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与方法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5:57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合作,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自我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它对阅读教学起着导引启示的作用。教师只有具有问题设计能力后,才能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系列思维能力的训练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在互动生成中进行,师生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好的问题设计自然更易调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问题设计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状况对课堂提问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适度导引,使阅读过程互动有效、层次明晰,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一.全局性原则
  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要做到胸有教材,心有学生;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性原则下设计课堂问题。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他们之间的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让较好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这样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多数情况下,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深浅与难易,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不仅指问题的深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且指问题的广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综合知识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
  特级教师曹樟玉对阅读教学作过界定,他认为现代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教师教授的对象,更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阅读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设问点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应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主动思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阅读文章时,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的去阅读。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可以先设计一些感知型问题,学生通过主体阅读和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就可以解决。如: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以学生主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为出发点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以良好的阅读为基础,捕捉提炼信息并查阅一定的资料,思考比较之后得到答案,教师只是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兴趣,才会积极地去阅读,只有兴趣阅读才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期待中阅读探究,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问题设计就要以学生的趣味为出发点。设计问题要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实际出发,多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有新鲜感,而不能生搬硬套教参或课后问题。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问“为什么”“怎么样”,时间长了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应避免这些肤浅性问题,问题设计应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浓厚的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遇到了难题,胸中有数而又难以表述时,教师此时不能直接告知答案,应点拨发问,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动其思维运转,触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关联思维,从而使其豁然开朗。教师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妙,讲求新意,激发情趣,这样就能使课堂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
  四.层次性原则
  一般的阅读教学大多都遵循如下的步骤:第一步,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第二步,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第三步,概括文章主题;第四步,评价作品意义或者总结写作特色。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四大目标是由浅入深的,其思维水平呈现出由低往高发展的层次性。朱绍禹教授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水平的层次即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次。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也应有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