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关于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关于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5:02:29 影响了:

第一篇: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近几年来,**林场等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访,强烈要求认定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我作为主管全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体会到市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一、情况复杂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主要分布在**林场、**林场(即市林科所)、市农科所和市水产良种场四家单位,共445人,其中在职农林渔工256人,已退休农林渔工189人;市农科所还有移民农工144人,其中在职115人,已达退休年龄、人事未办理退休手续29人;其中市水产良种场20名渔场工人已于2014年12月按工龄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万元养老保险费实行了“买断”。未参保的农林工人数较多,情况复杂。1、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1996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来自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是湘政发3号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2、改革方向不明。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性、社会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性三大类的改革方向尚未确定。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正处级差额拨款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走势不甚明确。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级差额拨款林业科研机构,市政府已于2014年将**林场、**林场确定为公益性林场,拟由市林业局主管转交市建设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设局拟定接收方案。3、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调查报告《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4、收入来源不一。**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无自营收入,人平每月338元。**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4万元,自营收入15万元,人平每月661元。市农科所每年财政拨款120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人平每月374元。水产良种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自营收入5万元,人平每月431元。5、参保成本不低。如果比照同单位固定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按在职人员月平918元作为缴费基数,现行缴费比例27%,离退休人员月平1012元养老金标准,仅对**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这三家单位246名在职农林工月缴养老保险费60973元,179名退休农林工月支养老金181148元,每月收支两抵缺口120145元,全年收支缺口1442100元。现有在职农林渔工年龄普遍偏大,收支缺口会呈直线上升趋势,给同级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类似这部分农林渔工,部分区、县(市)还有近2014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二、问题突出1、参保无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初,农林渔工的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国家、省均无明确政策,一直被耽搁下来。近几年,这部分农林渔工一直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反映,希望能按湘政发3号文件精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也积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汇报,至今未能很好解决。2、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57%左右,**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450元、600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200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300元;**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50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3、心理失衡。这四家单位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其中**林场已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人平领取基本养老金分别为975元、1243元、1077元和845元,而退休农林渔工(除水产良种场退休渔工外)仅为450元、600元、200元,对比同一单位农林渔工退休费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5倍以上。收入差距过大,心理严重失衡。4、缴费无力。**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的246名农林工,全年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31676元,而已参保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费33476元,全年需缴401712元,两者合计共缴纳养老保险费1133388元。若将移民农工计算在内,全年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150万元以上,仅凭这几家单位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三、积极应对1、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7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2、分类管理。改制转企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过渡”原则,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参保的离退休人员,转移到劳动社保后,保持待遇不变,今后待遇的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进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调整后的待遇之差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补足;二是已退休的农林渔工退休待遇,按企业现行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与原退休待遇持平,差额部分采取“补差”方式,用林业基金或其他方式予以补足,实行社会化发放;三是对于以后退休的人员,则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将其养老金领取与其个人帐户缴费情况挂钩,核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第二篇: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近几年来,**林场等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访,强烈要求认定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我作为主管全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体会到市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一、情况复杂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主要分布在**林场、**林场(即市林科所)、市农科所和市水产良种场四家单位,共445人,其中在职农林渔工256人,已退休农林渔工189人;市农科所还有移民农工144人,其中在职115人,已达退休年龄、人事未办理退休手续29人;其中市水产良种场20名渔场工人已于xx年12月按工龄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万元养老保险费实行了“买断”。未参保的农林工人数较多,情况复杂。1、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1996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是湘政发[1996]3号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2、改革方向不明。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性、社会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性三大类的改革方向尚未确定。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正处级差额拨款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走势不甚明确。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级差额拨款林业科研机构,市政府已于xx年将**林场、**林场确定为公益性林场,拟由市林业局主管转交市建设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设局拟定接收方案。3、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4、收入来源不一。**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无自营收入,人平每月338元。**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4万元,自营收入15万元,人平每月661元。市农科所每年财政拨款120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人平每月374元。水产良种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自营收入5万元,人平每月431元。5、参保成本不低。如果比照同单位固定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按在职人员月平918元作为缴费基数,现行缴费比例27%,离退休人员月平1012元养老金标准,仅对**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这三家单位246名在职农林工月缴养老保险费60973元,179名退休农林工月支养老金181148元,每月收支两抵缺口120145元,全年收支缺口1442100元。现有在职农林渔工年龄普遍偏大,收支缺口会呈直线上升趋势,给同级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类似这部分农林渔工,部分区、县(市)还有近xx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二、问题突出1、参保无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初,农林渔工的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国家、省均无明确政策,一直被耽搁下来。近几年,这部分农林渔工一直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反映,希望能按湘政发[1996]3号文件精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也积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汇报,至今未能很好解决。2、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57%左右,**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450元、600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200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300元;**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50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3、心理失衡。这四家单位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其中**林场已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人平领取基本养老金分别为975元、1243元、1077元和845元,而退休农林渔工(除水产良种场退休渔工外)仅为450元、600元、200元,对比同一单位农林渔工退休费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5倍以上。收入差距过大,心理严重失衡。4、缴费无力。**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的246名农林工,全年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31676元,而已参保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费33476元,全年需缴401712元,两者合计共缴纳养老保险费1133388元。若将移民农工计算在内,全年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150万元以上,仅凭这几家单位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三、积极应对1、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xx]7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2、分类管理。改制转企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过渡”原则,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参保的离退休人员,转移到劳动社保后,保持待遇不变,今后待遇的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进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调整后的待遇之差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补足;二是已退休的农林渔工退休待遇,按企业现行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与原退休待遇持平,差额部分采取“补差”方式,用林业基金或其他方式予以补足,实行社会化发

