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党建材料 > 中国优秀新闻摄影图片
 

中国优秀新闻摄影图片

发布时间:2019-07-21 10:28:25 影响了:

中国优秀新闻摄影图片_我看90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

我看 90 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 曾璜1990 年的海湾战争,作为我国 90 午代第一批奔赴国际热点战区采访。参与国际 新闻报道竞争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张郇和王继雨是扛着放大机,背着滚筒式照 片传真机,拎着相纸和装着冲洗药的瓶瓶罐罐上的前线。数年后,已成为著名摄影记 者的唐师曾回忆当时的情形仍感慨地说:“当我走下飞机时,外国同行们像看着从另 一个星球来的怪物似的看着我”。1999 年 3 月,作为 90 年代最后一批赴国际热点战 区采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 黄文和胡海欣前往巴尔干半岛采访科索沃危机时所携 带的装备是数字相机、新华 200 传真机(可传数字相机的数据影像和底片影像)、海式 卫星电话和全欧洲漫游的移动电话。

相机从全手动到全自动,发稿从全光化学影像到全数字影像,传输手段从向外国 同行租借卫星电话到将卫星电话租借给外国同行,中国新闻摄影(注 1)在经历了 90 年代站到了与西方同行在同一起跑线上。

新华社约有 200 名摄影记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我国唯一的图片传真网络,在 采访中享受较其他媒介更多的特权和机会, 也是唯一在国外派有长驻摄影记者的中国 新闻媒介在我国的新闻摄影领域起着独特的作用。许多年来,我国新闻摄影界就有这 样的说法:中国新闻摄影的改造在于新华社的新闻摄影改革;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在 于新华社新闻摄影的进步。

新近从担任了十多年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职务退下来的徐佑 珠在谈到 90 年代新华社新闻摄影报道时说:“我觉得有四个变化:一是观念的变化, 从报喜不报忧,说大话空话假话进步到基本杜绝了假照片。二是队伍的变化,培养起 一支好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队伍,是建设世界通讯社的一代。三是传媒地位的变化, 新闻图片在传煤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位大大提高了。

四是传输手段的变化。

”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现仟会长范敬宜将我国新闻摄影近年来的变化归纳为地位得到了 提高;功能得到了发挥;规律得到了尊重;视野得到了扩展;队伍得到了加强;理论 得到了长进(注 2)。

进步的几个重要标志 一、新闻摄影电子化和彩色化的到来。参加报道 1990 年北京亚运会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都还记得,他们必须使用两个相 机拍照,其中一个为国内媒介拍黑白,一个为境外媒介拍彩色。当时通过 AP 照片传 真机每发一张彩色照片所需时间为 24 分钟。1994 年广岛亚远会,新华社的摄影记者 全部改拍彩色底片,并通过新华 XH 底片传真机向国内传送黑白图片。1996 年美国业 特兰大奥远会上,新华社传回国内的已全部为彩色照片了, 中国新闻摄影开始了彩 色化的时代。

彩色化是世界印刷传媒发展的一大趋势。

新华社图片供稿的彩色化为我国报业摄 影报道的彩色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据厂解,90 午代中期《沈阳日报》、 《厦门日报》 开了我国地方党报版面彩色化的先河,并开始定期出版彩色画刊。〈中国育年报》、 《南方周末》这些在我国新 闻摄影报道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媒介也开始了版面(照片)彩色化。

《新周刊》 而 、 《三联生活周刊》等新闻周刊的面世更为我国新闻摄影彩色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可以预计,我国报业在下个世纪将会加快其彩色化的进程,它将对摄影记者的拍 摄技术技法提出新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

90 年代以新华社图片传输电子化为标志,中国新闻摄影开始了电子化的进程。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由于时差的关系, 新华社和国内的部分主要传媒起用了数字 相机;1997 年 6 月 30 口,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在香港回归的报道中,使用数字相机、 新华 200 传真机和移动电话,在行驶的汽车中发出江泽民主席抵达香港的照片。标志 着中国新闻摄影电子化的到来。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为中国新闻摄影电子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年代中叶,人 90 《 民日报》华东版率先将华东主要报社的摄影部通过电话联接起来,使发生在华东主要 城市的新闻照片当天就可以传到上海。现在,国内的报社与报社之间,图片供稿人与 用户之间,国内外用户之间通过互联网传输照片,国内报社从互联网上下载照片已成 为新闻摄影界基本的工作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也结束了国内大媒介通过垄断传真网络 达到垄断国内国际图片市场的状况, 为中国的图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 准备。

新闻摄影电子化的到来意味着熟练使用数字相机和电脑是下个世纪摄影记者所 需的最基本的工作能力。

伴随我国新闻摄影彩色化和电子化一同出现的是印刷传媒的图像化。

报刊上出现 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照片,许多 4 开的报纸已将头版改为使用一张照片,对开的 报纸将整个上半版用于照片。报刊图像化、彩色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我 国摄影报道边界的扩展。

现在报刊版面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新闻摄影观念无法界定 的“插图”照片, 如报刊中“电脑版”、 “汽车版”、 “居家版”等等版面上的照片。

