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穿越时空残垣的窑洞群记忆_窑洞
 

穿越时空残垣的窑洞群记忆_窑洞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1:37 影响了:

  出了甘孜县城,在狭窄的土路上颠簸片刻,就驶上了一块巨大平坦的坝子。有人向记者介绍说:此地地名叫斯俄乡,这是以前十八军修建的机场,但是如今已经废弃。只见山坡上,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布满了窑洞,洞口是矮矮的拱形门。厚厚的土墙,排列整齐,有上千个之多,密密麻麻。现在,残破的洞门墙垣被疯长的杂草包围,在阴郁的天气里显得凄凉而又无比悲壮。
  高原上让人震撼的“延安式”窑洞群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甘孜县发现的最具价值的近现代革命遗址。
  十八军窑洞群位于甘孜县斯俄乡,为十八军与兄弟部队抢修甘孜飞机场时部队驻地。据相关资料记载:1943年,西康省修筑甘孜飞机场,用时8个月,完成土方工程。1951年,十八军调集民工3000余人,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长320米、宽120米的碎石跑道,窑洞群便修建在跑道的南侧和西侧,占地8.4万余平方米,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现存窑洞1000余个。其顶部为十八军九位女烈士墓地。目前,甘孜县正在积极申报将十八军窑洞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为了和平解放西藏,毛泽东于1951年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训令之一规定:西南军区之18军留两个师(53师、54师)于甘孜、昌都地区担任修筑甘孜机场与甘孜、昌都段公路任务。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场建设开始了,据介绍,甘孜飞机场1951年4月正式开工,11月举行落成典礼,历时八个月,中央政府调集民工近3万人一起参与修建,总用工共150万个。总计挖土方88万立方米,填石方达16万立方米。
  