放;三是对于以后退休的人员,则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将其养老金领取与其个人帐户缴费情况挂钩,核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1]

第三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林场等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访,强烈要求认定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我作为主管全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体会到市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

一、情况复杂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主要分布在**林场、**林场(即市林科所)、市农科所和市水产良种场四家单位,共445人,其中在职农林渔工256人,已退休农林渔工189人;市农科所还有移民农工144人,其中在职115人,已达退休年龄、人事未办理退休手续29人;其中市水产良种场20名渔场工人已于2014年12月按工龄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万元养老保险费实行了“买断”。未参保的农林工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1、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1996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是湘政发[1996]3号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

2、改革方向不明。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性、社会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性三大类的改革方向尚未确定。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正处级差额拨款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走势不甚明确。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级差额拨款林业科研机构,市政府已于2014年将**林场、**林场确定为公益性林场,拟由市林业局主管转交市建设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设局拟定接收方案。

3、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

4、收入来源不一。**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无自营收入,人平每月338元。**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4万元,自营收入15万元,人平每月661元。市农科所每年财政拨款120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人平每月374元。水产良种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自营收入5万元,人平每月431元。

5、参保成本不低。如果比照同单位固定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按在职人员月平918元作为缴费基数,现行缴费比例27%,离退休人员月平1012元养老金标准,仅对**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这三家单位246名在职农林工月缴养老保险费60973元,179名退休农林工月支养老金181148元,每月收支两抵缺口120145元,全年收支缺口1442100元。现有在职农林渔工年龄普遍偏大,收支缺口会呈直线上升趋势,给同级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类似这部分农林渔工,部分区、县(市)还有近2014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引起连锁反应。

二、问题突出

1、参保无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初,农林渔工的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国家、省均无明确政策,一直被耽搁下来。近几年,这部分农林渔工一直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反映,希望能按湘政发[1996]3号文件精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也积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汇报,至今未能很好解决。

2、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57%左右,**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450元、600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200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300元;**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50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

3、心理失衡。这四家单位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其中**林场已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人平领取基本养老金分别为975元、1243元、1077元和845元,而退休农林渔工(除水产良种场退休渔工外)仅为450元、600元、200元,对比同一单位农林渔工退休费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5倍以上。收入差距过大,心理严重失衡。4、缴费无力。**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的246名农林工,全年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31676元,而已参保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费33476元,全年需缴401712元,两者合计共缴纳养老保险费1133388元。若将移民农工计算在内,全年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150万元以上,仅凭这几家单位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

三、积极应对

1、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2014]7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

2、分类管理。改制转企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过渡”原则,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参保的离退休人员,转移到劳动社保后,保持待遇不变,今后待遇的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进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调整后的待遇之差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补足;二是已退休的农林渔工退休待遇,按企业现行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与原退休待遇持平,差额部分采取“补差”方式,用林业基金或其他方式予以补足,实行社会化发放;三是对于以后退休的人员,则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将其养老金领取与其个人帐户缴费情况挂钩,核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阅读更多:

打折销售活动的调查报告

路桥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市民诚实守信的调查报告

关于电力技术应用的暑期调查报告

第四篇: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两会期间,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上流传着几种说法包括:国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支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套用企业办法;事业单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员工的待遇会大大降低等。 那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否可行呢?

正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从公平与正义角度出发的。她指出现在事业单位跟企业养老金之间比较有三个不协调。第一,事业单位大家不交养老金,不缴费,工作40年,将来退休怎么也有20年,工作期间不缴费,20年退休去领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第二就是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在国家机关差距就这么大,养老金差距这么大,这确实是不公平的。所以身份壁垒,而且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第三是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比企业确实是高了很多,在养老金里有这么大的差距,确实在影响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研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郑秉文教授表示应建立一个混合型统筹结合模式,它的基础是瑞典目前实行的民意账户制度这么一个理论基础。简单讲就是不管是统还是帐,每一个参保人都有一个银行账户,国家的利率每年是固定给的。国家的利息和自己的缴费构成养老金,事业单位和企业进行同样地操作。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硕士、现任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钟万里:他认为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现有工资,步步提高,只能增,不能减,反映在岗位上就是只能上不能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铁饭碗",不愿离开事业单位半步,只能进不能出。 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提出了几点建议。改革之前要先进行事业单位的分类;第一类,有行政职能的要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另一部分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建议实行法定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税收激励机制。

人社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关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重点是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退休待遇的增长机制。

凤凰网网友指出: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势在必行,之所以反对声多,阻力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突破点和切入口.如果公务员养老改革率先与企业同步,那么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就应刃而解了.