这些以广告拍摄手法的照片堂而皇之以“新闻照片”的形式登上了报刊的版面。

倘若 我们以我国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甚至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PP)的分类来分析这 种现象,可能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但是美国新闻摄影年赛的照片分类早已解 决了这个疑惑,它们不仅为杂志摄影师,也为报刊摄影师设立了“插图照片”的奖项 (注 3)。“插图照片”在我国印刷传媒的兴起和繁荣不仅对中国摄影师拍摄技术技巧 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大大丰富了我们传播摄影的表现形式。可以预计,它还将成为下 个世纪我国传播摄影发展最快,变化最丰富,对摄影记者最具挑战的领域。二、参与国际热点新闻的竞争。国际热点报道,特别是国际热点战争的报道,由于其新闻源的不确定性,信息源 的封闭性和报道过程的危险性,对摄影记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除了上面提到的海湾 战争、科索沃危机外,我国摄影记者在 90 年代期间,还数次前往波黑、索马里、伊 拉克,报道了除车臣危机以外的所有国际热点战事。但也应该看到,前往国际热点报 道战争的摄影记者还仅局限于新华社的摄影记者, 其他新闻媒介尚未能派山自己的摄 影记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我国新闻体制上的限制,经费的考虑,但我国大多数 媒体不拥有一批具有境外独立工作能力的摄影记者是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经过这 些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媒介已经具备了派遣摄影记者出国采访的经济实力,许多 摄影记者也都持有因公因私护照,完全具备了出国来访的基本条件。《南方周末》在 香港回归前后,通过办理赴港旅游证件,利用香港新闻媒介为其办理采访证件将摄影 记者派往香港采访; 1998 年泰国亚运会期间, 国内某个媒体利用国外大新闻媒介为其 摄影记者办理了采访证件都是我媒体走出国门成功的例子。三、在重要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从世界新闻摄影的体系和国际评判标准来看待 90 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时, 最具体的体现是我国摄影记者在众多最需竞争力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取得好的成 绩。如山东李楠获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PP)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第一名 (1996),云南吴家林(1996 年)、北京韩磊(1997 年)、四川黎朗(1998 年)获美国“母 亲琼斯纪实摄影奖”(Mother Jones Documentary Award),北京袁冬平(1993 年)获美 国新闻摄影年赛(POY, Picture of the Year)荣誉奖。此外,新华社的黄文(1995 年),李晓果(1996 年)获法国独家新闻节新闻摄影比赛(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Scoop et du Journalisme Angers)的奖项。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晓果是以一组在中 国境外拍摄的表现南非种族隔离现状的照片得的奖, 此事表明了我国摄影师并非因题 材取胜,而是具有了把握重大国际题材的能力和握了当代摄影表现手法。四、新闻照片评判标准的新发展。80 年代, 以蒋齐生老前辈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摄影理论家建立完善了我国新闻照 片的评判标准:“新、真、活、情、意”。“记实情”的提出使我国新闻摄影界摆脱 了“文革”阴影, 解决了当时我新闻照片评判标准的种种困惑。

年代在与国外同行 90 的交流中,我新闻摄影界的一些人士重提了 80 年代就已提出,但没有得到业内人足 够重视的“新闻照片的信息价值”的观念(注 4),并提出“摄影传播学”的概念,认 为“摄影传播学(图片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效果”; 新闻照片重要的是“对新闻 实质的把握和揭示”(注 5)。现在新闻照片的信息量,照片中视觉符号对新闻实质的 把握与揭示,“视觉冲击力”(注 6)都成为了评价一张新闻照片的重要标准。此外、 年一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还提出了对新闻照片进行量化评判(注 7) 对新闻照片小的“动感”和“空间感”的追求是当代新闻摄影实践中的两个重要目 标。动感使照片更具现场感,是构成视觉真实的重要因素。对空间感的追求是处于当 代新闻摄影对信息量的追求。而由动感和空间感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视觉张力,将进一 步强烈地向读者传达照片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对事件的价值评判, 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 果(注 8)。世界上的所有摄影师都在为照片的“动感”和“空间感”发狂。

成长于 90 年代的青年摄影记者在其摄影从业的背景中没有受到几十年来主宰我国摄 影领域的画意摄影的影响,在其照片的视觉构成中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自然。并 在大胆构图、闪光灯的应用等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见本期介绍的新华社年轻摄影记 者部南的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年轻一代摄影师的探索和追求也常常受到非议, 不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

对新闻摄影圈内出现的“某某的照片象美联社的照片”的 说法,新华社摄影记者宋晓刚认为是对新闻摄影发展趋势的误解,并撰文表达“如果 说我的照片的风格不向以往,有一些美联社照片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那么我以为我这 种风格应该就是当前新华社摄影记者群体正在努力创造的新的新华社风格如果说我 拍的照片的感觉像外国记者的, 那只能说明世界各国的新闻摄影由于时代的进步正在 共同形成和创造出一些新的观念”(注 9)。

