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技能人才培养_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一体化趋势变化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技能人才培养_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一体化趋势变化

发布时间:2019-06-21 04:04:37 影响了:

  摘要: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升级、节能减排达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在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站在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效解决企业技能人才之困。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企业 技能人才 培养
  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不仅在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优胜劣汰也是极为残酷和严峻的。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加快,劳动密集型岗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变化,熟练工种岗位减少,技术型岗位增加,尤其是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厦门市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厦门市正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厦漳泉同城化三个主题开展工作,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1.企业技能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技术工人总数为30万,从2011年开展的企业技术工人抽样调查情况分析来看,机械、电子、光电、轻工、现代服务业对技能人才需求较突出,平均每家大中型企业需求91.5名技术工人,占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7.5%。在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为63.1:27.5:9.4,与国际上合理的“橄榄”型结构(15:50:35)极不相符。
  2.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
  以前,厦门市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改革开放后,工业迅猛发展,外来劳动力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劳动技能。而且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职业教育成为很多职业(技工)学校学生最后的选择,入口素质不高导致职业教育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产业工人。
  3.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培养工作薄弱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比例却不高。每年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3~4万人次,而来自企业的鉴定对象只占10%左右,企业在职职工持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7%(详见下表),与厦门市技能强市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
  (1)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要渠道,目前厦门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热门专业重复性建设严重,而工作环境艰苦且企业急需的专业却得不到发展,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毕业生极其匮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公办职业学院寥寥无几;三是社会培训力量投资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失位,过分注重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忽视了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和引导。
  (2)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不健全。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岗位要求比职业(工种)标准的要求要精细得多,依据标准进行的培训和鉴定是多岗位和较共性的内容要求,而企业岗位实践技能是单一的、个体性的岗位技能。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鉴定的内容存在差异,是目前职业技能鉴定不被企业认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个别职业标准比较陈旧,与现代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严重脱节,直接导致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3)缺乏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措施。近年来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但更多是关注技能人才的培训、评价工作,缺乏技能人才的引进、落户、企业工资指导、社会保障等长效激励机制。
  2.企业方面
  (1)忽视技术工人培训的重要性,职业培训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能的职业培训观念,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投入不足,原因主要有: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自主培养,而往往采取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导致企业自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现实的原因,企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培训大多仅为满足本岗位的基本操作需要,再加上培训结果缺乏公正、有效的职业评价,劳动技能水平无法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凭证,员工学习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也给技能人才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待遇,但对技能劳动者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激励机制还未形成。同时企业的职业发展制度大多建立在职务等级体系基础之上,忽略了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技能人才无法向企业核心地位流动,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教育方向。应围绕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重点发展制造、加工、建筑、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合理规划各职业学校的定位和专业方向,突出专业教学优势。以厦门技师学院为代表,建设2~3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人社部门应建立职业培训机构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分级管理,及时公布有关职业标准、培训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培训计划报备制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手段,推动职业培训市场健康
  发展。
  (2)引导企业参与,创新企业职业评价体系。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技能人才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因此创新企业职业评价体系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未来的工作重点,应积极探索国家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鉴定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职业技能鉴定新模式,通过考核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多岗位的“全能工”培训,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