网友wigse认为应实行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人才流动通道,真正发挥市场调配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使得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反方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硕士唐钧: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他认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牵连甚广,牵扯到多方利益,需小心谨慎。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建议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他指出事业单位的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并不高,如果要进行改革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如何使退休工资更加合理。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应该做。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认为养老金改革应重在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直到最终缩小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差别而不是仅仅去改事业单位。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迟福林: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要特别慎重。他认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事业机构的养老保险应当是一个要逐步提高它的水

平的问题,而不是降低它的水平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相对接的问题,而不是让他的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知识分子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才有利于实施我们的人才强国战略。

第五篇:设计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关于长期旷工人员的汇报

设计研究院现有五名事业单位职工长期旷工,现将五人情况汇报如下:

一、长期旷工人员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补缴欠缴及滞纳金问题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第十三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险基金。

上述五人需补缴欠缴养老保险及滞纳金xxxx元,如五人不予足额补缴,我院做为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代扣代缴,将承担一定法律风险。

2、职工考勤管理

根据集团《考勤和休假管理制度》规定,连续旷工30天以上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60天以上的,公司可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日前为胡瑜、xx办理补缴欠缴事宜时,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经办机构办事人员以口头通知我院,今后不再办理补缴欠缴业务。

三、建议

上述七人均为长期旷工人员,建议尽快与其联系,以书面通知形式要求限期返岗,如不返岗,建议按照集团《考勤和休假管理规定》,连续旷工30天以上或一年内累计旷工60天以上的,公司可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为避免以上情况再次发生,院加强劳动纪律管理,

第一篇:市畜牧“三春”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当前畜牧“三春”情况,加强对春季畜牧生产的指导,春节以来,市畜牧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畜牧“三春”情况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特点

1、春孵开局良好,苗禽产销两旺。受去年下半年家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农户养禽积极性高涨,种蛋供应不足,炕房开孵早,孵化数量大,苗禽价格高。截至3月15日,全市已产种鸡4010多万枚、种鸭蛋350万枚、种鹅蛋182万枚,分别比去年增长14.8%、61.1%和12.3%;全市860家炕房,有770多家入孵开炕,并出苗鸡510万只,苗鸭96.3万只、苗鹅116.5万只,同比分别上涨了12.7%、27.5%和30.8%。苗禽价格虽比春节前有所下降,但均高出常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成倍增长。

2、春配势头强劲,仔畜供应紧销。由于受到去年夏季生猪“高热病”的影响,全市能繁母猪存栏有所下降,现存栏13.7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但是受去年冬季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拉动,农户养猪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母猪配种率迅速上升,现已配种9.9万窝,占能繁母猪的7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同时,仔猪、肥猪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效益大大提高。据推算,目前,养一头肥猪平均可获利230-240元。此外,由于牛羊市场行情比较稳定,我市牛、羊存栏和配种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3、春防准备充分,疫情形势趋缓。近年来,由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重大动物疫情防疫工作部署早、要求高、措施实、行动快,因此,全市动物疫情比较稳定。今年的春防工作从元月11日就开始启动,市、县防指先后召开会议、下发通知、落实经费、发放疫苗、组织免疫、开展督查。目前,牲畜口蹄疫已防猪40.9万头、牛29万头、羊5.17万只,禽流感已防735.3万只;并储备口蹄疫疫苗58万毫升、禽流感疫苗154.5万毫升、猪瘟疫苗98万头份、新城疫疫苗1564.5万头份、注射器具3.5万套。

二、发展动向与趋势:

