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策划方案 > 2020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
 

2020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

发布时间:2020-08-21 09:14:47 影响了:

  2020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线上线下经济有机融合的新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2020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文章,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0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
 

  方案一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线上线下经济有机融合的新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江淮”工作部署,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聚焦线上制造、线上服务、线上消费、线上商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线上经济“创新型”企业,推广一批线上服务“应用型”场景,塑造一批“在线型”品牌产品,突破一批线上“通用型”关键技术,高水平建设线上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助力打造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引领带动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试验区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业态特色鲜明,应用场景示范先行,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具体目标:

  1.创建“10+”特色示范片区。聚焦线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打造合肥滨湖科学城线上经济核心区,创建10个以上创新活跃、开放协同、各具特色的线上经济示范片区。2.推广“100+”应用场景。聚焦“宅消费”“云办公(制造)”“网管理”场景推广应用,形成一批深度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3.培育“100+”在线型企业。聚焦工业互联网、新零售、数字内容、在线服务、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线上经济创新型企业。4.打造“100+”线上品牌产品。聚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强产品战略储备与布局,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美誉度好的特色线上经济品牌。

  5.突破“100+”在线关键技术。聚焦线上经济产品开发、模式创新、场景应用,开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研发,引领线上经济发展。

  二、重点业态

  (一)探索发展“宅消费”

       1.线上消费。顺应“宅生活”方式兴起的需求,培育发展线上超市、网上订餐、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等线上服务企业。支持商业龙头企业发展新零售和无接触配送,打造线上商业品牌。加快家政服务业在线平台建设,支持线上家政O2O模式发展。支持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展示促销,鼓励应用制冷预冷、保温保鲜等技术,规模化布局冷链仓储设施,大力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2.线上教育。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建成互联互通、开放协同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教育云平台常态化应用,支持龙头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创新“网课”教育模式,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应用。加快完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网络培训服务体系。

  3.线上医养。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全面开展三级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积极推广在线疾病咨询、在线诊疗、电子处方流转等线上医疗服务,引导医药流通企业拓展O2O新模式,拓宽居民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范围。加快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云平台,探索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领域协同发展,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

  4.线上文旅。依托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载体,重点发展线上文创、出版、旅游等产业。推进线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线上服务平台内容。建设完善“合肥文旅”服务平台,开展线上旅游试点,探索开发全景沉浸式在线旅游产品,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庐州”。

  5.线上出行。深化与大型互联网出行服务商合作,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开放共享,完善“合肥通”APP智慧出行服务功能,构建城市智慧交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智慧出行项目,加快建设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完善“合肥停车”APP功能,加快实现全市停车位资源实时动态一体化线上管理。

  (二)鼓励推广“云办公(制造)”

       1.线上办公。依托“中国声谷”加速开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等线上办公硬件设施。鼓励发展居家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线上远程办公新模式,打造“随时随地”的在线办公环境。支持龙头企业拓展线上办公业务,开发协同文档、视频会议等多领域产品和服务。

       2.线上商务。鼓励运用3D、VR/AR/MR等技术发展云上会展新模式,实现线上会展与实体会展的信息共享互通,支持展会主办方采取线下办展与线上宣传相结合。建设完善线上就业服务平台,推广共享人力资源模式,开发线上职位发布、空中宣讲、远程面试等产品服务。鼓励发展法律咨询、审计会计、商务咨询、评估认证等线上中介服务。

        3.线上制造。推广“无人工厂”生产模式,搭建行业级、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两业融合”试点示范。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和云端仿真开发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实现全产业链协作。

        4.线上科创。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功能,推进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科研文献及实验室的开放共享。依托安徽创新馆,整合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主体,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大市场,优化“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广线上“双创”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线上购买科技服务,搭建线上双创路演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5.线上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区块链技术创新线上金融产品,探索开展生物识别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等在线支付结算服务,打造线上普惠金融。发挥“信易贷”平台作用,实现“线上申请、自动审批、自助放款”。持续推进税融通工程,促进税银数据的共享互动。

  (三)推行实施“网管理”

        1.城市运行管理。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搭建新一代政务云和政务外网相结合的“云网融合”架构,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城市应急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等平台运行能力,实现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网络舆情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实时监控和统筹调度。健全政府社会协同共治机制,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有力支撑城市应急、治理和服务。