组照和图片故事的兴起90 年代初期, 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杂志小。

报纸刊 登的组照也仅局限于辟个栏,登个 3、4 张照片。报纸的摄影专版定位在欣赏性的画 刊上而一般的杂志没有组照的位置,就更别提什么图片故事了。1995 年, 《中国青年 报》 率全国报纸之先河、 将每周一次的画刊改为了“报道类摄影专版”。

《南方周末》 、 《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等紧随其后 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1999 年的《北京青年报》已发展 到了每周数版的专题类摄影专版。而许多杂志,特别是在报摊上以内容吸引读者的杂 志,如《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街道》等等都将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作为 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杂志的卖点。可以说,90 年代后期图片故事和成组报道 的摄影形式在我国印刷传媒方兴未艾。而摄影报道专版办得好坏已成为 90 年代后期 衡量一家大报大刊的摄影报道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人民日报华东版》摄影部负责人张蔚飞撰文介绍说:刊登专题报道类的摄影专 版比刊登欣赏性的画刊要前进了一大步。早些年,读者很少有机会欣赏摄影作品,报 纸上定期或不定期以欣赏性画刊的形式刊登摄影作品当然受到读者的欢迎。进入 90 年代,人们对摄影作品欣赏机会大大增多,把报纸的摄影专版定位在欣赏性画刊的形 式不仅违背新闻摄影的规律,也违背了新闻的规律。《人民日报华东版》的摄影专版 “华东写真”按照新闻的要求,强调照片的新闻性、时效性,整个版的构成是一块新 闻版的格局。

“华东写真”摄影专版白报纸创办以来年年在报社的“读者问卷调查” 中位居受读者欢迎版面的榜首。(注 1) 随着专题报道类的摄影专版的兴起、 我回一批摄影记者很快地从不知怎样拍成组 报道到掌握了拍摄图片故事的手法。《中国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刘占坤从一组《胡 晓芒: 让紫禁城动起来》(《中国青年报》1995 年 1 月 25 日)的习作到一组成熟的图 片故事《张振霖、蔡风萍:携命运前行》(《中国青年报》1995 年 3 月 22 日)仅用了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有关胡晓芒和紫禁城的报道中、一个版面中的 9 张照片大多是 中景,全部从正面柏摄,视觉构成雷同,是一个多张单幅照片简单叠加的成组照片。

在有关张、 蔡的报道中、 刘占坤不仅保持了自身极具优势的单幅照片的视觉表现手法, 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了专题组照的拍摄中,同时注意了图片的拍摄角度,拍摄点的多 样化,既柏场面,也拍特写,还拍了细节,使一个版中 8 张图片的照片视觉丰富多样。

同样的进步也发生在自由摄影师卢广身上,从他的《云南吸毒者》到《新疆淘金者》 到《小煤窑》,都可以看到我国的摄影师是怎样—步步地掌握图片故事的拍摄手法和 技法。

90 年代专题报道类的摄影专版的兴起也使中国新闻摄影实践开始了从“怎羊拍 摄”到“怎样编辑”的进步。

1996 年 10 月, 来访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专浙十林·雅 格布森提出“你们(中国)很多作品拍得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编辑”。从而再次引 发了业内人土关注我国新闻摄影领域高质量图片编辑奇缺的壮况。90 年代中期以来, 《人民摄影报》、《时代摄影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完都举办了有关图片编辑的 研讨。“早在 1995 年,一些有识之土就已经指出,在任何一家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报 刊中,图片编辑不是可有可无的,也决不是那种拆拆信封,抄抄写写的角色,而应该 是一个具有大局眼光的摄影专家,一个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个 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注 2) 从《中国青年报》每周一次的图片专题报道为代表的报道摄影可以看出,我目的 新闻媒介已经从理论和实践卜较好地解决了从“画刊’向“专题类报道摄影”(包括 “专题报道”和“图片故事”)的转变,在理论上解决了报纸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编辑 培养的难题。现代视觉传播理论,如主题照片的观念、视觉中心的观念、视觉中心唯 一的观念、视框的观念、结尾照片的理论在版面编辑中大量地使用、许多图片编辑已 可以熟练地把这些观念综合运用到报刊的版式设计中去。

“组照形式的摄影报道日益 增多, 是新闻摄影发展繁荣的一种标志, 它增加了摄影报道的信息量、 深度和力度”。

(注 3) 纪实摄影在中国健康发展 纪实摄影于 80 年代初在我国被提及,80 年代中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之后、经过 了大约 10 年的“孵育期”,在 90 年代初期终于开始迅速地发展(注 4)。1992 年 5 月 《中国摄影报》在北京召开厂有关纪实摄影的研讨会,为新一轮我国纪实摄影热揭开 了序幕。

从发表的会议记要来看, 当时我国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的界定、 表现形式、 表现内容、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对现实的评判意义都存在着许多误区,甚至混淆了 “纪实摄影”和“摄影的纪实性”这样两个重要的概念。

最终不仅导致了 1997 年 《人 民摄影报》上有关“纪实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中国特色”的学术争论,甚至出现了 1995 年关于林永惠的 《东北人》 是否是“以好的作品引导人”的政治争论。

