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秃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甘肃省煤监局陇东分局
 

[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秃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甘肃省煤监局陇东分局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8:14 影响了:

  摘要:据调查玉米穗部秃尖已经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甘肃陇东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生产实践以及调查的结果,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生产中穗部出现秃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其防治措施,为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秃尖;防治措施
  
  玉米作为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省玉米年种植面积在780万亩左右,陇东地区玉米年种植面积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可是,陇东地区属内陆季风性气候,冬季较短,夏季酷暑,秋季多雨,是靠雨水养田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海拔885~2 082m,年平均气温在7~10 °С之间,无霜期年平均140~180d,年平均降雨量为480~660mm。并且在夏末秋初季节降雨较多,常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多变的气候因子,以前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栽培管理已经不适应于现在所推广的新品种的种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玉米秃尖的情况十分严重,致使玉米产量每年有减无增。因此分析玉米秃尖的原因对提高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产量尤为重要。
  
  1玉米穗部秃尖的原因
  
  玉米雌小花分化、吐丝及籽粒形成开始于雌穗的中下部,以后则由此处开始向上或向下部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因玉米品种特性或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玉米顶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败育,致使果穗的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称为秃尖或秃顶。根据2006年对庆阳市一区六县(西峰区、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华池县、镇原县、环县)、平凉市一区四县(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庄浪县、静宁县)的调查,并结合玉米生产的实践以及研究分析,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品种特性的影响
  1.1.1品种本身雌雄不协调。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来的,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一般情况下,雌穗比雄穗发育晚8d左右,但也因品种而异。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讲,作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的作用,因此雄穗要比雌穗生长势强,同时雄穗对雌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于雌雄不协调的品种,常因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大量吸收养分,雌穗因养分不足顶部籽粒败育形成秃尖或因雄穗过早、散粉过快,后期雌穗吐丝缺少花粉出现“花期半不遇”的现象,最终在玉米穗顶部形成秃尖。
  1.1.2雌穗苞叶过长。有些品种雌穗苞叶较长,部分花丝不能完全吐出或吐出太晚错过授粉机会,在玉米雌穗顶部的子粒败育形成秃尖。
  
  1.2密度的影响
  对于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果穗数,而每一果穗的粒重又由果穗的实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对于每一种作物来说都有一个最适合的生长密度。如果群体密度过大,个体之间相互遮阴,群体之间通风透光不好,光和效率就会降低,对于个体光和产物减少;雌穗花丝发育不良,授粉不好,或者即使授粉玉米雌穗顶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不能发育成籽粒。后期玉米一般表现为果穗小、穗部秃尖长、千粒重低等现象。
  2006年对甘肃陇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庆阳、平凉两市的不同县、不同乡镇、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种穗部秃尖长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详见:表1)。对于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穗部秃尖长度表现不同,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对于不同的品种在相同的密度下,穗部秃尖长度也有差异,从表1来看:对于晚熟品种密度越大,穗部秃尖越长。主要是由于密度大时群体内部通风透光性差,生长后期光和效率降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所致。由此可见,种植密度过大是导致玉米穗部形成秃尖的一个主要因素。
  
  注:①以上数据是2006年在庆阳、平凉各县田间调查时不同种植密度下测得的数据;②以上数据是平凉、庆阳市2区10县调查结果的平均值;③以上数据是大田生产中调查的结果,不是试验结果,仅供参考。
  
  1.3水分的影响
  玉米在雌穗吐丝、雄穗散粉期间如遇水分的供应不足,雌穗吐丝不仅偏晚而且吐丝速度慢,即使吐丝后,由于干旱花丝容易枯萎,对花粉的接受能力减弱。在干旱的情况下雄穗花粉生命力也会降低,影响正常授粉。在甘肃陇东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靠雨水浇田,在不同年份降雨量有差异,在大多数年份6~7月降雨较少,在玉米吐丝散粉期多逢高温干旱天气,水分供应不足致使玉米穗部出现秃尖现象。
  
  1.4肥料的影响
  玉米雌穗在分化期营养需求最多,如养分供应不足,孕穗期间脱肥早衰,穗部顶端籽粒败育。在甘肃陇东大部分地区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土壤贫瘠,在栽培管理粗放的情况下,玉米在授粉后期营养供应不足雌穗顶部子粒败育出现秃尖现象。
  