       2.政务服务管理。优化完善“皖事通”“合肥通”服务营商环境和市民办事的功能,进一步简化政务服务网上流程。推动城市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跨部门智慧融合与应用,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实现长三角异地通办。全面实现企业证照“零见面”审批,推广“邮寄办”“预约办”,加快推进“全程网办”。

  3.基层服务管理。加快建设“网络+网格”的社区治理智能共治平台和“雪亮工程”,实现智能化感知预警、网格化集约管理、一体化联动共治。搭建智慧社区平台,拓展智慧停车、智能门禁、智慧商圈、智慧社交、智能水表等便民应用,提供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和监测预警。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重点片区、交通枢纽、会展中心、商务办公区等5G基站部署,到2021年,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2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合理布局4G、5G、NB-IOT(窄带物联网)等多张网络,全面增强接入支撑能力。推进IPv6网络规模化部署,实施LTE网络端到端IPv6改造。加强量子通信网络在城域网、城际网、行业专网中的规模部署。

  2.提升数据存储计算能力。面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华云、华仓、中国电信等大数据中心建设,满足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需求。探索建立与省级以上数据中心的互联机制,促进互联互通。

  (二)壮大线上经济支撑产业

        1.扩大信息产品供给。围绕“芯屏器合”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5G、网络安全、下一代显示、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设备、电子核心器件、信息硬件和软件、智能穿戴等产品。
        2.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面向汽车、家电、制造装备等优势制造领域,鼓励重点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一批线上协同办公、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线上生产过程管控、上下游供应链协同等工业软件和APP。推动农业互联网发展,重点打造智慧渔业、智慧农机等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和支持智能农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等集成应用互联网。

        3.提升数字内容服务。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制造、工业与设计、信息与旅游、体育与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壮大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线上直播、数字出版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4.拓展金融和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数字金融产业,依托滨湖金融小镇、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合肥金融广场等集聚区,打造区域性智能金融科技中心,鼓励金融机构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和数字风控技术,推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依托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企业积极对接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跨境电商;推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协同联动和模式创新。

  5.强化智慧物流支撑。鼓励骨干物流企业搭建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管、快递分拣操作水平和效率。支持发展智能快递柜(储物柜)、外卖保温柜、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物流末端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发展无人超市,AR试衣,无人物流车、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

  (三)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推动要素资源汇聚和优化配置,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培育形成一批线上经济重点骨干企业。创新招商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线上经济知名企业落户合肥。
        2.培育线上经济主体。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线上创业就业成本,引导更多创新创业者开展线上经营创业活动,培育量大面广的线上经济新主体。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等万众创新。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培育一批微经济等新业态成长型企业。推动线上经济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集群。

        3.打造线上服务品牌。鼓励消费、教育、医疗、金融、制造、物流、文旅等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线上服务品牌,支持智医助理、智慧课堂等线上服务推广应用,常态化举办信息消费、云端购物、创意设计等线上品牌推介活动。

  4.加快企业产品开发。支持线上企业加强与在肥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合作,设立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升级。鼓励线上企业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平台企业深化合作。

  (四)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1.发展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存储和计算。围绕虚拟化、无服务器计算、云端资源综合管理等前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为云计算场景提供支撑。加快突破边缘计算迁移、边缘数据连续存储和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边缘终端设备数据传输效率。

        2.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围绕自主可控技术,推动区块链技术、密码技术、量子信息、可信计算、数据安全、5G安全、AI安全、行为安全和工控安全的研发。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可信计算体系、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安全等领域试制标准。

  3.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挥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作用,重点突破面向认知计算的深度学习共性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复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交互、脑神经计算等核心技术,视频图像理解、视觉信息融合、视觉并行计算等核心算法,推进应用研发及产业化。

  (五)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

       1.加快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和大数据平台,推动非涉密政务数据向大数据平台充分汇聚和依权限共享。建设完善法人、人口、空间地理、经济运行、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加快政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双向流动融合。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运用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强化数据资源安全。建立数据开放审核制度,做好开放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推广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数据与系统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服务。瞄准“安全可控”核心环节及重点应用,推广使用自主可控的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和安全网络等设备,加快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局,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结合发展基础和优势特点,积极争创线上经济示范片区。