1、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渐萎缩,而规模化生产现在成为畜牧业的主角;另一方面,畜牧产业的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而产业内部的分工日趋明确,管理日趋精确。如石沛联盟养猪合作社、二郎口肉鸡合作社、天长鹅业经济合作社、正大的租赁养鸡、志成牧业的合同养鸡等都实行了“五统一分”的组织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分户饲养,社员只承担畜禽育肥这个单一环节,其他环节都交给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负责,这样既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投入,又规避了农民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畜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增强。我市拥有优越的市场区位和丰富的生产资源,这一点,不仅成为市内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也被外地投资商所看好。因此,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投资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态势。泰国正大集团、上海食品集团、上海奶业协会、广东温氏集团等外商纷至沓来。达诺乳液、天一牧业、志成食品、泽民禽业、天长鹅业、杨氏蜂业业等一批市内畜牧企业趁势崛起,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广,优质畜禽覆盖率越来越大,产品加工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得到较好地应用。新年伊始,在原有的良种良法推广运用的基础上,各级畜牧部门认真组织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科技赶集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积极引进推广斯格猪、罗斯鸡、sm3超级瘦肉型樱桃谷鸭、三朵花肉鹅、波尔山羊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天一牧业已用上了远程数字自动监控系统,艾建国的鸡舍已装上了自动控温系统,志成牧业、泽民禽业都在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养殖基地,开展健康养殖和无公害认证,开拓外埠市场,泽民禽业的鸭苗已销到江苏、山东,志成牧业的森林鸡、水库鸭已成功进入上海、南京超市。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积极推行畜禽“出村入区”,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构建人与畜禽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投入不足。今年畜禽市场行情普遍较好,不少养殖户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贷款无门,坐失发展良机。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三农”,尤其是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的信贷投放,降低小额门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xx]1号和市委[xx]4号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扶持发展健康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信心不足。受前两年禽流感和生猪“高热病”的影响,不少养殖户存在短期养殖行为和投机心理,缺乏长期投资的信心。建议各级农牧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扩大抓点示范,按照“五个一”,既一个产业、一片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一个工作班子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在示范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3、改革缓慢。由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仍然是当前阻碍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当前,要以村级防疫员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机构,理顺关系,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干事的问题。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1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1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

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基层医疗改革调查情况与建议

基层医疗改革调查情况与建议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情况抽样调查的通知》精神,11月下旬,省医改办会同调查总队联合在全省17个医改试点市县开展全省基层医改情况抽样调查。通过调查,着重了解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成果和现状,进一步掌握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及时总结基层医改的基本经验,为政府完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样本情况

根据医改调查方案规定,我县以基层卫生院服务人口为标识排队,随机等距抽取6个卫生院、24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和52名群众进行直接调查,当场检查收回问卷,保证调查资料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基层医改情况

年初,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和省医改办具体部署,及时成立由分管县长、县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卫生局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县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28个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8个农村(社区)卫生室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工作。全县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宣传、制度建立、人员分流、药品采购配送、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收费统一结算和协调管理等综合配套性改革工作,保障全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稳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调查统计,到今年9月底,全县28个乡镇卫生院和218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基层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改革后,全县28个乡镇卫生院共核定646名编制;其中:现有乡镇卫生院职工621人,空编率为3.9%。经调查发现,在一些偏远山区卫生院空编数较多,在职人员出现了满负荷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在基层卫生院改革后,全县现配有管理人员31人,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64人,执业医师174人,还配有专职或兼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116名,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公共卫生处置能力与水平。我县在改革初始,县医改办就对全

- 1 -

县乡镇卫生院财务进行了统一结算和管理,有效地改变了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松散的格局。同时,加大基层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建设投入,使各基层卫生院(室)整体卫生环境、医疗条件、管理与服务态度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如今,全县统一对村卫生室医疗用房进行了改建,配备了1--2张治疗床和4--6把治疗观察椅,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就近治病。

三、基层医改成效

从全县卫生院诊疗方面看:到今年9月底止,累计诊疗人数达260376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6.3%;其中住院人数4286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62.8%。1—9月份累计医疗服务收入为1110万元,同比减少11.0%;药品销售收入1472万元,同比下降25.2%,呈现“一增三减”态势。全县基层卫生院10月份采购使用药物品种数达430种,其中基本药物品种288种;药品配送企业达20家,基本药物配送量占87.5%;10月份药品购进总额109.5万元,比今年1月份增长16.(本站向您推荐Www.hAOwOrd.Com)3%。改革后,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立足做好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保健意识宣传工作明显加强,小伤小病能就近得到及时医治,基层卫生院医疗安全风险大大降低。

从基层卫生院经费支出看:1—9月份,全县基层卫生院人员经费累计支出1139万元,同比增长8.3%。基层卫生院行政性费用支出457万元,同比减少35.0%。在全县基层卫生院机构改革中138人得到了分流,其中提前退休19人,占分流总数的13.8%;非在编分流111人,占分流总数的80.4%。基层卫生院通过改革和医疗资源整合后,基层医务人员结构得到了充实与调整。在调查中,多数卫生院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改革表示赞同,98%的公众对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的医疗服务较满意;92%的公众认为卫生院(室)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比以前好;还有92%的公众认为卫生院(室)的药价比去年便宜了。希望政府坚持下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让广大群众普受改革后的实惠。

- 2 -

第四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1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1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县乡村旅游酒店的情况调查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农家娱乐的兴起,一批乡村宾馆、酒店、度假村、俱乐部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县独特的乡村旅游休闲场所。

