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通胀下适合投资什么【通胀之下】
 

通胀下适合投资什么【通胀之下】

发布时间:2019-06-23 04:19:32 影响了: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风所至,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钱不值钱了。  上世级80年代,美国经历二战后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位经济系学生问导师,腰包缩水太厉害,怎样才能让里面的钱升值呢?导师说,先拿枚一元硬币,然后在上面打两个眼,这样,你就得到一枚价值4元的纽扣。
  导师之言,看似嘲谑,却实有其事。
  清康熙年间,因为通货膨胀,一枚铜钱的购买力还不如钱中所含的铜,于是民间有人毁钱取铜以获利。后来雍正无奈,只好将康熙剞钱铜六铅四的比例改为铜铅各半,试图刹住这股风,没想到反更助了通货膨胀的气焰。康熙四十五六年间,七八百文制钱可兑一两银,到雍正朝,非制钱一千文不可。也就是说经过币改,雍正钱又贬值了五分之一强。于是。民间就有“雍正钱,穷半年”的怨谚。
  但比咸丰铸当十大钱,这还算是小意思。据无名氏之《清代之木头竹屑》载,成丰时造当十大钱,出了北京就没人要,只能哄外地初进京者。时人戏之曰:“凡当十大钱,手中才取一文,看钱面却写十文,市中通呼为二十文。如用以购物,实准作平常制钱二文。”换句话就是,好容易涨了点工资,兴冲冲去菜市买把韭菜,立马缩水五分之四,还不如不涨,也不知坑爹还是坑孙。
  铸新钱,配年号,是封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标志,由之引起的通货膨胀,百姓山呼万岁之余,只能“喜迎”。近现代。金融经济的各种推动背景与相关构成日趋复杂,再想用印大钞造新钱作为通调手段,就变得标本难辨。稍不慎,搞成一场围绕百姓钱包进行的掏捂之战,也说不定。
  据中央文史馆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载,1947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实行币改,平均每月发行一万多亿元钞票,致使物价狂涨。广西柳州,客人在太平中街吃饭,米饭两万元一碗。吃完盛第二碗时,已涨至两万五千。河南郑州,所有商店货铺门前都贴有“早晚市价不同,目下一言为定”的小红纸条。成都更是出现了一副对联:
  民国卅五年,该盼到太平新世界;
  彭祖八百岁,没吃过这么贵东西!
  横批:钱不值钱。
  印钞机刷刷响,容易。想让百姓轻易就范,就不易。比如南宁百姓在逼迫下。自谋钱路,发明了以白米作本位的以物易物制,如一公斤米换半公斤酱油等等。连理发、戏票都采取“虚米制”,“理发二公斤,剪洗三公斤”。米本位强大的生命力面前,所有官方政策俱化浮云。最后,连当地县属各区乡的参议员和区乡镇长来南宁开会,都得身挂几十斤的米袋,作差旅费用,形如和尚化缘归来,又似唐僧取经西去,教人啼笑皆非。
  百姓苦不堪言,政府也未必就能置身事外。
  据文献载。1930年四川宜宾县为建自来水厂,于全县田赋项下加征一年粮税,得银元13万余元,超预算两倍。未及兴工,先将此款存入宜宾电灯公司,后移存宜宾县合作社联合总社。不久县银行成立,又转存县行。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禁用银元。此款由中央银行收缴转存为法币。由于抗战期间法币不断贬值,遂由一元面额逐步增为百元、千元、万元等等。至1948年,因通货膨胀。法币无法维持,政府遂以金元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价收回旧法币。而这笔专款转为法币后,本息合计不过200万元,换成金元券,只值几角钱。随后,金元券又急剧贬值,到1949年6月停用,同时又发行银元券,规定:“银元与银元券并行于市,以银元一元折合五亿金元券的比率收回金元券。”至此,13万银元的公帑全被蒸发!
  随之蒸发的,还有老百姓的失望乃至绝望。金元券贬值后,郑州有小孩拿万元票额的金元券叠蛤蟆玩儿,有人用五万票额的金元券糊墙,说比买彩纸便宜。在广西,清明节时,到郊外上坟的人开始烧千元钞票,因为比烧冥纸合算。但这算烧给谁的呢?
  物价指数(CPI)是各国政府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数据。据新西兰的《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的唯一目标就是稳定物价,新西兰的CPI允许值为1%-3%,如果超过这个目标,央行行长必须辞职。
  相较于国内常见的种种免职,新国政府此举;可谓铁腕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