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论北宋前期对词的雅化以及雅化的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论北宋前期对词的雅化以及雅化的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1:09 影响了:

  摘 要:南唐以后,宋朝文人从前人手中接过词这一文体,并开始改造。  使得词在北宋真正繁盛起来的,是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代文人。直到柳永的出现,将词作为一个抒情达意的工具的情况才得到改善。苏轼是北宋文坛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也是集大成者,通过他“以诗为词”的美学理想的指导与实践,词的雅化最终趋于大成。
  关键词:北宋;词体;雅化;质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1、北宋前期对词的雅化
  南唐以后,宋朝文人从前人手中接过词这一文体,并开始改造。由于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治策略,使得文人地位空前提高,于是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学创作中来,这些为官的文人大多生活悠闲,而且新王朝的安定远不是南唐这样朝不保夕的小国可比,因此他们在歌舞纵酒的闲暇,对残红伤春惊逝时,不必考虑到国仇家恨,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自己内心,进行对自我的审视,并对现实生活进行哲学高度的思考,这种带有哲理色彩的自省其实源自南唐,但南唐人更多地关心了宋军什么时候打到城下,对于生活的思考终究浅了一些。哲学化自省的结果就是总结出人生悲剧性和不可重复性。这种对人生悲剧性的思考和理解,沉郁心中,久而久之,化作所谓的“闲愁”,而显然,将闲愁诉诸诗是不合传统诗教的,所以,用于言情抒意的词成为文人的爱宠,这样文人们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客观上词的繁荣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了词必将在两宋臻至极盛,并完成雅化。
  北宋立国后前五十年,与之前的南唐、西蜀相比,词的创作虽不是一片空白,但也是寥落非常,收入《全宋词》的很少。虽仍做柔媚之语,但感慨已经深沉厚重。这些作家并非专力创作词,而是偶一为之,靠他们,显然还不能将词向更高的层面发展,使得词在北宋真正繁盛起来的,还是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代文人。
  相比较之前的文人,北宋初的词人更加具有理性,他们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具体化为一系列意象,用这些意象将心中对人生的悲剧性思考娓娓道出。如晏殊的《蝶恋花·一曲新词》,在娴雅的同时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将人生轮回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蕴涵在燕子、夕阳这样常见的意象中,别有意味。而欧阳修晚年创作的组词《采桑子》,则将一个老人多年坎坷所获得的人生经验娓娓道来,并最终归于淡然,匠心独具,在南唐言外之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词之意韵足可与诗相衡。《蝶恋花·庭院深深》含蓄隽永,意味层层深入,浑若天成,毫无斧凿之痕。
  在这段以及之前的时期里,花间、南唐及晏殊、欧阳修诸人为代表的文人将词作为一个抒情达意的工具,然而所抒之情多为士大夫之通病,缺少了个性,直到柳永将他个人羁旅行役之情真实反映在词中,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善。柳永则不再拘泥于以前那些内容,走向个性化,可直接抒一己之意,这其实是一种诗化的倾向。如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借登高临远、感秋伤暮的开阔境象抒发心中的羁旅之情,音节铿锵顿挫,极富感发之力,苏轼称本词“不减唐人高处”,便是赞赏它的兴象有不输于唐诗感发力量。
  在文学史上,词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即由传统的诗文主导转向非传统的戏曲、小说主导,词便是这转型的枢纽所在。也就是说,词如果要扮演这个角色,需要具备俗、雅二者之长,柳永就是做这样的尝试。柳永革新了传统的文人词,使词的市民意识渐渐强化。他的词带有浓重的诗化倾向,虽然还不能向苏轼那样自觉以诗为词,走得也不如苏轼远,但他为宋词开拓了疆域,冲破了传统文人词的精深狭窄的旧篱,为即将到来的宋词极妍盛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词体雅化的后一步工作做好了准备。
  2、词体雅化的质变
  苏轼是北宋文坛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也是集大成者。他诗、词、书、画皆擅,是一位十分全面的大家,而词似乎是他诗文之余事。但他在词坛上地位并不在诗文之下,而且正式开创了豪放词风,并且自觉地将词向诗归化,后世称为“以诗为词”,影响极其深远。通过这个美学理想的指导与实践,词的雅化最终趋于大成。
  苏轼对词最大的贡献,前辈文人的“雅”,大多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构建审美体系,至苏轼,方从主体意识上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他真正将“庄”引入了词中,它不再是娱宾宴乐的点缀,也不是单纯的抒发男女相恋之情,而具有了前人未有的崭新气象,从苏轼起,词方真正能与诗分庭抗礼。
  苏轼诗词兼善,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苏轼曾说过:‘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跋君谟飞白》)一语道尽他处世准则与文学观的实质,用来为词,自是唯求模写物态,畅达心怀、而不接受固定范式的局囿。这种缘由高扬的主题意识生成的‘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的艺术精神,概括言之,即在尊重诗词音调格律等外在形式特征的同时,引进内在的诗化回归,借诗歌美学理想、价值取向改造词,突破二百余年来向为小道的旧传统,为其建构一个新传统,设立一种并行的参照,‘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1]“以诗为词”在主题意识上是借诗歌美学来套入词中,并且将词的价值取向向诗靠拢,即词之功用再也不是单单娱人耳目,而兼有了诗“言志”的成分。
  苏轼为人浩荡飘逸,潇洒不羁,这是他能够突破传统的内在原因,他以这种胸怀写词,脱离了原本拘囿于一己之私情的窠臼,往往从尘世的景物出发,抒写他对于人生的感悟,情感是尘世的,但他并不为之所羁绊,而是以超越的心态对待之,达到一种随缘自适,不以物喜的境界,极大地提高了词品。
  以上所说的是内在精神或是审美趋向的诗化,在外在形式上,传统的词体形式显然不能适应词进一步雅化的需要,为此,苏轼对词的外在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诗的题材入词;化用前人的诗意、意象入词;在词作中嵌入诗句或化用他人诗句;集诗句为词或改诗为词;用诗歌句式写词。这些外在形式上的改革,必然会破坏原本词的其音乐性,跳出了原本词的功能载体,从侧面促进词功能的转化。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对于他的评价,千古以下,自有定论。单就词来说,他从理论高度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方针,彻底屏弃了狭隘窄小的传统套路,将诗的美学规范和价值体系融入词中,促使词深化归雅,成为能与诗抗礼的文学样式,从以后,词再也不是艳科小道,这只昔日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站在枝头上高歌风流的神鸟凤凰。
  参考文献:
  [1]、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