幸运的是, 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所引起社会效益不仅在经济上帮助我国成千上万贫困儿童上了 学,也在政治上为我国的“纪实摄影”保了驾,护了航,正了名,使中国的“纪实摄 影”实践得以排除“左”的干扰,在我们这块题材丰富的土地上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我国摄影理论界在为“纪实摄影”的界定争论不休时, — 些较早悟出“纪实摄影”真谛的摄影人已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除了上面提到那些作品外,云南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四川陈锦的《茶馆》、北 京袁冬平的《精神病院》、海南黄一鸣的《海南的故事》、河南姜健的《场景》、四 川黎朗的《凉山彝人》、北京李玉样的《老房子》和陕西胡武功、候登科、邱晓明的 《四方城》等也都是我国 90 年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作品。它们都具备厂“纪实 摄影”主题先行、系统性、完整性、历史性和社会学意义这些“纪实摄影”作品所应 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这里我不妨借鉴青年摄影家黑明的摄影实践来说明 90 年代“纪实摄影”活动在 中国发展的轨迹。不论从“主题先行”、“社会学、历史学意义”,还是从整个画册 在表现题材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讨论黑氏四兄弟在 90 年代早些时候出版的 画册《看陕北》时,我们发现画册更像是黑氏四兄弟的。本摄影作品集,很难将其纳 入“纪实摄影”的范畴来讨论。黑明在 90 年代中期出版的《走过青春》很好地解决 了所拍摄题材的“纪实摄影”基本特征这个问题,但却很遗憾没有在摄影语言、视觉 影像上做出相应的成绩,使这本集子在“摄影”上未能取得其在“社会学”、“历史 学”上那样大的意义。当我们再关注黑明在 90 年代末期正在拍摄并部分发表的《新 窑子纪实》,可以感到这是一组在“纪实摄影”基本特性和摄影语言都解决的很不错 的作品。黑明这些年走过的路正是我国许多摄影人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过程。

90 年代末,我国“纪实摄影”发展的又一体现是一些“纪实摄影”作品出现了 “新纪实摄影”的特征(注 5)。与传统购“纪实摄影”相比较、“新纪实摄影”强调 摄影者对所拍摄对象的评判、主观的感受和个人特色的视觉(注 6)。曾作为我国“纪 实摄影”的积极实践者的袁冬平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发展摄影师的个人风格, 但他在担 任了《目击世界 100 年》大型摄影画册的图片编辑,看了数万张照片后发现: “那 些强烈表现个人风格的照片,那些追求光影、构图、瞬间的照片,恰恰是最没有时代 感的;而那些最表象的照片倒是我们用图片书写历史时最需要的”。这两种截然相反 的观点,给我国纪实摄影的实践者留下了困惑。看来谁是谁非、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 验、而摄影师各自的喜好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以宣传为首要任务的新华社在 90 年代也在积极、 自发地参与了“纪 实摄影”的实践。在重大活动的采访中,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们不仅从宣传的角度来采 访,也从“纪实摄影”的角度来拍摄。1993 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中国共 产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8 年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的第 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社都为此出版了大型摄影 画册。1997 年香港回归之前, 他们还专门派摄影记者赴香港为历史留影,在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之前出版了《香港》 画册,在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之后出版了《香港闪归》画册。在 1998 年的泰国亚运会 之后也出版了新华社摄影记者所拍的亚运会画册。

1998 年抗洪救灾之后出版了“’98 抗洪纪实”的光盘。

1992 年元旦, 新华社摄影部还利用其摄影记者遍布大江南北的优 势,举办了《中国一日》的 大型纪实摄影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1999 年 10 月 1 日北京举行国庆大阅兵、 大游行和狂欢活动中, 新华让摄影部动用了 42 名记者在天安门地带拍摄了 1000 多个 胶卷。新华社的纪实摄影活动使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新华社的新闻照片不仅为宣传服 务,也为历史服务。虽然目前新华社纪实摄影活动的结果(出版的光盘画册)还是“宣 传”重于“记录”,但客观上已由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下许多不一定发的了稿的照 片,以国家行为为中国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图像资料。

在 90 年代的“纪实摄影”实践中,我国的一些摄影人还将照片拍到了境外,如 香港回归之时,有几位摄影师前往香港拍摄了纪实摄影画册《六天》;组织中国摄影 师参与了新加坡的大型纪实摄影活动;1999 年,由中方作为主办者,邀请丫 50 多位 外国著名的摄影师到上海拍照。

年代“纪实摄影”的实践为困惑的中国摄影人指山 90 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将报道正在发生的事的任务让给电视去干,摄影为历史留 影”。(注 7) 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繁荣 鉴于 80 年代我国新闻摄影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年轻一代的新闻摄影理论工作 者在 1992 年提出了“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面临着研究方法科学化的挑战和研究结 果数量化的挑战,日前研究方法局限于逻辑的演绎推理,研究的内容也局限于关注新 闻摄影自身的特性”后(注 8), 我国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在 90 年代无论在研究手段和 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呈现出进—步的发展。如吴建在 90 年代初期利用问 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做的“关于中国新闻摄影现状的调查”并从 中研究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注 9);连相如采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所作的“关 于建立新闻摄影学体系的构想”(注 l0); 盛希贵和宋建荣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放入 传播学或视觉传播的领域来研究(注 11);齐爽洁提出的“使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量 化的要求和具体设想”(注 12)。

