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家庭DV漫谈|礼仪漫谈
 

家庭DV漫谈|礼仪漫谈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2:09 影响了:

  近年来笔者有幸在索尼公司(上海)兼DV课,学员是索尼消费级产品的用户,教学内容定位为“家庭题材”。因而有机会结识了不少索尼会员,其中除了少数年轻的爸爸妈妈,多半是中老年朋友,他们很希望家庭DV能借助普通软件在剪辑技巧上玩点小花样。于是我整理制作了一些短片(有的是20多年前拍的VHS录像“数字化”转换)剪辑中做了一点尝试,略有些体会心得。今借《数码影像时代》一角,与读者朋友们漫谈一番,假如能带给大家些许思考,乃至从中得到某些启发的话,那将是我最高兴不过的事了。
  家庭DV题材不外乎孩子成长、亲友聚会、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日常琐事。摄录方式基本上是“实况记录”(一般不可能预先写好稿本照着“演”)镜头先“拿下”再说。认真些的朋友也许心中有个粗线条的摄录框架,高明的朋友凭现场“灵感”即时发挥,总归难得十分周全,何况许多技巧非得靠电脑来完成。因此,家庭DV确有必要在后期剪辑环节动一番脑筋。笔者曾多次说过,DV剪辑实质上是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想法子“编故事”的过程(起码也得编出点“情节”来)并用技术手段“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以求“改头换面锦上添花”。家庭DV要求不高,图的是个“乐”,要是能在技巧上玩出点小花样,那自然更带劲啦!好比生了个“儿子”,一家子看着特别开心。假如刻张盘送亲友,这份礼档次也非同一般,就算玩的不过雕虫小技,毕竟是自己摄编导一手造就,“成就感”总是有的,这就叫“玩DV乐无穷”啊!
  
  家庭DV常玩的技巧主要有:视频做定格、快动慢动、倒放像、画面局部放大和打字幕、出照片、叠化黑场等;音频除了对现场声剪接和调整音量之外,还有配音解说、添加音乐、贴效果声以及采用反复手法等等。这些花样又不是各自孤立的,可以几种合起来一道玩,音频视频同时玩。
  以上这些小花样,一般剪辑软件都能办得到,DV爱好者朋友在自家普通电脑上(适当配置,无须过高)就可以操练起来。本文就结合编排故事(情节)对上述剪辑技巧,在“想法构思”和“合理运用”层面作一些分析:
  
  片头
  
  一条DV片应当有个片头,制作片头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图片做电子相册,单独生成一个文件。建议你在DV摄录的同时用数码相机拍些照片,如果没拍,那就在录像视频里截屏(也可以算作“照片”只不过像素稍低些,画质略差些)。挑选最有代表性最精彩的场景和细节输出十多幅单帧,然后在“会声会影X2”里套用现成的“模板”,做个30秒左右的电子相册,一点也不费事。
  适合于普通DV爱好者和中老年朋友的剪辑软件首推“会声会影X2”和“Adobe Premiere Pro 1.5”,它们的操作比较简单,必要的功能基本都有了,剪家庭DV绰绰有余。况且软件自带许许多多模版,花样繁多应有尽有任你选用,能叫你眼花缭乱不知爱谁好。尤其片头标题可以做成动态,飞、冲、翻、转有几十种方式可供选择,想必有你所喜欢的。
  如今,某些做视频剪辑的“专业人士”有点儿瞧不起别人玩业余级软件,由他去吧,咱玩咱的。业余朋友本来定位就是家庭DV,自己玩得开心就是了,还同你打擂台比“装备”不成?你专你的业,咱又不靠这个吃饭。何况,从根本上说剪辑玩的是“想法”,业余就没想法吗?能把想法玩进去,我看这就值!
  
