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
 

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

发布时间:2019-06-23 04:09:59 影响了:

  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39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经历了较一般大学生更多且更为强烈的生活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其中恋爱不顺或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大多数自杀行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表明大学生自杀多数属于激情自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的对策。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解剖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241-05
  巢传宣(1971-),男,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心理学。(江西南昌 330099)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自杀预警系统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llYJCl90003)的阶段性成果。
  一、导言
  太学生自杀作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学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等强烈关注的重要课题。生活事件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自1936年H·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应激源,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活事件与自杀之间的关系逐步受到关注。国外Foster等人的研究发现,生活事件是自杀危险性的独立因子。Kelly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伴有人格缺陷的****者经历了更多的近期不良生活事件。我国学者高宏生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起到“扳机”作用。
  心理解剖(psyehological autopsy,简称PA)是指通过与知情信息人访谈的形式,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相关信息,重新构建死者自杀死亡状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在自杀研究中,心理解剖方法是研究自杀死亡者死因最科学的方法,是目前西方国家从社会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自杀问题的首选研究方法。我国有关研究也表明,心理解剖方法在我国对自杀进行研究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然而,在中国知网上,仅见一些学者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农村自杀死亡案例进行了研究,而采用心理解剖研究自杀大学生的文献还尚未发现。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采用心理解剖的方法对自杀死亡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进行探究,以期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预警与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笔者2006—2011年在江西省部分高校收集的大学生自杀个案。自2006年至2011年共收集39例自杀大学生个案,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研究按照心理解剖的要求,按照1:1比例选择39名对照组成员。对照组的选取原则是:与自杀死亡大学生同一班级、同性别、同来源地(城市/农村)、年龄相近(±0.5岁)。自杀组和对照组每例均选取两名了解目标人情况的信息人(第一信息人、第二信息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为考察信息人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笔者对对照组目标人本人也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共519人,其中自杀组78人(39×2),对照组117人(39×3)。研究中选取信息人的原则是:尽量在目标人的好友、室友(同寝室)或其他与目标人关系较密切的人(如老乡、同学等)中选取。经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杀死亡目标人第一信息人与第二信息人提供的生活事件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照组本人与两个信息人提供的生活事件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6,p值均小于0.05或0.01,表明信息人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较好。
  研究中采用的访谈工具是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被访人评价目标人最近一年内(自杀组是自杀前一年内的生活事件,对照组是访谈日前一年内的生活事件)以及更早出现但近一年内仍然对其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的次数、影响程度(没有发生过、已发生过但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及极重影响,分别记0、1、2、3、4、5分)及影响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3~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分别计1、2、3、4分)等项目组成。原量表由27项生活事件组成,可用6个因子概括: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该量表经有关测试表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鉴于时代要求,参考李锐、宗岚、马会梅等人的做法,加入了“就业压力”一项,作为生活事件量表的一个单独因子。对两个信息人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合并时按阳性原则进行:两个信息人的回答不一致时,只要其中一个信息人回答有某事件发生,则判定为有;生活事件发生的次数、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取高值。研究中对生活事件刺激强度(刺激量)的计算方法是: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其中,在计算刺激量时将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的生活事件记为2次。生活事件各因子刺激量=该因子全部生活事件刺激量/该因子项目数,生活事件总刺激量等于生活事件各因子刺激量之和。
  二、大学生自杀事件特点分析
  (一)自杀前经历了强烈的生活事件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生活与学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上由父母包办、代办的家庭生活,变为需要自主、自立的集体生活;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由交往对象较为单一、活动范围较为狭窄,变为交往对象较为复杂、活动范围较为广阔等。加上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迅速发展,节奏快、竞争强、效率高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来自社会的多种挑战。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都需要大学生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因此,大学生尽管还身处象牙塔之中,但有时候也不得不面临陡增的心理压力。
  Holmes和Rahe认为,生活事件是指“它们的出现或是预示、或是实际需要个体的生活方式作重大改变”。Brown和Birlcy认为生活事件是“在一般意义上容易引起许多人的情绪失调,并经常涉及危险、或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或涉及到重大的成功和失败的事件”。上述关于生活事件的表述中凸显的“改变”二字,说明了生活事件是个体生存环境的特别的改变。因此,在众多压力源中,对人影响更大的是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会破坏个体内在的平衡(内稳态),容易使个体倾向于破坏性的行为。本研究发现,自杀组近1年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次为61次,平均每人发生1.56次,而对照组近1年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次为24次,平均每人发生0.62次。自杀组近1年内至少发生一次生活事件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94.9%),而对照组近1年内至少发生一次生活事件的只有22人(占总人数的56.4%),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x2=15.65,p=0.000),表明自杀组比对照组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本研究还发现,自杀组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组大学生近1年内生活事件刺激量(包括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刺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这表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大学生而言,自杀大学生自杀前经历了较为强烈的生活事件刺激量。统而言之,自杀组比对照组经历了更多且更为强烈的生活事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