此外, 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内容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 势,如对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讨论(注 l 3); 对“纪实摄影”的讨论; 对 欧美二大新闻摄影体系的认知及对“欧美新闻摄影的差异”的讨论(注 14)和对西方 新闻摄影理论体系主导着国际新闻摄影发展提出了质疑。(注 15) 中外新闻摄影的学术交流在 1988 年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后中断了多年,于 90 年代中期又趋活跃。1995 年秋季新华社与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合作,邀请国 外的新闻摄影专家来北京与我国新闻摄影界的同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1996 年 6 月新华社与美国自由论坛联合举办厂“分享视野”新闻摄影交流活动, 美联社分管摄 影报道的副社长文森·阿拉比瑟、美国《时代周刊》米希尔.史蒂文森和《新闻日报》 摄影部主任詹姆斯·杜利在北京、武汉和上海与我国新闻摄影界同行进行了交流; 1997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人民摄影报》联合邀请著名的英国摄影编辑科林, 雅格布森来北京举办了“图片编辑研讨班”; 广东新闻摄影界也率先于 1995 年征深 圳举办了“’95 年粤、港新闻摄影交流”、1996 年在广州举办了“中、港、台报道 摄影研桃会”、 l998 年在广州与 《人民摄影报》 合作举办了“全国新闻摄影研讨会’, 并邀请境外人士与会。在这些研讨会上发言的有台湾的吴嘉宝、张照堂、郭力昕,香 港的冯汉纪、刘香城等新闻摄影教育家和知名人士。从广东省各媒体在新闻摄影实践 中超前国内其他的城市就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些新闻摄影交流所产生的效果。

90 年代我国一批年轻摄影人有幸前往国外学习工作, 一些在国外受过系统新闻摄 影教育的人士回国从业,通过他们和旅居美国的李元、王瑞,旅居日本的顾铮,旅居 澳洲的徐家树撰写的众多文章中, 我国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得以较系统地了解国外新闻 摄影的现状,并将那些普遍规律运用到我国新闻摄影实践中来。随着国际互联网在我 国的普及发展,每一位新闻摄影理论工作者都可以平等地获取国外新闻摄影资讯。可 以预料下世纪初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领域将会很快出现一批新人新作、 进而能与国 外同行平等交流。

为提高我国摄影记者的综合水平,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要求参加“全国最佳摄影记 者”评选的摄影记者提交新闻摄影论文。值得指出的是、将权威的中国新闻摄影比赛 的分类与欧美新闻摄影比赛的分类相比较, 可以看出我国新闻摄影的分类较趋同于欧 洲的新闻摄影,这大概得益于十多年来对于“荷赛”系统的介绍。但是,我们也应该 看到。世界上另一重要的赛事“美国新闻摄影年赛(POY)”的分类达数十项之多,具 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我国新闻摄影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仍有许多可以惜鉴之处。

传播摄影法制健全和完善(注 16) 在传播摄影活动小,与法律有关的问题涉及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版权)、肖 像权、新闻检查与新闻自由、新闻煤介的自律和摄影师的伦理道德思考、黄色淫秽等 多个方面。随着中国法律的完善、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士和媒介使用 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我国的传播摄影界在 90 年代经历了上述几乎所 有的法律纠纷。

90 年代初期,我国新闻摄影界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准备,在名誉权、隐私权、著 作权、肖像权、新闻检查等等法律纠纷面前手足无措。对新闻媒介的自律,摄影师的 伦理道德自我约束和摄影作品黄色淫秽的界定更是束手无策。

摄影师和新闻媒介在报 道中侵害了被摄者的权益而不自知,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又不知如何自我保护。媒 介和摄影师频频因图片报道而成为法庭上的原告和被告。

例如批评性报道导致侵犯被 报道者名誉权的法律纠纷,经过多年的实践才明确友明,只要报道属实即不侵犯名誉 权。(注 17) 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政体给了媒介与生具来的权力去报道平民百姓,而政权执法 机关似乎理所当然地拥有权力来限制新闻媒介。但 90 年代的许多案例开始对这种权 力提出了质疑(注 18)。1997 年 8 月,戴安娜车祸丧身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有关新闻 摄影伦理道德的争论, 使多年来只强调摄影师采访权利的中国新闻摄影界也开始承认 被摄者的权利。(注 19) 对照片著作权保护是目前我国传播摄影中法律最为完善的部分。

1991 年我国著作 权法正式实施,使我国摄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有法可依。1992 年我国先后加入了《泊 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更使我国对照片著作权的保护向国际标准化发展。令 人疑惑不解的是一方面媒介为刊登的照片受到起诉,被要求成千上万的赔偿; 另一 方面大小媒体继续明日张胆盗用照片,近一两年来更是借助网络时代公然将照片 “扒”到国外去,使盗版侵权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鉴于目前 我国摄影师在其受雇工作期间与受雇单位基本没有签订明确的著作权合同条款, 可以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 摄影师与其工作单位之间将会出现许多照片著作权归属的法律纠 纷。