  定格
  
  “定格”这个词来自电影,影像剪辑多称为“静帧”。定格虽说简单,它的效果倒也蛮好玩的,“咔”的一下人物静止,动作停顿,画面似乎动不动,就像拍了一张照片。剪家庭Dv片可以适时地做定格,同时再配上文字说明或者适当的音效,只要玩得“对景”就能出彩,从而增添DV的乐趣。
  笔者的朋友陆先生府上添丁,老夫妇俩为大胖孙子“兴”得个不亦乐乎,巴巴地赶早半个多月就来找我,约请办满月酒那天录像。
  陆宝宝果然“牛”得厉害,堪称“牛哥”。才个把月的人,也知道讲究舒坦,趴在床上睡觉偏爱两面轮换着睡,竟能憋足牛劲抬起小脑袋,然后慢慢地翻转脸去,过会儿再转回来,举动煞是“雷”人!这般的“神奇”,直叫人解不过来,此刻他爷爷脸上别提有多“拽”,要不是亲自拍到,还真的难以置信。
  我想后期剪辑何不乘势再“忽悠”一通?于是就选小“牛哥”正抬头转脸的那一帧,做了3秒钟定格并打上字板,闪动的红字:“气功绝技请勿模仿”。看得陆老弟笑痛肚皮,一家子前仰后合……过后非要加印20张光盘送人。
  
  快动慢动
  
  “快动慢动”在Dv剪辑里叫做“改变速率”,这种玩法时下十分流行,电视上经常能够看到。家庭DV片也可以搞点快动慢动,这小花样很能吸引眼球。
  “快动”能制造动感,画面连贯又节省时间,最近播出的新版《红楼梦》里就玩了许多快动;“慢动”多用于强调重点细节或抒发情感,你看世界杯足球比赛回放总是用慢镜头,让观众仔细欣赏。“高清”慢镜头画质细腻柔和,动作平滑流畅,视觉效果特别精彩,那天回放的一个头球,在脑袋瓜触到皮球的一刹那,汗珠子四处飞溅,慢镜头逆光看上去简直就像焰火绽放,美极了!
  有时候快动慢动连着做,先快动后慢动,只见人物先正面直“冲”过来,而后就在你眼前慢悠慢悠“比划”起来,姿态优雅飘逸,感觉很是动人。
  制作快动慢动的必要条件是要拍个“长镜头”,通常的做法是:前大半做快动,后小半做慢动,也可以时快时慢。
  我家有个宝宝,上幼儿园中班,去年底他们“开心果幼儿园”举行公开课,邀请家长参加,我有机会去录了像,回来剪出个片子《“开心果”的开心果》,其中有段就做了快动慢动。
  那天大约正巧轮到夏宝宝值日,午餐时老师叫她给每一桌小朋友分发碗筷,我就跟拍个长镜头。教室宽敞明亮,现场散射的自然光均匀柔和,可惜有桌被窗外的太阳直接照着,光特别硬。据此,我把宝宝正面侧面发碗的动作做成“慢动”,背过身去走向老师接碗就做“快动”,光线好的几桌做“慢动”,阳光直射的那桌就做“快动”。
  朋友们外出旅游拍的片子,有时也请我帮忙剪,可惜他们的镜头往往老爱动,左“摇”一圈右“摇”一圈……怎么办呢?对那些动得“狠”的,我多半采取做慢动的办法,尽量让它略微“缓”些,以求勉强能剪。
  做快动慢动要小心的是音频,假如不用现场声则罢,要用的话,在视频改变速率时必须先锁定音频轨。要不然声音跟着画面一起变速率,快动时“吱吱喳喳”成了“鸟叫”,慢动时则像松了发条的留声机,“嗡嗡”地快要“断气”。
  