一、乡村旅游酒店的现状

**县农科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而乡村旅游酒店是市场经济下“农家乐”发展的必然产物。农科村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和销售基地。上世纪80年代初,种花致富的村民纷纷修起富有川西特色的民居,90年代初开始旅游接待并形成了“农家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假日经济的兴起,“农家乐”不断发展壮大,接待量不断攀升,有力促进了**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市场的引导下,出现了一批新的宾馆、酒店、度假村、俱乐部、中心,它们既有“农家乐”的生态环境,又有商务酒店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在规模、档次、功能、特色等方面较“农家乐”都有了明显变化。

目前,**县乡村旅游酒店中规模较大的有梦桐泉、鹿野苑、听江浦、和境山庄等10余家,主要分布在沙西线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带、国道317线两旁和农科村周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这些乡村旅游酒店占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一、二百亩,建筑风格各异。有的自行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有的开设了石刻博物馆,有的提供了乡村生活体验活动。直接从业人数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总数约一千余人。由于乡村旅游酒店还处于发展初期,在管理、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部管理还不到位,服务不够规范;二是相关配套不完善,交通、通讯、绿化等不够到位;三是总体分布较为散乱,缺乏整体联动发展意识。

二、发展乡村旅游酒店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wmxz.cn,找范文请到好范文网]

发展乡村旅游酒店,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实施全县乡村旅游酒店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出打造旅游乡村酒店品牌的长远计划,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特色化地依托蜀文化和水文化进行发展。对新申报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酒店项目,要严格把关,科学指导,力争将乡村旅游酒店打造成为**县旅游业的一大亮点,辐射四川乃至全国。

(二)强化行业规范,实施星级评定。加大对乡村旅游酒店的管理力度,规范行业行为,条件成熟时指导其成立乡村旅游酒店协会。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适合于**县乡村旅游酒店的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积极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酒店参与评星工作,推动软硬环境的改善、服务功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及特色活动的增加,推动乡村旅游酒店的良性、规范化经营。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进一步改善旅游乡村酒店自身硬件设施及环境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二是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抓好一般从业人员及厨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深造,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旅游酒店决策者、高级管理人才及内部中层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旅游乡村酒店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深挖文化潜力,走特色文化道路。**县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风民俗保留完整,水资源优势明显。乡村旅游酒店的打造和发展,必须要充分挖掘文化潜力和内涵。在景点建设上,坚持和民俗风情与区域绿化相结合, 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四季美景;在建筑体系上,注重建筑风格,完善配套设施;在旅游内容上,突出餐饮特色,增加活动项目,打造核心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项目。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购有商品、娱有活动、触有文化。

(五)加大宣传扶持力度,扩大品牌效应。一是加强与旅行社的衔接,创新手段,加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机制。二是抓好宣传营销,把乡村旅游酒店向旅行社深入推介,开发出更加符合旅游乡村酒店的亲近自然、贴近文化、感受和谐的高品位度假活动。三是投入资金,通过报纸、电视等优势媒体进行大面积宣传。四是借助“望丛赛歌”、“龙舟赛”等浓郁蜀文化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旅游乡村酒店影响。

(六)完善配套体系,助推城乡一体化。高度重视,落实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村交通、通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实施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洁化工作。通过乡村旅游酒店的发展,形成带动效益,促进乡村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乡村旅游酒店的长效发展,拉动其他三产行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增收。

第一篇:干部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

区委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学习讨论活动转入第二阶段后,按照活动总安排,区委党校领导班子经过研究、确定了“加强和改进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课题,在全区16个基层党委和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村党支部进行走访、召开本校职工大会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调研,重点是如何加强我区干部的培训,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 我区干部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懒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杨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施工业富区战略、新农村建设,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足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2、我区干部培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xx年元月中共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按照中央“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的精神,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争取5年时间将所有干部轮训一遍,干部培训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据调查,到2014年6月底,我区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共1391名,其中事业单位干部职工981名(均不含教育系统),党政机关干部41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1名,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1名,xx年-2014年新提拔的5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未参加培训。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调查了解到,一是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区内教师,包括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到职院和西农大的教师,到省党校教师、再到省内著名专家学者,部分干部还提出到中央请教师。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除了一般常规讲授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还要求讲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前瞻性战略研究等。三是培训形式上,要求除了在区上集中培训的同时,可以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形式的培训。这几方面的内容为干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干部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学习资料外,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扩展,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广大干部也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按照“注重综合素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领导艺术、推动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形式单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区的干部培训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培训方式的综合效果没有发挥出来。长期的某一种形式的培训,使干部没有新鲜感,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参训的积极性。

2、参训干部不能进入角色。主要是培训干扰较多,不能保证时间。每次培训都有一部分请假的,有的干部因工作上的事,接个电话就走人,不批假吧,都说它的事很重要非去不可,批假吧,人数越来越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培训工作是形式、走过场、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与干部培训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

