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最后的姿势教案【我的教案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案【我的教案最后的姿势】

发布时间:2019-07-31 09:55:40 影响了:

《最后的姿势》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突破:

1、搜集地震中的图片,感受灾难带来的伤痛与震撼。

2、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3、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两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 ------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二、抓文章主线,梳理课文条理。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吗?(结尾)

三、自学交流 (个人自学——小组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感受。 (方法指导:读句子---圈词语---谈感受)

四、班内交流

(一)学习生前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1、学生交流读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学生谈感受:我从“拉”、“撑”、“护”这几个动词,体会到了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动作之快,感受到他对学生无私的爱。

2、引导: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细细地体会。(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板书】(情况十分危急)

学生读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读句子:(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当机立断)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怎样读?(很镇定的感觉)指导朗读

(3)情况越来越危急了!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学生读句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谈感受:我从“摇晃”、 “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

(4)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令人敬仰。(再读句子 ,读出镇定、勇敢。)

(5)这时候,深重的灾难发生了。

引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灾难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离,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教学楼外人们的惊慌与哭泣„„)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老师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想到的是他的学生,唯独忘记了自己。

(二)学习谭老师牺牲时最后的姿势

过渡:地震平息后,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1、学生读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板书】(震撼)

刚才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交流:“张开”、“趴”、“深凹”、“死死地”体会到谭老师誓死保护四个学生!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疼痛难忍,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舍生取义、宁死不屈)

指导朗读: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交流。

(1)学生读句子:(“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学生谈感受:我从 “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我读出了一个奋不顾身的谭老师。 老师指导朗读: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感情朗读句子。)

(2)学生读句子: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

“生死攸关”什么意思?(意思是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就能生存下来);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就会面临死亡),这就叫“生死攸关”。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断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老师引导:谭老师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他在课堂上讲到:

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让它助你飞翔”, 是爱,让他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责任,让他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

4、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的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

(三)、学习作者评论的最后的姿势

1、激情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被誉为是“最爱孩子的老师”,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但现在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因此作者评论说:(引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最想对谭老师说的话。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了这四个学生第二次生命,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你说说作者评论的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老师模拟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样子)

这是一个永恒的姿势!【板书】(永恒)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引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永远镌刻在四个学生的心中;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拓展延伸

1、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两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而今天我们又共同重温了那个惊天动地的故事,走进谭千秋的心灵深处时,我们发现当时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命。大家交流一下你搜集的其他老师的英雄壮举。

是啊,很多很多老师,他们都用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人,用生命铸就了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2、我想到了当年我带领第一批学生进行地震演练的情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中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进行地震演练,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就在当年第一批学生进行演练前,我当然先进行疏散安排,告诉他们往外出的顺序,并多次提醒:“一定不要慌张!老师最后一个出去,不要慌!”尽管我做了心里疏导,但仍然有一个叫宁宁的女孩趴在桌上轻轻地抽泣,我知道她极其内向胆小。我赶紧走过去,微笑着问:“宁宁,你怎么了?”一个脆弱的声音:“老师,我是最后一个出去,我怕……”当我听到“老师,我怕”的时候,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千斤重!假如地震来临了,我怎能让孩子们害怕?更不能自己先走掉!于是我坚定地走到讲台前,郑重地告诉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请相信我!今天是地震演练,咱们必须训练在灾难来临时镇定有秩序地逃脱。有老师在,老师最后一个!你们不要慌!不用怕!必须按顺序!”

那个女孩不再哭泣,而其他孩子却泪眼朦胧,天真地祈祷:“老师,我们这儿不会发生地震!”我无奈:“谁会知道大地怎样呢?”有的孩子干脆说:“如果地震来临,我们一块儿都出去!”我只好安慰他们: “咱们说定了,一起逃出去!一个也不能少!”演练顺利进行……

故事讲完了,我平静而坚定地说:“实际那时我已暗下决心:假如地震来临,我一定会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我:我一定会陪伴你们平安快乐地度过学习生涯!”

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做吗?是母爱的力量和责任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是无数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的精神感动着我!因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也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五、作业:

你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传播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有为了学生的安危舍生忘死,用身体牢守学生的生命之门。今天的作业,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篇小短文《我心中的老师》,谈谈你对老师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万分危急 震撼 永恒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地动山摇。在灾难降临的时刻,在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为抢救学生生命,为保护学生逃生,毅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以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诠释了崇高与责任!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为突破重点,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个环节,我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以几组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灾难给人们除了带来伤痛以外,还带来了震撼。这样激发起学生重温那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的崇敬之情。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梳理课文的条理。紧扣课文的题目,我以“这是个怎样的姿势?”抓住文章中心——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并找出文章的中心段落结尾一段,

理解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篇课文中心便一目了然,理清了本文条理。

第三个环节,为了突破理解“最后的姿势”,我按照叙事的经过,先让学生通过谭老师生前的抉择,做出的最后的姿势。重点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读句子---圈词语---谈感受。通过重点语句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刻画了一个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课文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地震后牺牲的谭老师的追忆。课文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采用让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人物的品质,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悟后读。

第四个环节,课外延伸、升华情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交流了他们搜集到的其他老师的英雄壮举,再次走近了那些令人敬仰的老师们!课结束前,我想到了当年我带领第一批学生进行地震演练的情景,跟孩子们讲述了我的真实故事——《假如地震来临》(我的教育随笔)

我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对天下所有的老师更有了深刻的认识,那就是——爱与责任!

纵观全课,感动之余,还存在不足之处,如:

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非常适合朗读。我如果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的文章思想。

2、对谭老师本人的正面描写,尤其是他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所做出的动作描写,应该加入表演,会更好的体现人物品质。

总之,本课教学,谭千秋老师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我也感动极了,为很多很多英雄老师而感动,为自己的英雄志向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