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课改教学中的美感体验】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教学中的美感体验】 新课改的教学观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8:32 影响了:

  语文教学是关于美的教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体验,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反思的问题。针对新课改的特点,平时在语文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带领学生们体验语文学习的美妙,感悟生活和人生的美好:
  一、带领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层次地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以便和他们产生共鸣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中的节选。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选入我们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深刻反映社会或个人心声的佳作,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如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立体感很强,性格特征很明显的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引导学生感触祥林嫂不同寻常的人生:和她一起去爱——对人生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热爱生活,干活很卖力,有了能干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自己也还年轻健康能干;和她一起去恨——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撑,她世界的全部,丈夫和孩子都没有了,尤其是毛毛被狼叼走了之后,她遭受了世人的冷眼,欺辱和压榨,使学生真正触摸到祥林嫂苦痛和哀乐。尤其要注意鲁迅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我们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旧社会是如何“吃人”的。
  二、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体会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强调感受作品的谋篇布局美
  每一篇文章都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鉴赏文章都要照顾到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中好像过多地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事实上对文章结构和节奏声韵方面的准确深入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内容,并且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一篇文就在谋篇布局上脱颖而出,很是别具匠心。其中首尾呼应,彰显中心,抒发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展现出故都的秋的美好与与众不同。中间部分围绕着“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层层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又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意象很多色彩绚丽且押韵,意境优美,结构整饬,很有节奏感,做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主张: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学习这样的文章,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开联想,根据意象领略意境,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一改过去死板生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改善了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新课改之后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的改变,而学生也相应接受了素质教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