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钧窑十年】 五十年代钧窑花盆
 

【钧窑十年】 五十年代钧窑花盆

发布时间:2019-06-25 04:07:09 影响了:

  钧窑瓷器的烧制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瓷器生产传统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自20世纪开始,钧窑的创烧年代、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等问题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题目。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钧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钧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使学界重新掀起了钧窑研究的热潮。
  新世纪以来钧窑的重要考古成果
  进入21世纪以后,钧窑窑址主要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神垕刘家门等窑址的发掘,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区古钧花园(原制药厂)建设工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联合进行的禹州鸠山镇闵庄窑址的发掘。
  2001年发掘禹州神刘家门、河北地、下白峪等钧窑遗址
  在2001年之前对钧窑的研究中,一直较为缺少具有可靠纪年的宋代钧瓷材料,这成为了研究钧瓷年代问题的瓶颈。为了探索钧瓷的创烧时间和钧窑的工艺发展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重镇钧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基于文献记载和前人调查研究结果,选取禹州神重镇西南部大刘山下的4个地点(刘家门东区窑址、刘家门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下白峪窑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大批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10万片。还对附近的5处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其中刘家门东区窑址清理了较为丰富连贯且叠压关系明晰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钧瓷和其他产品,为探讨当地钧釉瓷器的创烧年代和发展历程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资料。
  这次发掘,清理的8座窑炉中,5座保存相对完好,且分属于不同时期,各具特点,在北方地区窑炉发展序列中具有较为独特的地位。为烧瓷窑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在下白峪窑址发现的窑炉XBY1采用了砖砌的建造方式,是少数正式发掘清理的唐代窑炉。河北地窑址清理的HY1,时代约在北宋晚期到金代,是一座土洞式长条形分室窑炉,形制特殊,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为北方地区的窑炉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下自峪窑址的发现可以看到,中、晚唐时期的生产具有连续性,器物的面貌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唐代的产品主要是黑瓷和青瓷,且相当数量的黑釉器物上饰有花斑,颜色包括灰蓝、灰白、灰黄等多种,在中晚唐时期的同类产品中质量较为突出,为此后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但在下白峪窑址并未发现连续生产的宋元时期遗存。在附近的大白岸窑址发现唐代地层与宋代地层之间有厚达2米的自然地层,似无连续生产迹象,这或可证明,该地区的瓷业生产在晚唐以后曾有长时间的停顿。这为钧瓷时代研究中的“唐钧说”提出了质疑。
  在此次发掘中,早期地层中出土了“元丰通宝”铜钱,为地层提供了纪年材料;在早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钧釉瓷和青釉瓷器。一些钧釉瓷上大面积施用红彩,出土器物与北宋末期纪年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钧瓷进行对比,具有相当的相似性-同时,早期地层中出土的钧瓷还使用了覆烧工艺、满釉支烧工艺、厚釉工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工艺。
  以上一系列发现,为钧瓷的始烧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物证。发掘者据此判断当地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刘家门窑址的发掘不仅确定了钧窑的始烧时间,而且根据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将窑场的烧制历史分为三期五段。分别代表了钧窑的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第一期为钧窑初创时期。北宋末期为第一期前段,此时钧窑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烧,生产出了制作精美,釉色淡雅、温润的钧窑瓷器和青釉瓷器。尽管是初创时期,但钧窑达到了其生产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金代前期为第一期后段,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北方地区官方建立的北宋官窑迁往了南宋都城临安,汝窑为宫廷烧造御用器物的天青色汝瓷烧造区也废弃了。只有钧窑还在继续着其生产。金代前期,尽管钧窑所在的颖昌府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钧窑的产量和品种都有所萎缩,但北宋后期精品生产的惯性使得钧窑在金代前期仍然生产釉色典雅,制作精致的器物。第二期为钧窑生产的发展时期。金世宗继位后,大力发展生产,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时,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显得较强艳,开始加施形状规整的红彩。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增加。在金代,钧釉瓷从供应上层的高档瓷器,逐渐演变成既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大众化产品。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金灭亡后的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是钧窑的繁荣时期。第三期包括了钧窑的繁荣期和衰落期。钧窑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生产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生产的高峰时期。此期的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远,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钧瓷的影响在元代达到了最高点,目前发现生产钧釉瓷的窑场达数百个。第三期前段为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代表了这种繁荣景象。这期地层出土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丰富的,钧釉器釉色变化丰富,天青釉的器物有所减少,月白色开始较多地出现,还有紫蓝色、褐绿色等,釉色变幻多端,釉的流动性很强,一件器物上不同部位也会因釉层的厚薄和烧成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色彩,过渡部分还常有白色或灰蓝色的针状结晶,即所谓的“兔丝纹”。除了钧釉瓷器外,自釉瓷器的生产也十分兴旺,白地黑花器大量出现,以内壁饰一粗两细的三道环纹和草叶、游鱼、诗文等纹样的碗最多,还有一些红绿彩器。黑瓷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可能是与钧釉瓷器的烧成曲线有关,这个窑址出土的黑釉瓷器常常有油滴状结晶。第三期后段的时代为元代后期,在禹州的广大地区制瓷业进入衰落时期,本段器物的产量依然较大,但釉色组合变化不大。器类变得单调,且主要是变化较小的碗盘类器物,另有少量大个的香炉、梅瓶和连座瓶等。钧釉的釉色以偏紫色的为多,有少量很美丽的深紫蓝色釉;正天青色的少见,且色泽较深暗;有相当数量的月白色釉,另有灰蓝、灰绿、灰赭等色的钧釉。同一件器物上的釉色也深浅各异,釉面光亮但不够细腻,多有大大小小的棕眼。紫红斑不如前段多见。元代后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南方龙泉、景德镇的瓷器大量输入北方。也就是在此时,神重钧窑再次走向衰落,尽管一些器物在釉色上显得比前一段美观,但所有的器物都不再施满釉,包括一直精工制作的洗,足心也不再施釉。器类也变得更单调,产量也比前段有所减少。尽管文献上记载明代钧州还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生产,但在神垕西南的窑区,已基本停止了生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