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民族声乐论文_苏石林与中国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论文_苏石林与中国声乐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5:16 影响了:

  扫描中国近现代声乐史及声乐教育史,一位俄罗斯声乐艺术大师“苏石林”的名字在中国许多著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介绍或回忆录里频繁出现,使我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寻找他在中国的演唱及教学活动的详细资料却又少得可怜,只能在字里行间扑捉他的身影,在众多感叹语里领悟他卓越的成就……
  
  苏石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很难立刻说清楚,但是,当知道他在中国的高徒中有黄友葵、斯义桂、周小燕、唐荣枚、胡然、高芝兰、李志曙、温可铮、董爱琳、魏启贤、孙家馨等众多声乐界的杰出人物时,我们便会意识到苏石林对于中国声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能够真正理解贺绿汀把苏石林称之为“中国声乐的奠基人”的原因了。
  
  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将苏石林留在了中国
  
  苏石林(俄ЦЗнпзнёъи1894―1978),俄罗斯优秀的男低音歌唱家、卓越的声乐教育家。1904年,苏石林10岁时便得到了一块由俄国沙皇奖励的刻有“彼得堡夜莺”和“苏石林”名字的金表,可见他的歌唱天赋非同一般。苏石林从小学习小提琴,1914年进彼得堡皇家音乐学院,1917年毕业于该校弦乐系。他的副科是声乐,在参加乐队演奏之余,又留校继续进修声乐,并于1919年毕业于该校声乐系。毕业的前一年被基洛夫歌剧院聘为主要独唱演员,并在模范交响乐团担任独唱与重唱(基洛夫歌剧院的前身是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十月革命后改名为基洛夫歌剧院)。1924年,苏石林离开圣彼得堡――那年列宁逝世,圣彼得堡改名列宁格勒。同年列宁格勒音乐家协会组织一个音乐演出团,到中国的东北来慰问苏联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工作人员。由于当时组织工作没有做好,许多人延误了日期,耽误了演出合约,演出团维持不下去,回去也要面临失业,于是只好解散,自找出路,各奔前程。演出团多数人留在了东北,为东北发展西洋音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石林留在了哈尔滨,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教授声乐。哈尔滨的音乐生活相当活跃,苏石林有时也举行音乐会,或参加综合音乐会的独唱节目,也曾多次去日本和菲律宾演出歌剧和音乐会。1930年春天,他到上海与上海租界的交响乐团合作,参加了独唱节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那天晚上去听音乐会,对苏石林的歌唱艺术非常赞赏,立刻登门拜访,请他来上海国立音专任教,苏石林欣然答应,即于秋季开学时开始了他在上海等地长达26年的声乐教学活动。
  
  二、 苏石林将俄罗斯的声乐艺术带到了中国
  
  苏石林是一位天才的歌唱家,有着极好的音乐感觉,歌喉优雅,声韵动人,在声乐表演上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1919至1924年,苏石林在基洛夫歌剧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和在模范交响乐团担任独唱与重唱演员期间,已演出了一百多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4年以后,是他首先将俄罗斯的声乐艺术带到了中国。“……他演《伊凡・苏萨宁》时,体现了一个诚朴农民的爱国精神;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饰演高贵的格列敏公爵等。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及大量俄罗斯民歌等,都是他主要的演唱曲目。由此可见,他是推荐俄罗斯声乐艺术的先驱。”①
  苏石林极好的音乐感觉与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有关。他的功力不仅体现在对于俄罗斯艺术歌曲及西洋传统歌剧的诠释,更突出地表现在他演唱中国歌曲所达到的极高的艺术境界。苏石林是最早演唱中国歌曲的外国音乐家,据廖辅叔先生回忆,“他在学校举行的一次综合性音乐会上唱了萧友梅的歌曲《问》,他不单咬字清楚准确,而又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听的人都觉得天地变色、改容悚听。……他唱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那种无可奈何、欲罢不能的感情,真的是唱得恰到好处。”②他行腔圆润,吐字清晰,丝毫不逊于当时中国的歌唱家,他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比五十年代初期的许多中国歌手还要高出很多。由此我们可以说,苏石林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几部俄罗斯的声乐作品,更多的则是声乐的艺术表达准则。一个俄罗斯人,能把中国歌曲唱得字正腔圆、感人肺腑,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应该是音乐感、语言感和历史文化感的集大成者。
  