尽管我国尚无新闻立法,但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已有越来越多可以 界定新闻报道权力与义务的法律条文见诸于各式各样的法律中。

在采访中尊重被摄者 的权利,并有效地自我保护也已成为下个世纪摄影师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

注略。原载于《中国摄影》

中国优秀新闻摄影图片_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多图】

2010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获奖作品公布2011-01-22 13:12 凤凰网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金镜头 2010 年度图片-《宜黄钟家姐妹》:钟如九和姐姐钟如琴,北京 304 医院的病房里,钟如九说 小时候姐姐也是这样抱着她很温暖。2010 年 9 月 10 日,江西宜黄县钟如九一家因拆迁矛盾与拆迁人 员发生冲突,钟如琴、罗志凤(钟如九母亲)、叶忠诚(钟如九大伯)三人点燃汽油自焚。9 月 16 日, 钟如九想随姐姐进京申冤,却被宜黄政府控制,悲愤交加晕倒在机场,后躲进女厕,求助记者。后钟 如九通过在微博直播救母,引起全国网友关注。今年,拆迁悲剧不时发生,拆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 反应最激烈的社会矛盾之一。新的拆迁条例草案两度征集民意,显出利益格局调整之艰难,希望依旧 在路上。杨抒怀-潇湘晨报 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淤泥中抬出受困孕妇》:一安徽孕妇,因迷路被困于江夏区大洪山采石场的 一片淤泥滩中 4 天被发现,27 名消防队员赶赴现场,采取手拉、绳扯等各种办法,经过 14 小时艰难 营救,4 月 6 日凌晨 1 时 40 分,随着一阵欢呼,被困孕妇面部朝下,被拔出淤泥。摄于武汉 2010 年 4 月 6 日。佟建国-楚天都市报 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14 岁女孩被父批评站上 24 层楼顶》:2010 年 6 月 7 日,西安一名 14 岁的女 孩,因被父亲批评后想不开,爬上了 24 层楼顶的边缘,6 个多小时在风雨中晃晃悠悠命悬一线,经 过多方劝说终被民警成功救下。回心转意的女孩一下子瘫软在救援民警的怀中。邓小卫-华商报 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台风“灿都”登陆吴川》:台风登陆吴川,来不及躲避的行人被吹倒。7 月 22 日 13 时 45 分,2010 年第 3 号台风“灿都”在吴川市吴阳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 风力 12 级,阵风 15 级,风速高达 35 米/秒。据初步统计,全市共 93.9 万人受灾,倒塌房屋 689 间, 直接经济损失 12.48 亿元。张锋锋-湛江晚报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民工讨薪被打》:2010-3-10 在佛山江湾路的某楼盘,几名民工被数十名 保安和不明身份黑衣男子打倒在地。陈志刚-南方都市报 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太阳山森林公园突发火》:3 月 21 日是世界森林日,下午 14 时许,湖南 常德市近郊的太阳山森林公园突发火。灾情发生后,1000 多名消防、武警、预备役官兵和附近村民 迅速赶往火灾现场救险。截至晚上 23 时,1000 多亩林木被样焚毁。丛林中燃起了 30 多米高的火舌。

龚建辉-常德晚报 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赵作海》:2010 年 5 月 9 日,“杀害”同村人在监狱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 村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河南省有关方面同时启动责任追究 机制。2010 年 5 月 9 日上午,河南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赵作海案件的再审情 况,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河南省高院于 2010 年 5 月 8 日作出再审判决:撤销省法院 复核裁定和商丘中院判决,宣告赵作海无罪。立即派人赶赴监狱,释放赵作海,并安排好其出狱后的 生活。2010 年 5 月 17 日上午,赵作海领到国家赔偿金和困难补助费 65 万元,并表示对赔偿满意, 要开始新生活。李强-新京报 新闻人物类单幅银奖-《金正日金正恩父子同台阅兵》:2010 年 10 月 10 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 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 65 周年。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 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在阅兵仪式上。姚大伟-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 新闻人物类单幅铜奖-《王家岭矿难中获救的矿工》:2010 年 3 月 28 日 14 时 30 分,山西省王家岭 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正在井下作业的 153 名矿工被困。经 8 天 9 夜的全力营救,4 月 5 日,115 矿工先后被成功获救,38 名矿工在此事故中遇难。王家岭矿难创造了中国矿难援救史上的奇迹。海 国-广州日报 经济及科技类单幅金奖-《开盘突涨价购房者讨说法》:2010 年 4 月 11 日,北京某楼盘售楼处,因 不满开盘价比承诺价格高出三千多元,千名购房者指责开发商坐地抬价,现场要求恢复原价。买房者 隔着窗户正在和销售负责人对话。王嘉宁-新京报 经济及科技类单幅银奖-《男子触摸高压电》:2010 年 12 月 31 日,深圳宝安一高三男孩卢驭龙,利 用课余时间,发明 50 万伏的静电装置,身穿保护服正做闪电实验,触摸高压电弧。成江-晶报 经济及科技类单幅铜奖-《市民不满涨价砸楼盘》:2010 年 12 月 1 日昆明某楼盘开盘,市民不满涨 价,一怒之下将楼盘模型砸毁抗议地产商的涨价行为。王宇衡-春城晚报 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车模另一面》:2010 年 8 月 28 日,浙江宁波国际汽车博览会,后台休息间 隙,24 岁的车模紫轩站到椅子上,用手机为同伴拍照。陈中秋-都市快报 文化艺术类单幅银奖-《补习》:2010 年 5 月 8 日,四川省内江市一校外英语补习班,陪伴孩子的家 长在教室外睡着了。王斌-川内江坤鑫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文化艺术类单幅铜奖-《当推土机遭遇艺术》:2010 年 2 月 3 日,艺术家黑羊躺在挖掘机前阻止艺术 区拆迁。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北京城郊 10 多个艺术区面临拆迁,上千位艺术家因无家可归联合维 权,对抗相关部门的强拆。孙涛-南方都市报 日常生活类单幅金奖-《连云港 92 岁老者自焚抗议强拆》:2010 年 3 月 29 日,江苏连云港市第一人 民医院,自焚烧伤的 92 岁老人陶兴尧躺在病床上。3 月 27 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两名农 民因抗拒拆迁自焚,造成一死一伤。自焚死亡的村民名为陶惠西,受伤的是他 92 岁的父亲陶兴尧。