  (二)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支持线上经济发展若干政策,重点支持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线上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扶持引导。积极推广“信易贷”,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开发基于信用的金融产品,支持线上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强线上经济人才引进培育,保障线上经济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三)推动示范应用。实施线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计划,每年聚焦20个左右重点线上经济“创新型”企业,推广和发布一批线上服务“应用型”场景和典型案例,带动线上经济重点业态发展。

  (四)创新监管服务。实行包容审慎服务监管,优化行业准入和许可,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积极推进“网上监管”,探索建立适应线上经济特点的监管方式。完善信用平台功能,推动将线上经济交易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体系建设目录,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加强监测分析,为线上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方案二

  为更大范围、更大程度集聚支持各类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和扶持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更高水平上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根据潍坊市要求,决定举办2020年全民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0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02

  大赛主题

  筑梦xx 创想中国

  03

  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xx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xx市创业创新xx基地

  xx市融媒体中心

  xxx

  04

  参赛内容

  坚持人才支撑潍坊及xx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物流、现代农业、高端化工、汽车制造、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5个产业领域: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高效农业(含食品深加工)、医养健康

  05

  参赛对象

  大赛分为大学生组和其他人员组。创业企业和创意项目均可参赛。

  企业原则上要求注册地在xx市,高学历、市外优秀人才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参赛的可适当放宽条件。大学生组要求在校大学生或毕业五年期内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已获评潍坊市、xx市级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优秀大学生创业者”荣誉称号的创业者不再报名参赛大学生组

  06

  参赛要求

  1、热爱国家,思想政治坚定,依法纳税,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创业思路清晰、创业项目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持续发展能力强。

  3、企业用工规范,带动就业能力强,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

  4、企业经营规范,无不良记录,无知识产权纠纷,无虚假宣传行为。

  5、参赛选手须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核心团队成员

  07

  赛事流程

  大赛分报名、初评、决赛三个阶段。

  (一)报名。即日起至7月10日,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到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317窗口(文汇路中段市民之家三号馆三楼)现场报名,报名材料电子版发送至邮箱aqscyds@163.com,咨询电话:4221295,4220308。

  报名材料:

  1、报名表(见附件)一式二份,电子版一份;

  2、参赛者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份留存,报名大学生组还需提供毕业证原件,复印件一份留存;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复印件一份留存;

  4、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原件,复印件一份留存。

  (二)初评。大赛组委会对参赛申报材料资格进行审查,分别确定进入大学生组和其他人员组初评的人员(团队)名单。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入围初评的创业项目现状、业态优势、发展规划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确定进入大学生组和其他人员组决赛的人员(团队)名单。

  (三)决赛。

  时间:7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xx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暂定)。

  方式:大学生组和其他人员组分组进行,比赛主要包括项目展示和选手陈述、专家评审,每个参赛项目制作片长不超过4分钟的项目介绍PPT或宣传片,选手现场陈述文字材料,陈述限定4分钟以内。项目展示和选手陈述应包括创业项目现状、项目优势、发展前景、带动就业能力以及选手创业历程和感悟等内容。专家评审通过直接提问和综合评估现场打分,根据得分情况分组排名

  08

  支持政策

  1、表彰奖励。大学生组和其他人员组分别设立奖项,每个组一等奖1名,颁发奖金20000元;二等奖3名,分别颁发奖金10000元;三等奖6名,分别颁发奖金5000元。对获奖者将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参加潍坊市创业大赛。

  2、落地保障。推荐入驻创业平台,享受房租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给予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按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对获奖并符合潍坊市高端技术人才条件的人选,1年内带项目到xx市内企业全职工作,或到xx市注册企业、自主创业,视实际资金投入和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分类给予人才项目经费资助。

  3、跟踪服务。对获奖项目,根据发展需求,在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方面,给予全程免费服务,并在项目后续发展中予以跟踪扶持

  09

  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人员任何费用,参赛人员食宿自理(外地来安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可适当补助生活费)。

  2、参赛人员本着自愿原则参加本次大赛,须自觉遵守大赛规则,对相关政策问题及时沟通联系。

  3、本公告由大赛组委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