  文献中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机场工地:“灯火闪亮,机声隆隆,昼夜不停”。当年在这样高海拔地区修机场的工程之浩大和壮烈,记者似乎已经感受到。只是现在这里过于安静,只有疾风吹得风马旗呼呼作响。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
  窑洞的门口仅一米来高,必须小心翼翼躬着身子才能进去,因为风雨侵蚀的缘故,所有窑洞的洞顶几乎全部垮塌,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土墙上清楚地俯瞰窑洞内的结构。大多数的洞就简单的只有一个房间。即便是这样简陋,当时的士兵们也想了很多方法改善居住条件,比如在洞门两侧凿出两个小窗,一来增进空气流通,二来增加室内自然光线。要是在夏天,想来窗台上还可以摆放些野花,这可能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兵们住的吧!记者想。
  有一部分的窑洞在进洞口后多了一条走廊,走廊两旁的土墙上有一些凹洞,里面可以摆放一些小东西和杂物,从走廊上的矮门进去才是卧室,这样的结构保暖性比单独一间的要好,至少风不会直接灌进来;还有的明显是一室一厅的结构。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构造,窑洞里的黑暗、潮湿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年修建甘孜机场时的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相关资料显示,一九五一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在胜利结束昌都战役后,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又不能就地筹粮。于是,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部队为了防寒,保障人员的健康,必须先要筑窝棚,后施工。根据领导的指示,部队沿布绒朗山山坡两边挖掘坑洞,架上横梁,搭起树枝,糊上黄泥。且为了美化环境,找来**,涂抹墙壁,寻来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嵌成各种图案和标语,如:“解放西藏,保卫国防”、“修建机场,支援前方”等等。
  甘孜位于四川西北部,属高原气候。初到这里,最感不适的就是空气稀薄,气候多变,连上一个小坡也要喘气不止,更不用说疾走快跑了。当年的18军部队初到此地,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住宿问题。这条山沟四周光秃秃的,除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外,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民房。几百人的部队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还要完成修建机场的任务,这对他们来说该是一次怎样严峻考验啊。
  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部队要从驻地到山上约10公里的地方才能砍伐到木材,山顶上白雪皑皑,都是原始森林,一上午只能搬运一趟,稍作休息,再带上干粮和水,再上山搬运第二趟。大约10天时间,窑洞盖好,铺上厚厚一层青稞麦秆,部队就先后搬进这冬暖夏凉的“新居”,直到机场竣工。随着机场建设队伍的逐渐庞大,位于山坡上的窑洞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苦战在高原机场的那些英雄女兵们
  斯俄乡窑洞群附近有9个坟茔,如今被修葺一新,墓碑上刻着“无名女战士墓”,碑下摆放着些许五彩的野花。据记载这几位18军的女兵,年龄都不超过20岁,在修建甘孜机场过程中不幸因窑洞塌方而牺牲,于此地长眠。当年这9个和其他一起被获得批准进藏的女兵,满怀一腔热血和理想,奔赴高原,如今只有一冢的黄土,卧于蓝天下、碧草间,头朝东,面向无比眷恋的故土了。
  1951年春节后,18军54师医训队奉命停课,参加进军西藏修建甘孜飞机场的任务。当时医训队约100余人,大多数是来自四川的高、初中生,其中不少是满怀爱国热情为了抗美援朝弃笔投戎,但因年龄太小而被退回,后又不甘心,正遇18军招收新兵,才来到医疗队的。该队分3个区队,9个班。第9班就是女生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女孩子论体力不行,论年龄有的还应该在妈妈身边撒娇。可如今,她们成了解放军战士,就意味着要承担“战士”应当承担的一切责任。也就意味着要为了修建甘孜机场,苦战在康巴高原上一月又一月。
  这些女兵们从大邑步行50华里来到邛崃,从邛崃乘美式十轮大卡车到泸定,又在大渡河岸摆渡到河西改乘苏式六轮嘎斯车。就这样在车上颠颠簸簸一个星期,晕晕糊糊、疲惫不堪地来到了甘孜县。
  刚来到高原的小女兵,有的头疼,有的流鼻血。甘孜县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空气稀薄,刚到这里来的人一般都有流鼻血、头痛、头晕、心律不齐、喘气等高山反应。这里的老天爷更是喜怒无常,忽而骄阳似火,忽而风沙大起,忽而大雨如注,忽而冰雹袭来。
  在机场施工的过程中,女兵们娇嫩的小手被坚硬的鹅卵石磨破了皮。有的女兵因特殊情况也不肯休息,有时血水从裤管里流出来,别人还以为是负伤呢,只有羞答答地找个背静的地方去处理。还有的出现闭经、月经过多等生理紊乱情况,年龄小的还影响到发育。
  因为高原上强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姑娘们原本白净的脸晒成了猪肝色,还经常脱皮,和进藏前比已面目全非。但没有谁感到羞耻,反而觉得是一种光荣,并常戏说:“我们已脱胎换骨了,成为真正的战士了。”
  还是听听当年参加机场建设的小姑娘自己在相关资料中的描述:“我们在1951年修甘孜机场时,住宿条件特别差。我和另外11个姐妹同挤在一个自己新挖的窑洞里,因为是新挖的,里面积满了水,人在里边睡觉,头上常滴下浑浊的水滴,有时落在头发上,第二天醒来头发已经被粘得紧紧的,拿梳子用力都不能梳开。更为危险的是,下雨时窑洞特别容易塌。”
  机场工地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工地上士兵的热情干劲依然热火朝天。机场修建得相当快,上面说是为了尽快保障前方将士的物资供应,要求7个月完工。国庆节已经过了,部队给每人发了一套新衣,谁都舍不得穿,每个人都想着留在机场首次通航典礼上穿。
  十月份后,高原已经提前进入冬季,早晨起床时,女兵们总是绵绵的想在热被窝里多躺两分钟。女班长总和平时一样比大家都起得早,她打开窑洞门时惊叫了一声:“啊,好大的雪!同志们快点起来看雪景,雪都快封住我们的门了。”不幸的事就在夜里大雪压顶下发生了,只是大家还都蒙在鼓里。
  女兵们吃早饭时,上级通知说,今天工地上积满了大雪,不能施工,全体在营地待命。又说,各区队长饭后到队部开紧急会议。
  紧急会议的的内容是前夜的“大雪”出了事故,这时大家的心突然紧张起来。
  原来前夜的那场大雪把53师卫生队女兵班的窑洞压垮了,全班9个人全部被压死,无一幸免。会议开的悲伤而沉重。
  就在这样的一个冬天,甘孜高原上大雪一场接一场地铺天盖地,而就在那些年轻的女兵们熟睡时,窑洞突然发生了塌方,9个姐妹的年轻生命瞬间香消玉损。“今天想起仍让人感到沉痛。”说这话的老人叫杨澄碧,当年她参加修建甘孜机场时只有20岁,50多年过去,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当时18军承建机场,用了150万个工,除了主力部队53师54师外,又把军大、卫生学校(多数是女兵)及直属部队都拉上来,加上民工约2万余人投入生产,当时像杨澄碧这样的年轻姑娘不在少数。
  
  无数人为之挥洒血汗的地方
  虽然耗资巨大的甘孜机场因技术指标不符合在高原起降的严格要求,后来变成迫降场,但通过修筑甘孜机场取得了在康藏高原修建机场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为以后的拉萨当雄机场和贡嘎机场的兴建提供了经验。同时,取得了在高原组织施工、生活管理、运输补给、思想政治工作诸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后来修筑康藏公路打下一定的基础。
  当年为进藏部队空投物资而修建的甘孜机场,现在已成为历史。不管记者怎样查阅资料,纵然感叹万千,也无法真切体会他们那一代人为理想而执着的精神。如今每当机场旁的青稞田绿浪随风起伏,窑洞遗址上野花烂漫,当太阳每天从机场的一端西沉,然后第二天在机场的另一端升起,再次重新照耀这个地方时,我们的心都为之颤栗不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