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

发布时间:2018-07-09 05:09:01 影响了:

  古典经济学家对城市形成原因的研究经济学普遍认为,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产生原因,但其中的经济原因无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小编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介绍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综合型,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规定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设市;1951年底政务院在《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中,规定人口在9万以上可以设市;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需时,可以设市。

  目前经济地理研究中,对于解释经济活动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主流理论主要由三个——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随机增长(random growth)和地点基础(locational fundamentals)。

  其中收益递增理论假设,城市的规模来自知识溢出效应、人力市场的储备以及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较低的交易成本。因此城市的发展是高度路径依赖的,一次小的外生冲击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并且在长期上影响城市的发展。

  而随机增长理论则认为,不同规模的城市分布来自于非常简单的随机过程。

  地点基础理论则认为,除了城市出现的地点是随机的以外,城市所具备的基础经济特征也是随机的。某个地点所具备的随机禀赋是由该地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由于这些禀赋在长期中变化很少,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布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某个城市的规模就由其所处的『特定地点』决定,并且在经历外生冲击之后应该保持稳健。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知识拓展:城市的发展

  1、两方面内容

  (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基本动力:经济增长

  3、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前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中。

  后期:城市社会经济则表现出显著的扩散趋势。

  (1)世界

  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四周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

  封建社会:城市中心被教堂占据,道路为放射状;多分布在关益、渡口、交通要道和教堂中心等地方;“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该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亚洲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城墙,城市和乡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只是消费中心,还是生产中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2)中国

  古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近代:畸形发展,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发展。

  4、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

  (1)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城市化水平低(2002年为39.1%),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2)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比中西部快。

  (3)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