  三、 苏石林为中国培养了一代优秀的声乐人才
  
  上海国立音专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培养声乐师资力量的重要基地,这缘于国立音专的校长萧友梅先生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求贤若渴地力邀高水平专家来校任教,吸引了在全国范围内最多、最优秀的中、外声乐教师加盟。中国的声乐教育由20世纪2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30年代的迅猛发展和40年代的初具规模,外籍声乐教师在这一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系统的教学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带来了国外的声乐教材,为西洋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步入国际音乐殿堂创立了良好的开端。
  在诸多外籍声乐教师中,苏石林是最为突出的一个。他不仅具备了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高超的演唱技巧、丰富的演唱经验与广泛的知识修养,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责任心。这份责任心与使命感在其工作中转化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度细心和耐心。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曾经对我国音乐家丁善德说,“音专的教师,像查哈罗夫(钢琴)、拉查雷夫、富华(小提琴)、苏石林等人,就世界范围来说,也称得上是第一流的……如果要从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生活作风以至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各方面综合衡量,那么我敢说,苏石林是应该名列榜首的!”③苏石林教学认真,一丝不苟,常常是在上课之前早早来到学校。他爱自己的学生,在课上他是一位严厉的师长,循循善诱,致力于解决学生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在课下,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对于因为生活困难而欲辍学的学生,他总是爱才心切,倾囊出资,极力挽留,还曾经在自己家中为喜结良缘的学生举行婚宴。
  苏石林自1930年在国立音专任教。1942年,南京汪伪政权接管上海音专,他愤然离校自己创办“苏石林音乐学校”。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返回南京,他被聘为特约教授。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任教于上海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直到1956年返回苏联。他在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院校执教26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影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这在当时是任何外籍声乐教师所不能比拟的,整个中国音乐界都为苏石林的教学发出由衷的赞叹和钦佩。
  苏石林在中国的教学生涯中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朗毓秀1934年入国立音专,师从苏石林;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黄友葵1935年回国,师从苏石林;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斯义桂1936年回国,师从苏石林;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苏石林;此外他的弟子还有杜矢甲、唐荣枚、胡然、高芝兰、沈湘、李志曙、温可铮、董爱琳、魏启贤、孙家馨等。苏石林为中国近现代声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生、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温可铮教授谈到苏石林教授,满怀感激之情:“他是一位音乐界公认的声乐教育家,但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声乐艺术大师。有时,他在上课时,我对有些问题搞不懂,提出疑问,难用语言解释时他就示范着唱给我听,他那无与伦比的声音、技巧和对曲目的理解,使我五体投地。”④
  
  四、 苏石林的感情深处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
  
  苏石林对中国的热爱反映在许多方面。首先,“他是最先选唱中国歌曲的外国音乐家”,他对中国歌曲的演唱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字正腔圆”对一个中国歌者来讲,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将中国歌曲演唱得精湛地道,获得中国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实属难能可贵。甚至于在照片上签名这件小事,他也总是工工整整地用毛笔字写上“苏石林”三个中国字,然后再在下面写上他的俄文大名,可见中国的名字“苏石林”在他心中的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决地站在中国人民这边。当1942年汪精卫卖国政府跟随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占领上海租界,并在背后霸占国立音专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毅然脱离音专,自办苏石林音乐学校,与汪伪组织划清界线。也正因为他反对日本侵略的正义立场,他的寓所遭到日伪特务的骚扰和搜查,他的态度却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日本投降之后,苏石林也分享到了胜利的喜悦。他重返音专任教,同时接受南京国立音乐院的聘请担任声乐教授。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正在全力进行消灭共产党的内战。反内战、反饥饿的进步学生横遭学校当局的迫害,苏石林大义凛然,公开表示他对进步学生的支持。
  在他的中国情结里,最重要的当属他娶了一位与他厮守终生的中国太太――周慕西女士。在他年过六旬落叶归根时,将夫人一起带回了莫斯科。但他对中国的思念并没因时间的推移而削弱。他喜欢中国菜甚至超过了俄国菜,这让他多年未见面的姐姐大大吃醋。他对盛情款待他的姐姐说:“你们的菜比我们中国的菜差多了。”他的姐姐生气地说:“你到底是哪国人?”并发誓不再请他吃饭。看来,他的口味也中国化了。在莫斯科,他仍怀念中国的人和事,说惯了“我们中国”这句口头禅,因此在莫斯科音乐院得到了“中国教授”的昵称。在他不如意或发脾气的时候,便喊叫“我要回中国去?选”1974年他病重退休之后,几次心力衰竭,仍喃喃“想回中国”,想在病愈之后再次回到中国,看望他的学生和友人,可这个愿望直到他1978年10月23日逝世终未实现。
  苏石林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就是为中国声乐学生设立一笔奖学金。由于当时苏联政策的限制,私人财产很难转移出国,因此始终筹不成一笔够份量的数目,这也是苏石林夫妇终生未了的憾事。
  苏石林1924年来到中国,直至1956年返回苏联。他在中国奋斗了32年,来时风华正茂30岁,归国时已是花甲之年62岁,他把一生最宝贵的精壮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鉴于苏石林先生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他回国之际,中国文化部为他写了一份好鉴定,使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回国顺利地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奖学金虽然没办成,临终也没有再次回到他热爱的中国,然而,他高尚的品德和宏伟的事业将永远被中国人铭记。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此时此刻,笔者回眸已经久远的苏石林的时代身影,是想让当今学习声乐艺术的年轻人对他的名字不再陌生。当今中国的声乐艺术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他们的时代正是当今时代丰碑的奠基石,在这座丰碑上应当永远镌刻下这位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声乐艺术大师――苏石林的名字。
  
  ①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人民音乐》,1996年第6期,第32页。
  ②廖辅叔《苏石林二十周年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95页。
  ③廖辅叔《苏石林二十周年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94页。
  ④温可铮《跟随苏石林学声乐》,选自《夜光杯文粹(1987―199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26页。
  
  丁汝燕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