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照相:捕捉历史的痕迹|岁月的痕迹作文800字
 

照相:捕捉历史的痕迹|岁月的痕迹作文800字

发布时间:2019-03-16 03:47:35 影响了: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摄影,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昂贵的胶片到想拍多少张就拍多少张的数码相机,60年来,摄影技术经历了巨变。个人在经历摄影技术变化的同时,也见证了照相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深刻影响。
  
  2009年的夏天,胡锤担任着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的主任。再过几年,他将从这个位置上退休。胡锤说:“搞了一辈子的摄影,希望退休后能安安静静地拍照。”他说的一辈子摄影,是指他从10来岁就开始学习摄影,日后的工作一直和摄影打交道,为故宫拍摄影像资料。
  胡锤经历了摄影从银盐到数码的技术趋势变化,也见证了这些年摄影的变化,尤其是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自己“捣鼓”
  
  时光回到40多年前,胡锤和当时的大多数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了东北农场。在那里,胡锤第一次接触了摄影。“没有电、也没有娱乐活动,摄影作为一个爱好自然而然地被培养起来。”
  当时爱好摄影的人很多,但胶卷很贵,胡锤没钱买正品胶卷,只好买一些电影胶片头,自己缠到反复利用的暗盒里。当时买到废弃胶片头不算困难, 几角钱一米胶片头,一两块钱一大包处理相纸,一次买上一包,足够装进暗盒里供十数次使用了。胡锤和那些年轻的爱好者们靠看书自学摄影知识。他们买来各种化学药品配制显、定影液,没有天平,就用筷子和塑料玩具小碗做成小戥子,自己动手冲洗黑白胶卷。这些青年从书中得知,胶片拍摄后不冲洗潜影会衰退,因此在农村条件再差也要想办法先将胶卷冲出来。他们只能在干完农活,天色完全黑透后才能去冲洗,捣鼓一晚上冲洗一卷胶卷。胡锤记得很清楚: “当时我们跑到好几公里外,在简陋的土地实验室里冲胶卷,没有自来水,要事先打好几桶井水;天太凉还要找柴火稍稍加点热才行; 没有安全灯,就用手电蒙上暗绿色的胶片。
  照相成为胡锤的业余爱好,镜头对准的都是身边的知青生活,如此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他返城。当时已经可以找到彩色的电影片头,但是彩色胶卷还不能自己冲洗,只好把胶卷装进一个小铝饭盒里,里面装上钱,写上地址,邮寄给北京惟一一家能冲洗彩色胶卷的友谊照相馆,再等它们邮寄回来。当时冲一卷彩色胶卷的价格是两元,而当时当农工的工资是干一天活挣1.25元。“比起插队的同学们好多了”胡锤笑着回忆说。
  胡锤当时使用的相机是一台海鸥205相机。此款相机是上海照相机二厂以柯尼卡相机为蓝本仿制的相机,全金属机身、全机械结构,曾在中国销量风行一时,直到现在还有人以收藏此系列相机为乐。胡锤说,当时那款可是家里花了100多元买的,算是大奢侈品了。有时不小心相机磕了碰了,发生故障全都是自己动手修,自己动手调节双影对焦装置、凭着经验调整快门速度等等。他还动手做过放大机、电子闪光灯等摄影器材。
  胡锤说:“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家照相就是一件大事。拍一张证件照都要穿戴整齐干净,全家合影更是不得了的大事,要排队去照相馆拍照。当时也只能拍黑白的,照片的彩色多是人工手涂上的。
  