目击者称,两人自焚后,拆迁工作人员并未施救,拆迁工作也未停止。王申-新京报 日常生活类单幅银奖-《女交警微笑执勤》:2010 年 4 月 9 日下午,在西安市西华门十字,一男子坐 在岗台上醉言醉语,岗台上的女警面带微笑照常执勤。随后,交警莲湖大队的男交警赶来,将男子强 行带离。

本着人性化执法考虑, 因该男子的“纠缠”只是醉酒后无意行为, 民警将其批评教育后放人。

华商报-赵雄韬 日常生活类单幅铜奖-《推臀免职谁之过》:2010 年 1 月 25 日,东莞东火车站,几名火车站工作人 员帮助乘客爬窗进车。该图片在网上发表后引发各种反响。就在大家对此做法褒贬不一时,广铁集团 作出决定,免除东莞东站原站长刘小平、原书记廖栩珍职务。

免职的消息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后, 90% 以上的网友都为被免的站长、书记喊冤,赞扬帮旅客爬车窗上车的列车员。此事,被网友们称为“东 莞爬窗门”。郑琳东-东莞日报社 体育新闻类单幅金奖-《中国男篮打架事件》:2010 年 10 月 12 日,河南许昌,2010 男篮亚运热身赛 第 3 场,中国 Vs 巴西。双方发生摩擦。付增凯 体育新闻类单幅银奖-《牵挂》:2010 年 11 月 25 日,浙江嘉兴市中医院理疗室里,几名患者正在做 牵引理疗。当天,悬挂在病房中的电视机,正在转播广州亚运赛事。在男子 110 米栏决赛中,中国飞 人刘翔以 13 秒 09 的赛季个人最好成绩夺得冠军,不仅连续第三次打破了赛会纪录,并且成为亚运会 历史上第一位三夺 110 米栏冠军的选手。此刻,13 亿国人悬挂的心终于放下了。储永志-嘉兴日报 体育新闻类单幅铜奖《水上飞》 2010 年 10 月 15 日, : 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第二单元—— 水上摩托艇世锦赛较量,自由花式选手在比赛中。姜浩波-北京晨报 自然环保类单幅银奖-《紫金矿业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010 年 7 月 13 日,福建上杭上市企业 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因污水泄露造成闽西母亲河——汀江重大污染事故, 导致汀江流域死鱼几百万 斤。图为工人正在处理发生泄露的污水池。王东明-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自然环保类单幅铜奖-《饲养员乔装大熊猫》:2010 年 12 月 3 日,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 大熊猫宝宝接受体检,工作人员全程穿熊猫服装不露“人面”。吕甲-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

