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庸子思读后感6篇
 

中庸子思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3-02-17 09:03:40 影响了: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会吸引很多人去看原著的,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书上故事的体会,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庸子思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庸子思读后感6篇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的主席“习近平”,他不仅有知识,

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

因为有了这些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

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2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贵族拥有一张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他非常珍惜这张弓。

有一次,这个人仔细观察他的弓,他想:这弓虽然好,但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要是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就好了。于是,他请了一位手艺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当他欣喜地拉紧这张自认为完美无比的弓时,弓“咔”地一声断了……

我们总在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发展,什么都好才叫好;一个人说好不叫好,非得博得众人的交口称赞,没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才是心中完美的境界,只有这样心里才舒服,人生才辉煌。否则,必将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完美?于是造就了众多痴男怨女,对着镜中花水中月,终日愁眉紧锁,抱怨命运不公。达到的又怎样呢?终不过是“咔”的一声,一切归于虚空。追求精美没有错,错得是没有把握好度,过分追求外观,反而忽略了功用。殊不知,弓是用来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准就好了,要那么花哨有什么用呢?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追求完美的。总想保持最好的状态,各方面都出色,让所有人都说好。于是累人累心,终日提心吊胆,却难免顾此失彼。无论做到怎样,总有人说不好,为了别人的眼光奔波劳碌,却失掉了本心。蓦然回首,才知原来是掉进了完美的华丽陷阱。

花美半开,酒好微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谓千古良训,但有几人参透其中深意?我们从懂事开始,就被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偶遇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点评,顿觉醍醐灌顶。

关於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

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後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明,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和而不同

什么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於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於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情况变化而随时变化。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完美不是陷阱,人们误入歧途只因会错了意。“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过满则溢,水至清则无鱼。允执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间万物自有其纹理,顺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自得其乐。一味求好求满,必将过犹不及。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能替自己做决定,做判断。自己的观点再卑微,总有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东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看问题总有不同的视角,不同才是创新的源泉。即使错了,又能怎样?改过就是了,只要态度虔诚,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审时度势,相机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罗马也不错,不一样的路上有不一样的动人风景;摘不到太阳,摘颗月亮也不错,月华如水亦有迷人之处。心境不好,有时只差转念一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然后就接受生活赐予的每一样东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快乐的眼睛。

我们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却是如此扑朔迷离,象震荡的波纹,只有少数的时间待在它的中轴线上,因时因地因势不同。也许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对待那顽皮的真理,才既不会灰心丧气,又不会骄傲自满。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态,安宁和快乐是轴心。

最后以《评中庸之道》的一段话结尾: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於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3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4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5

述不尽的千姿百态,满目琳琅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 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6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重物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领导往往欣赏的是有个性、有主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你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好,只待时机一到,马上就能担当重任,而且还要做得很出色.“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节奏很快.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按时“充电”.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以后形势的变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