  1.5环境的影响
  1.5.1气候环境的影响。在甘肃陇东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尤其是2006年前半年降雨极少,干旱严重。对玉米而言在散粉时期一般多逢高温干旱,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会导致雄蕊开花提前和雌穗吐丝延后,出现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玉米穗部形成秃尖。
  1.5.2地势环境的影响。2006年通过对庆阳市合水、华池两县不同品种在平川地和陡坡地同一种植密度的情况下测定其玉米穗部秃尖长度(结果详见:表2)。从调查结果看:所调查的5个品种在平川地种植穗部秃尖比陡坡地种植的明显短,并且在陡坡地种植晚熟的品种穗部秃尖表现更突出。
  
  
  2防治措施
  
  2.1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和肥力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一是:对于土壤瘠薄,肥力条件较差的陡坡地种植,以选择中熟、半紧凑型品种为宜;对于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根据气候条件应以中晚熟、紧凑型品种为主。二是:一般硬粒型品种秃尖发生较轻,而马齿型则较重。因此在土壤瘠薄的陡坡地种植时也应适当考虑选择硬粒型品种;在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适宜选择丰产性好的马齿型品种。
  
  2.2结合品种特征特性,合理密植
  对于雨水养田、山地多、土壤瘠薄的甘肃陇东地区种植玉米,根据应有的条件合理密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密度过大,群体争水、争肥、争光,反而产量下降;如果密度过小,个体数量少,群体难以实现高产,只有合理密植才能达到高产目的。根据调查分析:甘肃陇东地区在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紧凑、半紧凑型中晚熟品种密度以4 500~4 800株/亩为宜;在水肥条件比较差、土壤瘠薄的陡坡地,种植密度以3 500~3 800株/为宜。对于平展型的稀植大穗型品种,在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平川地适宜密度为4 000~4 300株/亩,在土壤瘠薄的陡坡地适宜密度为3 200~3 500株/亩。
  
  2.3根据气候条件,合理追肥
  一般在抽雄前10d左右(大喇叭口期),根据当地的降雨量进行追肥,在正常年份亩追施尿素15~20kg,磷肥10~12kg,氯化钾5~7kg。玉米是对钾素最敏感的谷类作物。大量研究证明,钾营养充足时,玉米能提早吐丝,促进成熟、全杆坚硬、缩短子粒成熟的时间,使其发育良好而且充实,玉米穗部的秃顶率明显减少,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在抽雄至灌浆期,亩用0.25kg磷酸二氢钾脱水40kg,在叶面每隔5~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进行根外追肥,可显著降低秃尖程度。
  
  2.4采取人工辅助授粉
  在玉米开花授粉期如果逢异常天气情况(大风、干旱、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时,一般会导致花粉活力降低或者花粉不足,不能保证雌穗充足的花粉而出现穗部缺粒形成秃尖。在生产上可采取一种简易的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拉绳法(待雌穗花丝3~4cm时,在上午9:30~11:30每隔2~3行两人拉绳在行道中左右摆动,每隔4~5d辅助授粉1次,连续2次即可)。
  
  2.5采取人工剪包叶
  对于包叶较长吐丝较慢的品种,一般在雄穗开始散粉时,用剪刀剪掉雌穗顶部2~3cm包叶,以利于花丝能及时快速吐出,保证花期相遇。
  
  2.6不同品种混合套种
  生育期相差不超过8d的品种,采取混合套种的模式可以保证在不同时段的花粉量,可防治由于不良气候因素引起的花粉缺少或无花粉,导致玉米授粉不良穗部形成秃尖。根据2006年对庆阳市华池县东华池及合水县太白镇两地不同玉米品种混合套种模式的调查发现,将沈单16、酒试20、中单2号三者采用行比4:4:4的套种模式,玉米穗部秃尖程度比单独种植某一品种的要轻,这说明了在生产上采用这种套种模式效果较好。
  
  3小结
  
  玉米雌穗部形成秃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因地势、气候、品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的不同秃尖程度有差异。通过对2006年甘肃陇东地区玉米生产中穗部秃尖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推广的品种,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以上几点浅见,至于更好地解决该地区生产中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武维华主编.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
  [3]郑君海.浅谈丹东地区玉米空杆原因及其防治方法[M].杂粮作物2006,26(3):207-208.
  [4] 岳铭鉴,李庆龙.限制辽宁省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M].杂粮作物2005,25(3):162-16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