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教学设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教学设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8:36 影响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好的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1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的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一系列整体的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计既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学设计往往规定着课堂学习的基本时间、空间、内容、程序,决定其基本学习方式的采用。
  
  2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2.1 创设情境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条件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深刻地指出:教学不应当是学科化,而应当与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教学情境中,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教学方式比较一般,其教学效果也会是好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力思考如何创设能引发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情境。
  2.1.1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基因突变”概念涉及到DNA碱基对发生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3种变化,而这些变化比较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来演示这3种变化,这样会使结果生动形象,清晰易懂,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归纳出基因突变的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为后面介绍基因突变的原因作铺垫。
  2.1.2 注重实验,创设实践情境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学兴趣的源泉,它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而现有的生物教材中只有许多前人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一些巧妙的实验构思、教科书上却无介绍。教师设计教学时要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出发点,根据前人得出的结论提出实验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或对前人实验过程提出质疑和修改方案。例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而导致失水”,那么,煮过的植物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会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而失水呢?教材中没有对此作出解释,教师可将此确定为探究点,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变知识“灌输式”教学为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不同侧面开启思维,在动手、思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达到祖冲之所说“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的境界。
  
  2.2 产生并提出和筛选问题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动力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使学生在通过阅读、感悟、体验等活动中产生并提出问题,教师再和学生一道筛选出需要解决或探究的问题。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时,由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学生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亲自模拟操作完成,所以复习时笔者先用课本中的经典实验素材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帮助学生从七零八落的问题中,归纳出三种类型。
  索案型问题,如:①R型活细菌与s型活细菌分别注射到鼠体内,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什么?③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会有何种反应?④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则不能?⑤加热能杀死S型细菌,却为何“杀不死”其DNA?这样的DNA还具有遗传功能吗?
  索思型问题。如;①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哪些细菌?②对于第四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来源,有人认为它是S菌“死而复生”;有人认为它是S菌“借尸还魂”,你认为呢?属于何种变异类型?
  迁移型问题。如:①s型菌是否也能转化为R型菌呢?如果能,转化因子也是DNA吗?请你模仿上述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②假如你是当年的格里菲思,该如何利用小鼠将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改为体内转化实验,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设置疑问,产生悬念,激疑启思。从而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让问题始终是课堂运行的主要动力,同样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内在动力。
  2.3 对话与互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性。新课程把“对话、互动”看成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形式,看成是学生精神自我建构,个性不断形成的基本方式。
  传统“独白”式教学在历史上有过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从本质上讲,“独白”式教学忠诚于科学,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而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已不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层面上,而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比如: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发言,我们根据所传授的知识特点,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编组,4-6人一组。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后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其他人倾听;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形成集体的意见,每小组再由一人展示成果。对于各组的结论,可以先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分析、评价,教师再作纠正、补充。这样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思维也较活跃,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论辩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对问题所展开的话题的讨论,也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则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当然,教师要注意克服课堂上只顾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而没有扎实的知识建构的不良教学倾向,切忌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这样既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又造成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甚至游离于主题、偏离于文本。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必须与文本(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充分对话,即与文本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重点部分、学习方式的建议等对话,深刻理解文本的信息。其次,把与学生对话作为有效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所谓与学生对话,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审视教材,尽力想想学生的生活经验、态度、心理发展水平、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孩子的感受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本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意义,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3 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教师能做的,就是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