中国优秀新闻摄影图片_全国2015年04月自学考试00659《新闻摄影》历年真题及答案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2015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摄影 试卷 (课程代码 00659)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l00 分,考试时间 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l 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相机上的 AF 是表示 A.自动曝光 B.自动补光 C.自动聚焦 D.自动取景 2.下列选项中,3 倍光学变焦镜头是 A.Fl6mml:3.5 B.Fl6—35mml:2.8 C.F24—120mml:2.8—4 D.F70—210raml:3.5—5.6 3.F300mml:5.6 是一款 A.超广角镜头 B.标准变焦镜头 C.中焦变焦镜头 D.长焦定焦镜头 4.下列哪一项是指数码相机的传感器? A.JPEG B.CCD C.XD D.TIFF 5.白炽灯的色温是 A.3000K 左右 B.5000K 左右 C.7000K 左右 D.9000K 左右 6.光线色温越高,光线越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7.相机的白平衡调节在“白炽灯”,在户外阳光下拍摄的画面色彩会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8.适合逆光拍摄的题材是 A.团体合影 B.肖像剪影 C.新闻人物 D.新闻群像 9.新闻摄影特写画面的特点是 A.有趣的、有人情味 B.新闻性、有人情味 C.新闻性、主题突出 D.有细节、有新闻性 1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突发性新闻的属性? A.偶然性 B.突然性 C.计划性 D.未知性 11.非事件性新闻拍摄的价值在于 A.真实性 B.现场效果 C.艺术创作 D.深层次问题 12.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于 A.1949 年 B.1952 年 C.1958 年 D.1962 年 13.1991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大型电视片是 A.中英合拍 B.中美合拍 C.中法合拍 D.中日合拍 14.布列松 l932 年拍摄的“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品是 A. 《夜总会》 B. 《发现的路》 C. 《积水的路面》 D. 《快乐的儿童们》 15.罗米埃尔兄弟早期电影的代表作是 A. 《火车进站》 B. 《神圣的命运》 C. 《北方的纳努克》 D. 《草原上的姑娘们》 16.被世界公认的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是 A. 《南北战争》 B. 《死亡的山谷》第 1 页 共 6 页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C. 《巴黎寺院街》 D. 《汉堡大火废墟》 17.1888 年伊斯曼制造出第一台轻便方盒相机,取名 A.“柯达” B.“禄徕” C.“莱卡” D.“哈苏” 18.世界上第一台 135 照相机研制开创人是 A.达盖尔 B.尼埃普斯 C.乔治·伊斯曼 D.奥斯卡·巴纳克 19.中国著名早期摄影家邹伯奇的摄影著作是 A. 《光术》 B. 《格术补》 C. 《影像论》 D. 《透镜的原理》 20.电视访谈拍摄采访对象的视线 A.可游移左右 B.可朝不同方向 C.向着采访的记者进行交流 D.向着摄像机的镜头进行交流 21.影视摄影采用“点”式取材而电视新闻摄影是 A.“线”性取材 B.“面”性取材 C.“粗线条”取材 D.“细线条”取材 22.电视新闻摄影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但同样能够承载 A.抽象性的思想内涵 B.印象性的思想内涵 C.抽象、理性的思想内涵 D.印象、超现实的思想内涵 23.消息类电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A.快速、真实的主观报道 B.快速、简要的连续报道 C.真实、简要的客观报道 D.快速、简要的客观报道 24.电视新闻中对重要事态作深入或追踪报道属于 A.评论类电视新闻 B.消息类电视新闻 C.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D.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25.电视现场直播是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进程的 A.新闻报道 B.实时报道 C.真实报道 D.现场报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l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6.下列哪些是数码相机记录照片的存储格式? A.EXIF B.JPEG C.MPEG D.RAW E.TIFF 27.摄影记者配备的 l35 相机长焦距变焦镜头主要有 A.Fl6—35mml:2.8 B.Fl7—35mml:3.5—4.5 C.F28—105mml:3.5—4.5 D.F70—200mml:2.8 E.Fl00—300mml:3.5—4.5 28.下列哪些选项是对摄影记者的要求? 4 A.职业意识 B.决定性瞬间 C.镜头感 D.人情味 E.编辑意识 29.对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摄影要求有 A.强烈的细节意识 B.发挥镜头的景深运用 C.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 D.最大程度发挥摄影机形象叙事特点 E.注意保护采访对象和记者本身 30.自动闪光灯的主要闪光功能有 A.手动闪光模式 B.自动闪光模式 C.TTF 闪光模式 D.TTL 闪光模式 E.TTM 闪光模式 31.图片新闻主要交代被拍摄事件的 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过程 E.内容 32.美国著名三大广播公司,NBC、ABC、CBS 的中文全名分别是 A.全国广播公司 B.美国广播公司 C.纽约广播公司 D.全美广播公司 E.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33.采用摄像机评论主要针对第 2 页 共 6 页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A.采集电视新闻的线索 B.拓展电视新闻报道面 C.时事电视新闻报道的补充 D.国际社会大是大非问题表明政治立场 E.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含蓄的批评 34.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 A.人类生产 B.人类生活 C.思维方式 D.摄影观念 E.创作手法 35.新闻史学家戈公振提出的理论观点有 A.新闻摄影是技术 B.新闻摄影是艺术 C.新闻摄影是一个学科 D.新闻摄影是新闻学的一部分 E.新闻摄影应纳入到新闻学的范畴中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6.16 毫米摄影机 37.快门优先曝光 38.眼神光 39.“新闻五要素” 40.“荷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反射式闪光的优点与使用要点。

42.简述电视新闻偷拍的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20 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3.试述专职摄影记者的职责。

44.试述新闻摄影抓拍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l 小题。共 l0 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5.2013 年 12 月 15 日 23 点,我国嫦娥三号登陆器和巡视器“月兔号”月球车“两器互拍”顺利完成, 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是电视直播的一个画面,试结合案例分析,与文字、广播等 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电视新闻摄影优势何在。第 3 页 共 6 页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第 4 页 共 6 页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第 5 页 共 6 页 浩翔教育https://shop162617918.taobao.comhttps://shop130086331.taobao.comQQ:3327535168第 6 页 共 6 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