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模板《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6篇
 

模板《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6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5:02:20 影响了:

把读书作为一种态度,善于发现,阅读一本书,细细品味才会深入肺腑。那么关于相关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模板《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6篇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

  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文章并不多。

  仔细想想,萧红写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实,美好。“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和余秋雨的散文一样美,简单却又不失味道,虽通俗却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与真实。

  那种意境,远比夸张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个是外表华丽,却找不到内在,另一个则是表面简简单单,普普通通,而只有细读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文章,因为它们不仅表达字面意思,更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还可以学学名家文笔,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读上去一定与众不同。

  本书值得收藏。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2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了。《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了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钱毅伟苦地单相思久久不愿上钩的大鱼之余,却没有实际地分析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倘若他向大海深处更进十米、二十米,或许就有机会拥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硕大无比”的钓钩上挂着他梦寐以求的大鱼儿。只是,他自视清高,鄙视胖老人的满载而归,却不曾想付出哪怕一点点智慧和艰辛!他的盲目执着在浅浅的沙滩边显得格外苍白,让观者体味到他的孤独和单保。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满的六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3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 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

  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总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但余秋雨老师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名初中生,对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停止于浅薄的理解,还不能真正渗透作品的文人忧患意识和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些品质不仅对我们学生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也必将成为自己写作风格最有价值的参考。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4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先哲们用各种文字和言论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书”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装订成一个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称之为书。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很浅。小时候只看故事书,尤其是童话书,唯一一本《唐诗三百首》算得上有涵养,但那是我两三岁的时候老妈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来不知原因地特别喜欢作文书。按理说,初中写作文,比小学困难,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卖了两本作文书,小学六年买的一定远超过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两遍。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除了作文书,还特别喜欢看校园小说,最崇拜的人是杨红樱,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最为出名,书一本一本出,我们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图书馆借书,这样的书快则一星期,慢则两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我眼中的书也就是这样了。当然也会接触重量级的“四大名著”和各国著名小说,但那些都是做奥语的时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题做多了就记住几个主人公,仅此而已。当然我也尝试去看,然而结果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书签永远夹在第一回的后面;《爱的教育》和《童年》接触了一点,但在第二次(因为初中有要求,后面会提到)接触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们讲了些什么。不再举例,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那也没什么好讲了。但那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能人,对“四大名著”极其精通,外国的小说也颇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书,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暂不提半本半本地看过一些,也就只有看看杂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写作要求与小学相比完全提高了一个档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那两本作文书。相关地,会读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时间又紧,没什么空,这样一来,初中三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收获了。

  我说我书读得浅,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二终于有那么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去年暑假,随着新版《三国》和《红楼梦》的热播,我居然破天荒地开始接触它们,喜欢它们,最终爱上它们。白天看电视,晚上再对着书看,一个个人物形象见见丰满起来。我怎么都想不到,千方百计想认识他们,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这件事视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毕竟,我补上了这节落了好久的课。更让我兴奋的是,我终于喜欢上大气的书了,名著离我不再遥远了!我忽然觉得,也许朋友们说的没错,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虽然我每次都不承认)。初中三年学到的知识,足以让我对春秋战国和封建社会的情况大致了解,这样才能高兴地接受我的两位新朋友啊!

  也许是从那个时候起,对历史更感兴趣。谁说女生不喜欢看打仗?我就特别喜欢《三国》里人们的斗智斗勇,特别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精彩极了。我越来越喜欢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像《美人心计》、《明宫谜案》等,都可以从中找到那个朝代的影子。

  只不过,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不够多,也不够大。

  高一第一学期,我“继承”初中的喜好,依旧看一些辞藻华美,抒情性强或是形式新颖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张爱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5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作家余秋雨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作家余秋雨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作家余秋雨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

  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总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但余秋雨老师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名初中生,对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停止于浅薄的理解,还不能真正渗透作品的文人忧患意识和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些品质不仅对我们学生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也必将成为自己写作风格最有价值的参考。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6

  寂静的夜里,万物都睡去了,告别了白日的喧闹与繁华,心归于平静,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