  倒放像
  
  “倒放像”就是动作“倒”着走,电脑操作很简单,只要打个勾,然后“确定”就行。倒放像纯粹为了搞笑逗乐,镜头内动作本身要带有笑料。不是随便啥都可以倒着玩的,譬如他坐那儿看书没挪窝,你做倒放算啥意思呢?倒放像成功的关键在于:动作表现要明显属于“不能为而为之”!让人先“咦”地愣下,出乎意料有 点不可思议,随之又恍惚然大悟,“笑”就自然而然来了。
  上个月,找出20多年前的录像,有一段亲戚家小孩的内容,小孩叫丁丁,那天正巧是丁丁2周岁生日(如今大学都毕业了),一家子在公园里玩,画面上有丁丁在草坪上翻筋斗的镜头,对他来说这段素材资料可真算得稀罕。
  2岁的丁丁特别顽皮,那天心血来潮偏爱翻筋斗。起先倒还顺当一举成功,稍后却成少败多每每滚向一边,妈妈便帮忙扳他身子翻,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玩得兴致勃勃。我给它先后顺序大调整,剪出短片《丁丁学本领》,情节脉络是:翻不过去――妈妈帮忙――自己能翻――倒翻筋斗。
  翻筋斗动作做倒放像就合适,能出彩,筋斗翻过去居然能“倒着翻回来”,就像杂技演员身手不凡,2岁孩子有这等功夫,简直是“哪吒、金刚葫芦娃”!这是个笑料管保让人乐一把,其实明摆着,谁不知道这是DV玩的小花样?
  做“倒放像”应充分利用现场声,这里恰好有妈妈叫他“爬起来”、“再翻一个”这些话,挺合适的。请你留意,也要先锁定音频,否则声音倒放歪腔怪调“不是人话”。友情提示:倒放像不宜多玩,偶尔玩玩可以,多就无聊甚至讨厌啦。
  VHS旧带子“模转数”图像质量较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哪比得如今高清,全看在内容难得啊!麻烦的是那时候摄录常爱在画面上打印日期时间,这会子剪辑“编故事”需要“移花接木”,结构布局作前后调动,势必造成“穿帮”,白招出许多烦恼,为了故事情节,也顾不了这些低级错误啦。
  
  字幕
  
  “字幕”,有人称标题、标板或字板。一条片子除了片头必须做标题之外,在片子当中有时也需要添加说明文字,目的在于补充内容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条理化。比如朋友们外出旅游的片子,每到一处,不妨先打标板加以注明。
  字幕也可以用来“幽上一默”,还说刚才陆家“牛哥”,这小家伙够调皮!洗完澡妈妈给他按摩,奶奶赶忙在旁吹口哨,我正担心别把尿给“嘘”出来,只见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不会又眯起双眼“作享受状”,真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据说没口哨助兴他还不依,竟会哭闹不止,于是老人家越发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我两次打上字板“音乐伴奏”,你看这事也够“妖”的吧?细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却实在不可多得,令人耳目一新。
  字幕可直接打在画面上,也可加衬底以求醒目,黑底白字或白底红字最鲜明。字幕的设计,字体字号颜色,横排竖排律悉听尊便,但要注意同内容协调,若是老年朋友聚会,字体用娃娃、卡通、胖头鱼之类,返老还童成搞笑啦!
  字幕可做成固定、爬行或滚动,任凭定夺。假如是几位老同学老朋友一道外出的旅游片,片尾滚动字幕不妨给每人设计一个“职位”来调侃一番。比如:制片人谁谁谁、总策划谁谁谁、摄像、剪辑、撰稿、统筹、监制都有人安排上,大家看了又平添宗乐趣……
  末尾记得做一块字板注明摄制日期,这很有必要,要不然时间长了容易忘。不妨再加上“作品编号”,咱也玩一把“正规军”,岂不也是一乐?
  
  解说
  
  解说也称旁白、画外音,解说语言比标板文字传递信息更央捷更具感情色彩,对画面具有补充和延伸的作用。
  20多年前,笔者曾为某小孩拍录像,从产院医生给他在出生证上盖小脚印起,一直跟踪拍到他上小学,七年时间里拍了八本VHS录像带。1996年日本大阪国际录像大赛征稿,我用这些素材构思编辑成部四分钟的小专题片《脚的故事》凑热闹去,竟幸运地得了个“佳作奖”(上海赛区仅有的三个奖之一)。
  镜头从七岁的主人公脱了鞋亮出“大脚”,涂上颜色踩踏脚印开始,然后对照在出生证上盖脚印的小脚,由他本人配音懈说,讲述关于自己成长的“脚的故事”。
  解说配音现在毫不费事,早先“模拟时代”添加音频多繁难,那时候受设备技术条件限制,配音须费不小周折尚且难得十分称心,哪里像如今影像制作数字化,电脑上做起来又方便又精准!尤其在“会声会影X2”里配音,录完自动跳进音频轨,位置随你移动,音量任调高低,简直随心所欲,太可人啦!
  解说词主要用于画面难以表现之处(如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介绍背景信息以及点评、抒情或议论等。若是人家一看镜头就能明了的,何须你多费唇舌?
  写解说词又是另一门学司,解说词讲究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家庭DV还应考虑语体风格轻松活泼。解说词切忌从头至尾通篇塞满,喋喋不休很烦人;也忌讳图解式的废话连篇,解说稿在录制前应熟读,靠讲述,不是背诵。
  解说词多贴于“空镜头”画面,与人物语言错开,有时可同字幕一道使用。
  
