”送入火坑的。

母亲眼睛不太好,又爱书。于是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个个是说书先生。特别是闲暇时,街坊邻居时常聚到我家,母亲就让我们给邻居们说上一段书,所谓的说书,就是朗读。大姐、二姐书说的最好,声情并茂,能把邻居们带入情境中去,个个听得入迷。这也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刻。

至今过年,母亲家还是保留着供老祖宗的习俗,母亲家的老祖宗上数已有几十代人。小时候接老祖宗回家过年那几天,是我最兴奋的时刻,老祖宗上那些奇异的画面与母亲们那一系列的敬拜仪式,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年味。在敬拜祖宗的同时,母亲也会在老书架上点几柱香,扣拜着,叨念着,听不清母亲在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是在为她的子孙们祈求什么。小时候看到母亲这些举动,总觉得母亲是在搞封建迷信。但现在我对老书架的敬重真的不亚于母亲。

我们兄弟姐妹们也个个爱读书。有时老书架上出现一本好书,又到了饭时,那场景是特别的趣的,我们都会急匆匆的扒拉几口饭,赶紧的去摸书,晚了又不知被哪个拿走了。有的索性不吃饭了先看书。也有的耍心眼儿将书藏起来,于是在兄弟姐妹中经常演绎着找书、抢书、用条件换书、打书官司……不过,当时我家读书还有点小优势的,那时的农村也是有订刊物任务的。全村就我家孩子爱读书,加之父亲又是村长。所以,邮递员每次来为村里送刊物,索性就将这些刊物直接送到我家。父亲的这点“小腐败”,村里人是会不介意的。因为当时村里也没几个人爱读书。哥哥、姐姐也是淘书高手,为此老书架上的书时常更新,我们也就常常将一些暂时不看的书装好箱,存放起来。但隔段时间,我还是会打开那些箱子,选几本“老朋友”再将它们请回老书架上。

对于我来说,老书架带给我的幸福可不止这些。记得小时候偶尔做错了事,眼看要躲不过母亲的责训,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躲在老书架旁,端起一本书认真的看。母亲看到了气就会消了许多。家里也养好多鸡、鸭、鹅、猪……还有好多的田里活。这时偷懒的宝地还是这个老书架,母亲向来就是这样,只要看到孩子们读书,她是从来不支使去干活的。

如今,侄子们这一代也在老书架的陪伴下纷纷走进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再回到母亲家,看到的是姗姗学步的侄孙们在老书架旁玩耍着,偶尔也从上面拿下几本画册来,比比划划的还要给我当老师,教我学习……相信在老书架的陪伴下,这一代的孩子们也会和上几辈人一样: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