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去伪存真【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
 

去伪存真【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

发布时间:2019-04-04 04:57:33 影响了:

  信息技术课自开课以来,较之其他学科一直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作为教师,自然非常高兴,但几堂课下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那些所谓的“兴趣”,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特别期待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可以聊QQ或玩游戏。在课堂上,他们习惯于匆忙地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开始上网冲浪;或者,当教师在讲台上很投入地讲课时,他们私底下偷偷地玩“金山打字”、“画画”等。
  这些现象让我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对课程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娱乐,学生的兴趣是“伪兴趣”。那么,如何将“伪兴趣”变成“真兴趣”呢?
  关注能力与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参与者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态度:一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二是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中来,才会关心课堂的内容,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杜威进一步强调:“如果要使我们的教材令人感到有趣,这就意味着教材必须有目的地和儿童的能力联系起来。”显然,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他们才会真正感兴趣。例如,我在讲《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时,计划是利用Photoshop处理几张照片,最后合成一张“写意生活”的照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就在消减,到最后就纯粹只为完成任务了。课后我问学生原因,学生说:“课本上的照片虽然很美,但如果是我们的校园照片才好玩呢!”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该课,主题变为“我的二中写意生活”,素材是学校各处的风景图和学生的生活照,任务是合成这两张照片并添加文字说明。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主动提问,而且上网查找关于Photoshop的一些使用方法,直到下课铃声响时,还有很多人乐在其中。
  挖掘教材兴趣点,让枯燥的内容变精彩
  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的确很枯燥,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有些教师利用动画、音乐设计了精彩的导入,但这种外部的、人为的诱因又与课堂的目标没有任何关系,单纯是为兴趣而兴趣,反而可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真正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的,应该是教材内容本身的兴趣点。
  如在讲“文件的扩展名”这一内容时,我告诉学生:“文件名由两部分组成——主名和扩展名。主名相当于我们姓名中的名,扩展名相当于姓,它代表了文件的一种类型。根据外国人名在前、姓在后的命名习惯,就变成:主名 · 扩展名。”起初,我以为学生会很容易接受,但结果令我大失所望。经过反思才发现,是我没有找到内容的兴趣点。
  于是,我放弃了“直奔主题”,而选择“迂回包抄”。我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MP3是什么吗?”很多学生说这是一种歌曲。我再问:“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大家上网查找。”很快,学生就告诉我,这是音乐的一种格式。这时,学生似乎有点儿兴趣了。接下来我再问:“请再查找一下音乐还有哪些格式。有一种被称为‘天籁之音’的音乐又是什么格式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讨论之后说是CDA,也就是CD格式。
  这时,有学生主动提问:“老师,为什么有的音乐我的MP3播放不了呢?我又怎么知道自己音乐的格式呢?”我趁机讲解了文件的扩展名,学生们对“扩展名”的含义也就明晰了。我趁热打铁,接着告诉学生:“老师在你们的电脑里存放了一些好听的MP3音乐,请快点儿把它们找出来吧。”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知道应用文件的扩展名去查找,并很快就查到了。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点感兴趣,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用心去挖掘教材内容的兴趣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课堂过程一波三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但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甚至不理解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讲到:“兴趣从英语词源上来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只有通过这种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他的观点,我想就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最好说明。简单地讲,就是一节课中通过哪些方法和过程来使学生达成课堂目标。这些方法、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并且要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考虑,也要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比如《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课,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安排:引入环节展示几个函数,提问学生这些函数的图形。对于最后一个函数图像y2+x2=1,他们明显产生了困难。这时,我运行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画出这个图形。再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把这个图画出来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
  接下来,我让学生回忆数学中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引出算法的概念,再让学生根据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分析程序代码。这个过程学生是比较容易分心的,所以我用问题引导着学生的思维。
  问题1:程序画图的步骤与我们平时画图的步骤相比,少了哪个步骤?学生回答:连线。
  问题2:为什么计算机程序画图没有这个过程?学生说:点多成线。
  问题3:这个程序一共画了多少点呢?学生经过计算和讨论告诉我:10万个。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逐渐认识到了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将现有程序修改成y=2x+1的函数图。这是我设计的一个“坎”。果然,那些刚才还满怀信心的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因为程序无法正常运行。我提示:请大家回忆这个数学式的完整写法是什么。学生自发讨论,最终有人回答是y=2×x+1。于是,问题迎刃而解。最后,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提出任务:请利用该程序求一个方程组的解。令我意外的是,居然90%以上的学生都做了出来。
  总之,要唤起学生的“真兴趣”,避免“伪兴趣”,除了精心设计教学以外,教师还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教材的内容。
  参考文献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王灿明,张志泉.课堂的突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