4、经费不足。我区财政对干部培训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对大规模培训的形式要求,仍显得不足,外县区每次干部培训都按实际划拨一定的专用培训费,我区从来没有,每次干部培训,讲课费都是从组织部的党费或宣传部的宣传费中支出,其他费用从党校人头经费中列支。制约了我区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和实践“大培训、大教育”理念,围绕区上的中心工作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规划,精选培训内容,灵活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 提高认识,创新观念。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对干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搞好干部培训工作,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把全区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我区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增强贯彻区委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干部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干部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树立大培训和高素质的理念,树立做“学习型干部”的新观念,增强培训学习的紧迫感。

2、 联系实际,创新方式。要积极探索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培训效果。坚持培训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并重,按照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增加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区外培训、考察调研等方法。在培训手段上看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培训水平。3、 完善制度,创新管理。要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干训新机制。一是要坚持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宣传部、党校等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二是通过基础理论问答、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建议书、调研报告、体会文章等方式,建立相应的考试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真正把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切实增强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4、 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干部培训工作要围绕增强效果和降低培训成本的目的来开展。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资源共享,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克服经费、师资、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职业(请您支持:WwW.hAOwoRd.CoM)技术学院保持密切联系,与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保持经常性联系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运用好全省党校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远程教育网络,以解决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加快干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区委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干部培训经费;二是借鉴外县区经验,在保证正常的办公人头经费的同时,按实际情况在每期培训中划拨适量的干部培训专项经费,以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以保证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5、 优化队伍,提高素质。干部培训队伍状况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强化队伍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抓好培训机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班子是关键,一要配好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精诚团结,不断提高素质,严抓敢管,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第二,教师队伍是根本,要提高自学,培养和挂职锻炼等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构建以自有教师为主体,社会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先进典型人物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第三,管理队伍是支撑,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资料和信息管理人在内的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篇:干部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

区委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学习讨论活动转入第二阶段后,按照活动总安排,区委党校领导班子经过研究、确定了“加强和改进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课题,在全区16个基层党委和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村党支部进行走访、召开本校职工大会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调研,重点是如何加强我区干部的培训,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 我区干部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懒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干部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杨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施工业富区战略、新农村建设,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足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2、我区干部培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2014年元月中共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按照中央“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的精神,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争取5年时间将所有干部轮训一遍,干部培训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据调查,到2014年6月底,我区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共1391名,其中事业单位干部职工981名(均不含教育系统),党政机关干部41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1名,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1名,2014年-2014年新提拔的5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未参加培训,调查报告《干部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 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调查了解到,一是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区内教师,包括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到职院和西农大的教师,到省党校教师、再到省内著名专家学者,部分干部还提出到中央请教师。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除了一般常规讲授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还要求讲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前瞻性战略研究等。三是培训形式上,要求除了在区上集中培训的同时,可以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形式的培训。这几方面的内容为干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干部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学习资料外,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扩展,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广大干部也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按照“注重综合素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领导艺术、推动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形式单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区的干部培训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培训方式的综合效果没有发挥出来。长期的某一种形式的培训,使干部没有新鲜感,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参训的积极性。

2、参训干部不能进入角色。主要是培训干扰较多,不能保证时间。每次培训都有一部分请假的,有的干部因工作上的事,接个电话就走人,不批假吧,都说它的事很重要非去不可,批假吧,人数越来越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培训工作是形式、走过场、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与干部培训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

4、经费不足。我区财政对干部培训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对大规模培训的形式要求,仍显得不足,外县区每次干部培训都按实际划拨一定的专用培训费,我区从来没有,每次干部培训,讲课费都是从组织部的党费或宣传部的宣传费中支出,其他费用从党校人头经费中列支。制约了我区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篇:区委干部培训工作调查报告

一、 我区干部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懒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杨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施工业富区战略、新农村建设,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足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2、我区干部培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xx年元月中共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按照中央“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的精神,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争取5年时间将所有干部轮训一遍,干部培训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据调查,到2014年6月底,我区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共1391名,其中事业单位干部职工981名(均不含教育系统),党政机关干部41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1名,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1名,xx年-2014年新提拔的5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未参加培训。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调查了解到,一是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区内教师,包括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到职院和西农大的教师,到省党校教师、再到省内着名专家学者,部分干部还提出到中央请教师。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除了一般常规讲授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还要求讲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前瞻性战略研究等。三是培训形式上,要求除了在区上集中培训的同时,可以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形式的培训。这几方面的内容为干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干部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学习资料外,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扩展,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广大干部也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按照“注重综合素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领导艺术、推动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形式单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区的干部培训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培训方式的综合效果没有发挥出来。长期的某一种形式的培训,使干部没有新鲜感,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参训的积极性。

2、参训干部不能进入角色。主要是培训干扰较多,不能保证时间。每次培训都有一部分请假的,有的干部因工作上的事,接个电话就走人,不批假吧,都说它的事很重要非去不可,批假吧,人数越来越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培训工作是形式、走过场、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与干部培训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