  音乐
  
  音乐是影像片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添加音乐几乎是Dv剪辑必用的手段,它对于整个影片把握节奏烘托气氛抒发情感、乃至确立格调提升品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的片子用现场声加背景音乐;有的片子用解说词加背景音乐;有的片子三者都用,互动配合相得益彰:有的甚至别的全不要,只用音乐。
  选用音乐通常应当注重“贴切”,音乐的旋律情感要与画面内容协调一致。假如拍的是苏州园林,就合该用江南丝竹,要是来上一段“迪斯科”就显得不伦不类。如今时兴外国音乐,有的婚礼片也不问三七二十一,画面上夫妻对拜,背景是洋妞唱曲,莫非笔者迂腐“不谙时事”?总叫人感觉有点怪怪的。
  音乐与影片若有某种奇妙联系则更佳,需靠巧设“由头”,借题发挥让音乐为我所用!五年前我儿子剪了个片子叫《生如夏花》,内容是我家宝宝从出生当日到一百天这段时间的录像汇集(其中有护士从产房推出婴儿车,向家属报平安顺产,女孩,几点几分出生,体重多少多少克,以及宝宝放声啼哭等珍贵细节)“生如夏花”是现成的一首歌,用在夏宝宝这里倒像是量身订做,画面就“踏”着这首歌的节拍剪,现场声与音乐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撇开模拟片的图像质量不谈,就“剪”而言,应该说是成功的。
  也有“颠覆常规”的,音乐与画面无关或者明显错位,甚至让人感觉二者“浑身不搭调”!乍一看毫不相干,再细想必有“奥妙”,这种错位音乐有时能产生幽默诙谐的特殊效果。笔者曾见过某短片,画面里躺在婴儿床上的小宝宝,浑身使劲伸腿踢脚并抓摔玩具,配的音乐是《我们工人有力量》。另一条片子镜头内容是:闹钟响,某青年急匆匆起床,手忙脚乱穿衣洗漱……背景音乐是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由此受到启发,我在剪陆宝宝片子时作了尝试。小家伙出生第二天在产院里就开始“练游泳”,脖子上套个充气圈,大水桶里泡着,护士小姐不时地拨弄转动救生圈,宝宝便随波荡漾,小手像在划,腿脚也像在蹬,他爸爸特地带上DV去拍了素材,我给他又做快动慢动,又打字板说明,玩了不少小花样,剪出个短片,用的音乐是《运动员进行曲》,片名就叫“健将是怎样炼成的?”
     音效
  
  “音效”也叫效果声,在家庭DV片中恰到好处地添加巧妙、风趣的音效,是经常玩的花样。效果声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为影片增色不少。
  今年“六一”前,我们老两口带宝宝去附近公园玩,同去的还有邻居家小妹妹,我拍了录像,回来剪出片子取名《小花朵朵》。(朵朵是我家宝宝小名,在此可作多人解)其中有个镜头是朵朵玩得高兴,不由自主地蹦了起来,我在她跳到最高点做了两秒钟定格,并且贴上音效――照相机快门声,“咔嚓、咔嚓、咔嚓”三下子。没想到朵朵看了光盘跟我闹,硬要讨这照片……
  邻居小妹妹滑滑梯镜头,我做了两遍倒放像,也贴了效果声,是那种发噱的“潮”音和怪笑声,结果真能逗你乐:
  
  小妹妹滑下正常声
  倒滑上去 “咦”――的一声
  再滑下来 “咯咯”怪笑声
  又倒滑上去 “啸”――
  再滑下来 “嘿嘿”怪笑声
  音效有画龙点睛和夸张表现的神奇功效,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十分滑稽搞笑。建议DV朋友去买张音效盘,那里面各种各样声音都有,做片子用得着。
  
