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西游记里的流沙河在哪【关于西游记的误会:流沙河根本不是河】
 

西游记里的流沙河在哪【关于西游记的误会:流沙河根本不是河】

发布时间:2019-07-30 09:27:55 影响了:

2015年12月04日 23:12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作者:蔡铁鹰

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的源头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经历,玄奘在这条世界上最艰险的路上经历了除海洋波涛以外的几乎所有自然气候和地质类型,面对了无数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后来这些都幻化为神秘的传说,并最终百川归海地成就了《西游记》。

撰文/蔡铁鹰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

西游记

流沙不是“河”

摄影/孙志军

这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唐僧取经故事壁画之一,现存于甘肃安西榆林窟内。绘于西夏,早于明代小说《西游记》数百年。

玄奘在他27岁的那年,混在饥民中离开长安,匆促地开始了他的万里西行之旅,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到嘉峪关,再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瓜州后踏上了大戈壁,当时被称之为“八百里大流沙”。正是在这里,玄奘度过了西行历程中最艰难危险的一段,而这一段经历也就成了催生《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最早契机。

《西游记》有两处出现了八百里的大河,一处是沙僧皈依前做妖怪时呆的流沙河,“径过有八百里之遥”、“鹅毛也不能浮”;另一处是要吃童男童女的灵感大王所居的通天河,号称“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似乎有点怪异,有宽达八百里的河吗?其实所谓的“河”,就是玄奘穿越的八百里大流沙。

在甘肃的安西和新疆的哈密之间,有一片热风弥漫、寸草难生的大戈壁,号称东西横亘八百里。今天它被叫做莫贺延碛,历史上被称作“八百里大流沙”。对于从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或者从陇海线上经过的观光者,那种极度的荒凉已经是一种景致,但只要我们能记起这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就不难想象当年穿越这片大沙漠的人——无论是商人还是取经者,他们用自己脆弱的生命与强悍的大自然展开的搏斗是多么的艰难。

摄影/孙志军

当年在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堆堆白骨,而那些白骨也就成了从八百里大流沙通往西域的路标。

对于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大流沙本身无疑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也如玄奘后来证实的,脚下的路就是沿白骨延伸。玄奘在穿越流沙戈壁的第四座烽火台后,遇到过一次极度的危险:迷路、断水。四夜五天滴水未沾,筋疲力尽,终于连人带马一起栽倒在地上。意外的是,第五天半夜,昏迷中的玄奘梦到一位身高数丈的大神站在面前,对他大喝道:“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玄奘惊醒,坚持向前走去,忽然红鬃马狂奔起来,竟把玄奘带进一块有一坑清水的绿油油的小草地。休养一天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

玄奘解脱的科学解释是老马识途,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青草的芳香。但玄奘显然更愿意归功于大神的提示,这种宗教情愫可以理解,何况人在极度疲惫、极度寂寞时真的会有幻觉出现,即以《大唐西域记》对大流沙恐怖的记载,已经甚为详细,“时闻歌啸,或闻鬼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这里出现的身高数丈的大神,学者们认为即是西域一带普遍尊崇的沙漠大神深沙神,玄奘正是在绝境中想到了深沙神而出现了幻觉。

深沙神崇拜出现的确切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唐代已经不太陌生。在唐代,有日本僧人来华取经取回深沙大神像的记载,这位深沙神最初应当是印度婆罗门教——即“外道”(挂骷髅是一个标志)的恶鬼,后来成为印度密宗的护法神,又随密宗传入西域后本土化而成为专门的沙漠神。

摄影/孙志军

当年在八百里大流沙里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相距百余里,里面有唐朝军队把守,专门拦阻私自西行者。这是第五座烽火台遗迹。

由于大流沙给玄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当然对后来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所以第一批演绎出来的取经故事中就有了深沙大神——晚唐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中,出现了专吃取经人,还把骷髅串起来挂在脖子下的深沙神,但这位深沙神最后皈依了佛法,成为取经的护法神,用双手将唐僧托过大漠。而这个形象,最终演变为《西游记》里的沙僧。

吴承恩在内地土生土长,无论如何想不到会有沙流成“河”,大不了认为水流湍急卷起了浑浊的泥沙,因此想当然地把原来戈壁中狂风、干热、缺水、迷途的凶险都形容成“洋洋浩浩,漠漠茫茫”之类的漫天大水,这就有了宽达八百里的“河”。其实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深沙神出现的时候,是“深沙滚滚,雷声喊喊”,与水根本就没有关系,这就可以确信《西游记》中的流沙河、通天河其实就是八百里大流沙——今天的莫贺延碛。

上一页1234

下一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