4、经费不足。我区财政对干部培训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对大规模培训的形式要求,仍显得不足,外县区每次干部培训都按实际划拨一定的专用培训费,我区从来没有,每次干部培训,讲课费都是从组织部的党费或宣传部的宣传费中支出,其他费用从党校人头经费中列支。制约了我区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和实践“大培训、大教育”理念,围绕区上的中心工作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规划,精选培训内容,灵活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 提高认识,创新观念。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对干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搞好干部培训工作,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把全区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我区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增强贯彻区委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干部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干部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树立大培训和高素质的理念,树立做“学习型干部”的新观念,增强培训学习的紧迫感。

2、 联系实际,创新方式。要积极探索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培训效果。坚持培训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并重,按照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增加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区外培训、考察调研等方法。在培训手段上看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培训水平。

3、 完善制度,创新管理。要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干训新机制。一是要坚持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宣传部、党校等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二是通过基础理论问答、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建议书、调研报告、体会文章等方式,建立相应的考试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真正把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切实增强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4、 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干部培训工作要围绕增强效果和降低培训成本的目的来开展。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资源共享,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克服经费、师资、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保持密切联系,与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保持经常性联系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运用好全省党校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远程教育网络,以解决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加快干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区委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干部培训经费;二是借鉴外县区经验,在保证正常的办公人头经费的同时,按实际情况在每期培训中划拨适量的干部培训专项经费,以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以保证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5、 优化队伍,提高素质。干部培训队伍状况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强化队伍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抓好培训机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班子是关键,一要配好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精诚团结,不断提高素质,严抓敢管,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第二,教师队伍是根本,要提高自学,培养和挂职锻炼等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构建以自有教师为主体,社会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先进典型人物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第三,管理队伍是支撑,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资料和信息管理人在内的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篇:关于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问卷调查情况的报告

关于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问卷调查情况的报告

为科学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教干部处于2014年底,就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建议等,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

一、关于这次调查的工作情况

一是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精神和我市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围绕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评价、培训内容需要、培训形式需要和培训管理需要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36个调查题目和246个选项。按调查对象分为地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5个类别,实行无记名分类调查。根据单位的不同类别和答卷人员的具体情况,对每一份问卷都进行了编号。二是广范围发放问卷。为确保此次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共向16个县(市)区和32家市直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地厅级领导干部20人、县处级领导干部430人、后备干部和科级以下干部710人,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才40人。三是各单位重视,问卷回收率较高。参与调查的各单位能够高度重视这次调查活动,认真组织人员填写,并在指定的日期按时交回调查问卷。经认真检查和梳理,共收回有效问卷1168份,其中有建议和意见的问卷105份。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

(一)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评价

1、在总体评价上,被调查人对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满意率达88.5%。

2、在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上,认为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效果明显、培训质量较好的分别占94.3%和83.4%。

3、从培训对象参与答卷的结果看,各单位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干部本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都很高,分别达到94.3%和76.6%。

4、对培训中学风问题的评价,有67.7%的人认为当前学风整体上很好。

5、从对培训的满意度看,对党校、行政学院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满意率达到71.3%。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分别达到57.7 %和62%;认为培训有助于提高党性修养,有利于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分别占90%和68.4%。

6、从培训的作用看,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占82.33%和86%。

7、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上看,认为培训时间不足和学用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达到了72.2%;认为调训人员没有参加脱产培训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太忙和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安排的占41.7%和60%;建议脱产培训时间达2个月以上的占71.8%;认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是领导重视和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各占49%和31.2%;认为学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占38.5%;二是以干代学、凭经验办事,占37.5%;三是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敷衍了事、浅尝辄止,占20.3%。

(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

1、在内容需求方面:通过调查,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现代管理知识缺乏占57.2%;二是认为理论功底薄、实践结合能力不强的占46.8%:三是民主法律知识较缺乏的占37.5%。通过培训,被调查对象希望了解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占48.4%;现

代市场经济理论与知识,占48.4%;领导工作方法,占43%;国际国内形势与国情教育,占40%;处理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知识,占38.5%;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等财政金融知识,占37%。通过培训,需要提高的能力主要有:科学决策能力,占50%;开拓创新能力,占47%;科学发展能力占33%;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占31.2%。通过培训,需要提高的三方面文化素养:其中管理方面的文化素养占52%,经济方面的文化素养占60.9%,法律方面的文化素养占30%。

2、在培训形式需求方面: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计划调训和干部自主选择的各占40%。

在培训学习机构的选择上,愿意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学习的占57.3%;愿意参加高等院校学习的占45.3%;愿意参加行业、部门培训机构学习的占31.8%。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案例式教学的占56.3%;选择研究式和体验式教学各占40%;选择模拟式教学占37.5%;选择讲授式教学占31.8%。在培训方式上,选择集中时间和脱产培训的占64%;选择课堂与社会调研、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占28%。有63%的人赞同开通在线学习。