  黑场
  
  “黑场”就是DV视频的黑色底板,片头片尾或片子中间都时常用到黑场。这不是啥新花样,不过老办法要是能玩出“新”意思来,也有趣味。
  现在有的软件把影片中间叠化的黑场称为“黑闪”,这倒也无所谓,各有各的叫法,不必强求统一,也无须严格界定。黑闪的时间可短可长,2~3帧一闪而过的叫做黑为,2~3秒乃至更长的叫它黑为也无妨。
  黑场一般用于过渡转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及事件进展的段落。黑场也可以表示省略,活动继续时间节省,画面表现无须与生活真实1:1,相同动作何必照搬?如《小花朵朵》有一段宝宝荡秋千的镜头,奶奶在使劲推,荡几下就可以叠化黑场,转入后续活动内容。
  在黑场里经常结合其它技巧一道玩,要点在于出“新”。
  
  出字幕
  
  字幕在片头片尾黑场里最常见,如片头的标题,序或题记,用来说明活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由来等。笔者在《谷雨赏牡丹》片头就先出滚动字幕,把组织和参与的朋友姓名一一列出,结果皆大欢喜。
  片尾出字板的就更多了,或者写祝贺语,或者写几句话对某情况作些说明,或者虚拟一个影像制作公司(无非逗你玩)当然实名写某人某年某月摄制也好。
  
  出照片
  
  在片尾黑场里显现作者的工作照,本人曾在《花之君子》和《崇明纪行》两片中做过尝试。
  
  出声音
  
  《生如夏花》片尾黑场的处理颇有心机,歌曲唱完叠化黑场,照例全片就此结束,忽然再次听到宝宝啼哭声――一个新生命来到这陌生世界的豪迈宣言――这是何等美妙而庄严啊!用啼哭声为影片作结,看似不经意笔,却蕴涵着对“生命诞生之神圣”的崇敬,剪辑构思必经深思熟虑。一声啼哭人生伊始,余音袅袅意味深长,不仅有赞美、祝福和深深的爱,我还仿佛读出了“感恩”!
  
  出音效
  在黑场里出效果声。(详见下例)
  
  及复
  
  “反复”本是文学的一种修辞方法,影像剪辑借用这种方法,对某些场景或细节为了突出强调而刻意让它多次重复出现。(本文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种方法)制作反复,在电脑上操作极其方便,就是复制、粘贴。
  剪辑的手段并非只能做“减法”,也可以做“加法”;不是仅有删减一条路可走,有时也能添加,就比如采用反复法。音频可以重复,视频也能这么玩,《小花朵朵》里有两处做了反复,一处单做音频,一处音视频都反复:
  公园里有一道小水沟横在路中间,连通旁边的大水塘,水沟约莫两米来宽,上面坐着几块石头墩子算桥,让人跨过沟。(这是一种景观设计,许多公园都有)朵朵胆小非要奶奶搀着过,跨过来之后我们叫她试着独自跨回去,一边鼓励她不怕、勇敢、好样的……只见她两腿发软,在加油声中硬着头皮总算勉勉强强过去,奶奶赶紧给她使劲拍巴掌并连声叫好夸奖不迭,“高帽子”一顶接一顶,然后让她再跨回来,这顶趟她在跨临了一步时边跨边说:“不要再夸我了”。
  我就纳了闷了,丁点大个人,“鬼”倒不小!怎的竟想出这些个字眼来?不免又惊又喜,决意“炒作”一番!于是复制这句话,出三遍(视频做慢动,“时间线”与加出来的音频一样长)同时旁边打字板,后两遍还着重加了标点符号:
  接着做黑闪,贴音效,是那种打趣的口哨声:“瞿――悠――”
  可见得在黑场里贴效果声也未尝不可,看你怎样玩,玩得怎么样?这一声俏皮的口哨,把爷爷奶奶的一番“良苦用心”吹得烟消云散,人家不吃这一套!
  另处做反复的是:她同奶奶手牵手边走边谈,不知怎的说着说着突然不乐意了,扬起小手打奶奶一下。这还了得,岂不成了个小“野人”!我把她打奶奶的动作复制两遍并局部放大,一遍比一遍更突出,又贴上三条效果声:
  打第一下“咚――”
  打第二下“咣――”
  打第三下一贴的是警车鸣笛声,“呜哇呜哇”地叫。
  奶奶如何打得!小家伙自己看了也禁不住大笑起来,片子一遍一遍看不厌,遇到家里有客人来就赶紧拿出来放,还特地叫人留神看这段“警察来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