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爱丰碑阅读理解 [大爱铸丰碑,,团结奏凯歌]
 

大爱丰碑阅读理解 [大爱铸丰碑,,团结奏凯歌]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1:42 影响了: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明确由江苏省和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根据中央的安排,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江苏省级对口支援拉萨市区,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和泰州五市分别对口支援拉萨市的墨竹工卡、林周、达孜、曲水四个县。18年来,江苏省本着“科学援建,真情援建,持续援建”的方针,充分发挥经济、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为拉萨市的发展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带动了拉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江苏历届援藏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到拉萨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拉萨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拉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中国最幸福的城市之一,这其中融入了江苏省各部门和六批援藏干部的心血和奉献。
  
  筹措资金,为拉萨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要带动拉萨的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和项目的问题。从1994年对口支援以来,江苏省和5个承担援藏任务的市为援藏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截止2011年底,江苏省共实施50万元以上对口支援项目270个,累计投入西藏无偿援助资金17.38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共实施50万元以上对口支援项目93个,无偿援助5.38亿元。“十二五”期间对口支援拉萨市的资金总额为18.36亿元。其中2011年共安排对口援藏项目资金3.13亿元,援建项目14个;2012年计划安排对口援藏项目资金3.38亿元,援建项目26个,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规划编制,健康有序发展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拉萨城市总体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需要。同时拉萨的城市规划要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能简单照搬内地的技术路线,因此拉萨总体规划的修编对技术性有很高的要求。针对情况,江苏省把帮助编制拉萨城市规划作为“十一五”江苏援藏工作的重要事项,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组织近100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规划编制。经过近3年的努力,编修了拉萨城市总体规划、2个专项规划、4个控制性详规及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09年3月,《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在规划的指引下,特色拉萨、人文拉萨、生态拉萨、现代拉萨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着眼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拉萨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道路条件差,不仅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拉萨的城市形象。从1995年第一批干部进藏开始,基础设施就一直是江苏援建的重点。被称为拉萨“第一路”的江苏路,1998年由江苏省财政出资4000万元援建,曾经是拉萨市最宽、最好的道路。拉萨市的江苏路、江苏东路、江苏大道,对口援建县的苏州一路、苏州二路、泰州路、扬州路、太湖路、泰州广场、南京小区、苏州小区、镇江新村,江苏的印记在拉萨和对口受援县内处处可见。
  民生工程也是江苏援藏的重点。被藏族同胞称为“老百姓的医院”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就是江苏支援的重中之重。在援藏干部到来之前,拉萨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青黄不接,医院管理不到位。从1997年开始,江苏省先后安排5个援建项目,投入援建资金近1亿元,使该院医疗设备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江苏援藏干部担任医院的院长,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在不断安排当地医生到江苏进修、学习的同时,定期组织江苏省医疗专家到拉萨为藏族群众看病,帮助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如今,该院的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腹腔镜、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肝移植等高难度的手术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都能进行,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二级甲等医院。
  注重从“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拉萨进行“输血”式援助的同时,江苏援藏工作着眼于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拉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已有一批江苏知名企业落户拉萨,如江苏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拟投资100亿元,在拉萨兴建百兆瓦级太阳能发电项目,一期30兆瓦项目已启动;全国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江苏雨润集团已就牦牛加工及产业建设开发达成投资意向;扬州市农业科学院和拉萨市就改良青稞育种、提高青稞单产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藏药、藏毯产业的项目对接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江苏省援藏干部看准了甲玛乡发展特色旅游的潜力,协调筹措援藏资金2000万元,建成甲玛乡旅游景区,从2010年8月建成运营以来,景区正常经营每年门票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这种将当地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举措,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协调推动下,中国黄金集团投资近30亿元,整合了墨竹工卡县4个小矿产企业,建设日选1.2万吨的大型矿产企业,2010年已竣工投产,年上缴税收超过2亿元。
  达孜县原来以农牧业生产为主,2002年税收只有142万元,经过江苏省援藏干部5年的努力,建成了1600多亩的工业集中区,协议入驻项目32个,已有11家企业建成投产,税收超过1000万元。项目全部投产,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税收超3000万元。
  