3、在组织管理需求方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多数人认为改革是手段,提高质量是关键。而认为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占60%;二是激发干部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占57%;三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活力,占32%。在班次设置上,有61%的人认为按培训对象设置,有46.4%的人认为按教学内容,有25%的人认为按调训类别,只有15.1%的人认为按调训职级设置。在提高培训质量方面,被调查对象认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占64%;二是改进教学方式,占54%;三是提高师资水平,占33%。在党校、行政学院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上:认为更新培训内容的占62%;改进教学方法的占34.9%;提高教师素质的占30%。

三、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从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干部群众对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尤其在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培训作用和培训管理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也反映出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用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如何科学准确设置课程内容,满足各类培训对象需求,仍是需要努力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三是在培训管理方面,基地的建设、师资的现有水平、培训班次的设定、学员自觉学习的动力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四是个别单位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个别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训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必须大胆创新和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干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在理论教育培训中,增强培训的生动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理论培训的重点内容,注重特色理论与生动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开发各具特色的培训课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地进入课堂、更加深入地进入培训、更有实效地武装干部头脑。在知识教育培训中,注重知识的时效性。坚持紧跟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增加岗位必备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理论、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提高新时期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和科学执政能力。在党性教育方面,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求,在培训中增加党性党章党纪、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方面的课程比例,深入持久地教育、引导干部忠于党和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尽职尽责干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切实掌握干部“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确保实现干部培训“急用先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目标,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坚持与时俱进,调动干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干部思想活跃,

在学历水平、业务水平等基本素质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使培训更符合干部的身心特点,更能体现时代特色和满足学员的学习需要,在完善传统讲授式教学基础上,改善培训方式,加大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和案例式教学的比重,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调研座谈等方式,使学员在学习中思考、在现场体验中升华思想,在互动研讨中深化认识,在调研分析中寻求对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先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充分运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探索推行网络在线学习,扩大干部自学选学的空间,拓展干部学习的信息量,增强干部培训的吸引力,使参训人员积极参与、乐于接受。根据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和培训对象的职业特点、知识需要以及学习条件等,科学设置培训班次,灵活采用长、短班次相结合,主体班次和特色班次相补充,外埠培训、异地挂职与基层锻炼相配套的培训模式,激发干部参训的内在动力。

三是夯实培训基础,坚持加大投入,加强培训阵地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干部培训渠道和空间,不断夯实培训基础。加强干部培训主阵地建设。继续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培训环境,增加吸引力。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拓展办班思路,充分调动各行各业、高等院校等方面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承担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同时,不断拓展外埠培训基地,拓宽培训渠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内请外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讲学授课,有效解决培训机构单一、培训层次较低、专业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党校人事改革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择优的良好用人环境,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开展岗位培训、研讨、外出进修、基层挂职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要放宽眼界,在党校、行政学院之外,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成立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四是提高认识,加强培训与自学成果的管理和使用。要按照“十七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从科学发展需要、新形势干部成长需要和人才竞争需要的战略高度,提高各级组织和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培训效果,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参训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少学多学一个样、差学优学一个样的现象。要增加培训效果的考察内容,除了用传统的卷面测试考评学习质量以外,还要考评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调研文章、心得体会等联系自身工作实际的情况,也要考察学员学用结合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干部培训档案,记载干部参加培训的内容、时间、考试成绩以及个人鉴定、班级鉴定等,使干部参训情况一目了然。不断完善考核内容,逐步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把干部参训与自学成果量化为积分,作为评鉴干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重要依据之一,纳入干部任职考察、考核内容。

第五篇:关于201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报告

关于201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报告

区委:

为认真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紧紧围绕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我区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现就2014年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萧山的总体要求,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坚持教育培训与学习锻炼相结合,培养造就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任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萧山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萧山的生动实践为中心内容,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今年重点是要抓好《江泽民文选》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同时,要加强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当前重要现实问题和干部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三、主要措施

今年要把着力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作为主要途径和首要任务。一是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由单一的政治理论向全方位、系统化的方向转变,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等多方面下功夫;培训方式由课堂填鸭式教学向现场体验式、案例式、模拟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转变。二是强化实践锻炼。要通过上挂、下派、外派、交流和轮岗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要有计划、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国家和省、市机关的综合部门去锻炼;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中去锻炼。

四、总体要求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要采取计划管理和工作考核管理相结合,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有关部门对全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并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年度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安排管理更有计划性,更趋规范化。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始终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理论培训,稳步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要把健全制度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强化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一整套规章和制度,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加强对各类培训班的管理,切实把学员在学习培训期间的表现情况与干部提拔任用挂起钩来。

4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质量。凡列入2014年干部教育实施意见的培训班,各主办单位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办好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等主体班次。由区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次,主办单位要制定好培训计划,安排好培训内容,严格培训班的组织和管理,注重抓好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