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金矿成因_巴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金矿成因_巴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发布时间:2019-07-03 03:57:34 影响了:

  【摘要】巴岩金矿产出于复式背斜褶皱与有近EW、NNW、向断裂构造构造复合带部,本文从金的物质来源、富集方式、迁移途径和沉淀机理等方面对部金矿的成因作初步探讨,提出层位、岩性、构造三位一体的控矿因素,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巴岩金矿
  中图分类号:P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区域地质背景
   巴岩金矿位于河池市的天峨县、凤山县交界处,属天峨县管辖。区域地质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系的次级构造单元- 右江再生地槽之桂西坳陷区。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至三叠系、第三系, 并以泥盆系至三叠系为主, 岩浆岩不甚发育, 主要有海西至印支期基性岩及少量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
   海西期以来本区的构造发展主要经历了3 个演化阶段。( 1) 裂陷阶段( 早泥盆世—早二叠世) 受广西运动的影响, 由于地幔上隆, 地壳发生微型扩张, 本区发生北西- 南东向的裂陷, 形成一系列NW 及NE 向张性断裂带, 进而形成华南海西期所特有的深水凹槽与浅水台地相间排列的台盆分隔, 以台为主的构造格局。凹地内为深水相泥质岩、硅质岩、深色燧石岩及大量基性- 中性火山岩建造,含菊石、竹节石等浮游生物; 台地相为富含珊瑚等底栖生物的浅色碳酸盐岩建造。( 2) 坳陷区发展阶段( 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 先后受东吴运动、苏皖运动、桂西运动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吴运动使桂西坳陷区一度大面积抬升, 形成古风化壳和几~几十米厚铁铝岩和铝土矿层; 苏皖运动造成本区再度呈现为台盆分割, 但以盆为主的格局。裂陷凹地内为连续的火山碎屑质浊流沉积及深水硅质岩沉积, 台地区为浅水藻礁灰岩沉积;桂西运动( 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 后, 主要表现为一套巨厚的类复理石沉积, 造成区域上中三叠统广泛的浊流沉积分布, 在中三叠世初至晚三叠世早期由于SEE 向的侧向挤压、盆地挠曲, 沉积中心向NWW 迁移。( 3) 右江再生地槽形成( 晚三叠世晚期以来) 印支运动造成的本区褶皱回返, 使桂西坳陷区结束了沉积充填, 地层发生构造形变, 形成一系列NWW- SEE 向的构造带, 并有岩浆活动, 右江再生地槽形成; 白垩纪至第三纪, 沿右江断裂等形成一系列小的断陷盆地, 接受古生界和三叠系剥蚀产物的沉积。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中三叠统百逢组(T2bf)和兰木组(T2l)。
   百逢组 :百逢组分布较广,根据岩性组合及其旋回特征,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其中百逢组第二段分布于可抗-林六背斜核部,岩性以石英杂砂岩为主,为一套灰-灰黄色厚-中层状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夹薄层状凝灰质泥岩、粉砂岩,偶见夹有1m左右的沉凝灰岩。中下部岩石蚀变强烈,有硅化、黄铁矿化、高岭石化。是区内成矿最有利层位,岩石普遍金矿化。具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厚度大于57m。未见底。百逢组第二段第二亚段(T2bf 2-2)下部为中层状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夹少量凝灰质泥岩、粉砂岩,砂泥岩比约为4:1。中上部为中层状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与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厚度249m。本层岩石金元素含量背景值高,在本层底部岩石硅化带中还发现有锑矿,是成矿有利层位。
   兰木组:为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为一套钙质不等粒岩屑石英杂砂岩、粉砂岩及钙质泥岩三者互层,组成一套往上变薄变细的沉积旋回。下部中厚层钙质不等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夹薄层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百逢组 (T2bf )呈整合接触关系。