  打造过硬的援藏干部队伍
  江苏省的援藏工作之所以能做得出色,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也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从1995年开始,江苏省先后选派了6批共309名援藏干部以及400余名教育人才。他们面对高寒缺氧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弘扬“老西藏精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江苏省委组织部和省援藏干部前方管理协调小组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人才和智力援助规划(2011-2015年)》,为江苏进行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智力援藏提供了依据。在援藏干部的选拔上,组织部门严格把好援藏干部的政治素质关、业务能力关、身体素质关,“围绕选得优、管得严、干得好”,选派出有基层工作经验、驾驭全局能力强、擅于带班子的干部到西藏去。可以说每批援藏干部都是优中选优的精锐部队。由于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时间有限,尽快适应西藏的环境和工作角色成为每位援藏干部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赴藏之前,江苏省委组织部邀请以前的援藏干部传授经验,介绍西藏的历史、宗教、生产和生活习俗,帮助新一批援藏干部尽快掌握在西藏的工作方法。在做好前后两批援藏干部的衔接方面,江苏省采取压茬轮换的方式。对每一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和副总领队,先于本批其他援藏干部一年进藏。这种方式极大地缩短两批援藏干部轮换带来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利于工作衔接。
  援藏干部一任三年,每个人都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后顾之忧和现实问题。江苏省在这方面也做了扎实的工作,在认真听取每位援藏干部的意见和要求的前提下,坚持精神鼓励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援藏干部的待遇,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援藏干部返回后的工作安置也充分做到人岗相适,既体现出对援藏干部三年艰苦奉献的肯定,又有利于形成引导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正确导向。
  可以说,江苏援藏干部人才队伍有着优良的传统,过硬的素质。正是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才涌现出了像周广智同志这样的新时期援藏干部先进典型。
  
  教育援藏—托起西藏明天的太阳
  教育援藏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江苏结合教育大省的优势,很早就承担了西藏班(校)的办学、办班任务。其中创办于1985年的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初中,2010年8月学校迁入占地50亩的新校区,办学条件全国屈指可数。创办于1997年7月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现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内地西藏完中。截至目前,两校已累计招收西藏初、高中学生4200多名,毕业学生3100多名。江苏省财政每年设立西藏班专用经费1000万元,生均经费1万元。省教育厅还从重点高中专项中抽出经费,分别对常州、南通两所西藏民族学校给予扶持。这两所学校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此外,“南京之旅—藏苏两地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让拉萨市中小学生有机会到江苏参观,与江苏中小学生交流和联欢,在活动中增进两地少年儿童的友谊和民族感情。
  江苏省还安排了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13所高校招收西藏学生,组织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招收内地西藏班毕业生。
  江苏省职业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办学模式比较成熟,招生西藏学生来内地进行职业培训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中央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内地有关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其实早在2007年8月28日,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就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职业教育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1+2”(在西藏读1年书,再去南京读2年书)的办学模式开办了“西藏班”,这是江苏省教育厅启动的第一个援藏职业教育合作项目。2008年、2009年分别有两批藏族学生到该校学习汽车维修、导游服务、影视制作。2010年开始,该校又光荣地接受任务,计划每年为西藏培养汽车维修和影视制作人员各50名。目前有近两百名毕业生回到拉萨工作,有些已成为基层受欢迎的骨干人才。益西曲珍是来自西藏墨竹工卡县的2008级影视班学生,她和其他十几名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墨竹工卡县,成为墨竹工卡县电视台的主力军,他们还采编、制作了墨竹工卡新闻这个全新的节目。
  对口支援的政策让江苏和拉萨走到了一起,18年携手同心,18年并肩前进,拉萨的发展中已经深深地铭刻下了江苏的印迹,江苏人民心中也融入了浓浓的西藏情。我们相信,随着江苏省援藏工作的扎实推进,拉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拉萨人民的幸福指数一定会更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