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一个“安全人”的基本素质]人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应具备
 

[一个“安全人”的基本素质]人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应具备

发布时间:2019-06-25 03:57:52 影响了:

  北京7月21日特大暴雨引发城市内涝,不少市民缺乏安全逃生知识失去了生命。我们在反思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时,也不得不为人们不能自救而痛惜。暴雨折射出国人安全意识不足的“硬伤”,加强国人安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避险能力不足折射我国安全教育薄弱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无论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些灾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来势凶猛,令人猝不及防。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当事人缺少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而最终造成了无辜的伤害,教训是令人痛心的。
  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电梯的固定零件损坏造成驱动链断裂,致使扶梯逆向下行,造成1名13岁儿童死亡,30人受伤。发生事故时,乘坐电梯的人们措手不及从电梯上跌落。如果人们能在乘电梯时抓紧扶手,并留心观察周围情况,就不至于在电梯倒行时有那么多人跌倒。
  2012年6月30日,发生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和巴州和静县交界的6.6级地震至今还令很多乌鲁木齐市民记忆犹新,因为地震当时,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城市也有明显的震感。地震当时,乌鲁木齐市震感强烈,震动持续约10多秒,有线电视信号瞬间模糊,楼房内的物品剧烈晃动。部分小区居民被惊醒后冲至楼下空旷地带。当时,笔者也冲到了楼下,发现小区里空旷地带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当然,也有很多居民选择呆在家里,或许他们认为地震的强度并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大可不必去户外避险,而家住石河子市的王先生却不这么想。
  当日凌晨5点多,家住石河子市五小区的王先生正在看电视,感觉到地震后,他立即叫醒熟睡的妻子,带着帐篷、睡袋跑到了石河子市东公园避险。王先生说:“大家都要把地震当回事,不然哪一天大的地震真的发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虽然,面对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天力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但是,任何灾难的发生都会有先兆,及时察觉先兆需要较强的警觉性,也就是需要具备安全意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并不具备这种意识,而其中,青少年人群尤为缺乏。
  每年夏季,青少年溺亡事故高发。在城市里,大量外来农民工子女在暑假像“候鸟”一样来到父母身边团聚,但欢喜过后,“小候鸟”溺水、失足跌落、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伤亡事故频频发生,触动着社会的神经。
  2010年7月19日14时29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河北东路仁居三巷西侧187号一自建房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火灾的起火原因是楼内一名5岁儿童玩火引燃楼梯间存放的可燃杂物蔓延成灾。显然,加强对青少年及儿童的安全教育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关急救专家曾表示,中国人的应急避险能力远低于国际水平。从急救普及率上来说,美国国民有25%接受过急救培训,日本东京是15%,中国香港是10%。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是0.6%,2008年通过政府推动达到了1.6%,这一比例在中国各城市中是最高的。
  
  加强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灾难发生的瞬间,掌握自救逃生技巧能挽救更多生命。但是,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急救导师温新华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山岳救援队队长王鑫看来,我国民众的自救能力远低于国际水平,尤其欠缺以下三大自救能力:首先是缺乏风险评估能力。7月21日,北京天气预报说将有暴雨,但仍有不少家庭选择自驾去郊区游玩,结果被困当地。温新华指出,国人往往不喜欢预估危险,觉得自己不会赶上小概率事件,存在侥幸心理;其次是欠缺应急避险能力。温新华表示,其实不少人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险知识,但在操作或理解上存在误区。温新华提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重点注意地震、火灾、暴雨洪水、公共场所挤压踩踏、公共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的自救方法;最后是心理抗压能力不足。面对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决定自救的命运,心理暗示对增加生存几率很重要。意志越坚定,忍耐力越强。遇到紧急情况,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动,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消耗。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个人如果具备一定的灾害危机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逃生方式以及急救措施,再加上平时多演练,灾难突发时就不会慌乱失措。
  2001年11月28日8时许,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二级电站南侧发生山体滑坡,6万多方土石倾泻而下,形成10个足球场大的土堆。山体滑坡位于人口居住区,却只造成3头牛和数百棵杨树的损失,只因新源县地矿局早在当地9月就监测到了此处灾害,通知当地牧民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除了类似地震这样令人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外,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也可能引发对人生安全造成极大伤害的事故,比如闯红灯和翻阅马路中间的栏杆。山东政法学院李克杰教授说:“要改变一些国人的这些不良习惯,一要严格执法,二要加强教育。规则得不到执行就会像‘破窗’,特别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惯性思维,都是执法的障碍和难题,这确实需要执法创新。此外,交通安全教育不能长期停留于空洞说教。比如闯红灯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必须让群众明确知道。”
  其实,加强安全教育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国民的安全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汶川地震后安全避震知识在网络上的风行,到上海静安区大火后救生绳的热卖,再到此次北京暴雨后救生锤的抢购潮,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灾情警示的应急反应,但安全意识的真正意义在于持久,只有把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提升为“安全习惯”,遇到灾难才能够临危不乱,泰然处之。
  前不久,微博上一条关于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的消息广泛传播,不少网友竟认为“爬树课”不过是该校博取眼球的噱头。而厦门大学的有关负责人说,这项课程是借鉴了美国、新加坡的大学开设的生存训练课,爬树,意在锻炼学生的体能,传授自救技能,提升自救意识。
  相比国外,中国已经在自救教育上相对落后,无论是北京暴雨激起的民众自救意识,还是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希望这是国人普遍注重自救技能的开始。自救意识的觉醒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和相关部门尤其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民众将从中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将是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福祉。
  
  一个“安全人”的基本素质
  2012年7月9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成员严冬冬在新疆西天山攀登却勒博斯山并登顶未名峰后,下撤途中坠入暗冰裂缝不幸遇难。严冬冬的遇难,再一次为那些热衷于户外探险的人士敲响了警钟。专业人士介绍,户外探险不应是忽视生命与安全的冒险,每个“驴友”,每个户外探险团队都应该提高户外探险的安全意识,为各种在探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危急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提高安全意识始终都是第一位的,那么,作为一个“安全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呢?其实,作为一个“安全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现代人应有的安全意识,这些意识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人的安全意识是人对所处时空安全感的定位和认知,人的安全意识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而人的心理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反映。
  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里有这样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在提高安全意识教育上也十分恰当。其实,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在安全教育、安全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提高国人的安全意识,才能避免灾难,或者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