   2.2构造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可抗-林六复式背斜,由两个次级背斜夹一个次级向斜组成,延伸大于6km,宽度大约2.5km,核部地层为中三叠统百逢组,轴向北北西向,轴部发育F1、F2、F3等轴向断裂。F1为区内主干断裂长度大于5km,两端延伸出详查区外, 呈NW-SE走向,倾向北东,倾角70°~80°,断裂面常常波状起伏,在断层面和节理面上常见滑动擦痕。破碎带宽2~10m,带内岩石硅化强烈,并伴有褐铁矿化、毒砂矿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由硅化压碎角砾岩和断层泥组成。角砾为硅化凝灰质砂泥岩,常见角砾呈2~20cm不等的次棱角状或透镜状。岩石具挤压破碎现象,节理、裂隙、劈理、片理发育,常见石英、方解石、高岭石呈细脉状、网脉状穿插,明显有穿插切割关系,显示断裂先拉张后压扭的特征。该断层为本区的主要导矿和控矿构造,已发现锑矿和金矿体。
   2.3地球化学异常
   据1:20万乐业幅区域化探扫面成果,该区域Au元素异常面积约11.2Km2,异常呈北西走向,Au异常峰值16.3×10-9,平均16.3×10-9,As元素异常面积约17.8Km2,As异常峰值76.5×10-9,平均52.4×10-9,Au、As元素异常重合较好。1:5万水系沉积物分散流测量进一步圈定了Au异常浓集中心,按异常下限6×10-9圈定Au异常面积,3.32Km2,Au异常峰值59.6×10-9,平均21.2×10-9,异常形态呈椭圆状,长轴方向为北西向,与矿化破碎带方向一致。
   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更进一步圈定了5处Au子异常浓集区,其中Ⅰ号Au子异常为北西向,长0.65 Km, 宽0.12Km,面积约0.08Km2,Au异常峰值93.5×10-9,平均48.6×10-9;Ⅱ号Au子异常为北西向,长1.67 Km, 宽0.89Km,面积约1.49Km2,Au异常峰值335×10-9,平均142.5×10-9;Ⅲ号Au子异常为北西向,长2.00 Km, 宽0.86Km,面积约1.71Km2,Au异常峰值173.5×10-9,平均108.5×10-9;Ⅳ号Au子异常为北西向,长1.33 Km, 宽0.67Km,面积约0.89Km2,Au异常峰值91.7×10-9,平均50.8×10-9;Ⅴ号Au子异常为北西向,长1.28 Km, 宽0.18Km,面积约0.23Km2,Au异常峰值163.6×10-9,平均78.6×10-9。异常位于F1、F2、F3三条近于平行分布的断裂带上,岩石具硅化、黄铁矿化、高岭石化等矿化蚀变现象,经工程揭露发现Au-1、Au-2、Au-3金矿体。
   矿区微细粒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主要指示元素是Au、As、Sb,次为Hg,矿体上方各元素异常重合较好。Au与As呈明显正相关,As含量高时Au含量也高,表明As在巴岩矿区具有显著的找矿指示意义。Au与Sb宏观上呈正相关、微微上呈负相关关系,共生组合呈共消长趋势。而Au与Hg的相关性较低,Hg一般不存在对金矿的指示意义。总之,本矿区内的主要指示元素Au、As、Sb富集度高,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场强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多呈不规则长条状,空间上明显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客观上反映出构造破碎带有利于元素富集成矿的规律。
  3 . 矿床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体均分布在可抗—林六背斜核部的系列断层硅化蚀变岩带中,发现5个金矿体。矿体呈北北西走向,主要产于背斜边缘的中三叠百逢组第二段层间挤压破碎带或次级断裂、裂隙及劈理、片理化带中,矿体形态、产状受挤压破碎带和一定的层位岩性控制,产状与围岩一致,呈似层状、透镜体状、脉状,沿走向和倾向具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及尖灭再现特征,呈半隐伏或盲矿体产出,氧化矿总厚度50.35m,原生矿总厚度34.28m。矿石为压碎硅化凝灰质细砂-粉砂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裂隙发育,伴有黄铁矿化、辉毒砂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石化。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