  数字化体验
  
  胡锤返城之后,先是在工厂上班。正由于他始终保持的摄影爱好,1978年终于进入故宫,开始了专业摄影的道路,专攻文物摄影。
  从135小机器转到大画幅相机,胡锤很快适应了这种变化。当时,故宫博物院的摄影设备也很差,一台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机架,用重锤当配重,使用12寸散页片的木盒相机是故宫专业摄影师的专业设备。这台相机连快门也没有,拍照时全靠看着手表数数,摘镜头盖来控制曝光量。胡锤回忆说:“刚改革开放时,很多外国人到故宫来拍照,出版介绍故宫的刊物,我们就给这些外国摄影师当小工,希望能收些劳务费换点好器材。用这样的方法,终于换来了故宫博物院第一台玛米亚相机。1981年,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出版商合作,出版了一本英文版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大型画册。
  此后胡锤坚持以4X5为主的大画幅摄影。当时,胡锤一年要完成一万多张底片的拍摄任务。黑白照片都是自己冲洗,彩色胶片只能交给专业机构冲洗。胡锤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器材和底片越来越专业,为了追求文物影像色彩的精确还原,故宫博物院的条件也不可能冲洗彩色照片,只能交给当时国内最专业的中国图片社去冲洗。
  1998年故宫博物院在原来摄影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胡锤出任资料信息中心的负责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开始普及,数字影像和专业影像系统开始在各个行业得以应用。胡锤说:“故宫摄影人一直在关注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但我们并不是最早购买数码相机的。”
  1992年,胡锤去美国考察,看到了柯达刚刚研发的Photo-CD图形工作站。他认为这套影像系统极具价值,经过几番游说,在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领导亲自过问下,终于在1997年引进了这套系统,当时的价格是170万元。这是故宫摄影走上数字化的开端。
  直到2003年,故宫才正式购买了第一款数码相机――佳能1Ds,这是佳能第一款全画幅数码相机,有效像素达到1100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数码化趋势
  
  自从当上专业摄影师,胡锤在日常生活中反而不怎么拍照了。他说,由于工作原因,对文物摄影要求非常严谨,每一次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拍摄对象,布置琢磨光线的角度和拍摄的机位,这已经成为工作的习惯。而对于家庭和生活照片,已不能满足他的这种摄影的习惯。他很少随意拍照,也非常不喜欢被拍照。
  胡锤用过许多数码相机,流行的如尼康、索尼、徕卡等。他现在随身带着佳能的G9――这是一款可手动调节的小数码相机。胡锤经常带着这款相机出差,用它来当记事本。
  他相信以后数码相机是大潮流,未来发展的方向可能会朝着HDR发展。HDR(High Dynamic Range,即高动态范围)是数码相机的一个专用词汇,意思是能容纳更多图像的暗部和亮部的范围。
  现在,故宫博物院已经拥有了近10TB的数字影像文件,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和管理系统保证了摄影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保证了影像文件的安全和反复、高效的利用。
  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他并不像有些摄影师那样对胶片怀有浓烈的念旧情绪。他的意思是,数码技术必然大有可为,只看你能不能驾驭它。他说,数码相机改变了人们交流和分享的方式,人们也不必将照片洗出来才能交流,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在瞬息间与万里之外的朋友沟通。“现在拥有一款数码相机,就如小时候我们的铅笔盒里多了一枝笔那样自然。”
  
  相机的技术路线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
  1975年,美国纽约的柯达实验室中产生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
  1981年,索尼在一款电视摄像机中首次采用CCD。
  1988年,富士与东芝在科隆博览会上,展出的数字静物相机“DS-1P”,成为日后数码相机雏形。
  1995年,柯达发布了研制成熟的民用消费型数码相机DC40,主流像素只有41万。
  1997年,数码相机像素提高到100万,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1998年,上海照相机厂推出第一款国产数码相机。
  2007年,日本总共生产了9400万台数码相机,而胶片相机的产量只有80万台,不足数码相机的1%。
  2008年,胶片市场巨头宝丽来宣布停产。
  2009年,数码专业相机像素已经超过2000万,具有录像、录音,实时取景等功能。
  
  
  类似这样的相机,在当时非常昂贵。
  
  
  胡锤在1970年拍摄的老照片。
  
  
  照相技术日新月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