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谈图片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教学杂志官网
 

[浅谈图片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教学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7:17 影响了:

  图片是用来说明某一事物的图画、照片、拓片等的统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图片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很少被深入的挖掘。即使应用也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课堂上重文轻图的现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着和探索着这一问题,以下就这一问题说一说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运用图片,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以图导入新课,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播放视频(2分半钟)──葡萄糖的燃烧实验(展示葡萄糖在通入氧气情况下加热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观看视频后,接着引导学生写出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由鲜明的画面,自然转入教学,缘情入理,一气呵成,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态势。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可谓一举两得。
  二、运用图片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既要理解又要记忆。如何有效地把书本知识经过教学转化为信息,传输并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再进一步转化为能力,是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高中阶段学生已经逐渐从初中的感性阶段思维 逐步上升到理性思维了,学生初步具有了理解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生物课中往往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仍然难于理解。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一文时,我清楚作为学生,他们对文字、语言表达方面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对卵细胞、精子形成的各个时期的细胞形态、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的变化、DNA数目的变化的描述是关键也是难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同时展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进行仔细的观察,以染色体的变化为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染色体为第一主人翁把它们编成一则小故事。看图编故事,对他们来说是拿手好戏。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胆思维、大胆创新。结果他们放飞想象、畅所欲言、张扬个性。把这个故事编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课堂气氛极为活跃。而这几幅图片组合而成的故事内容恰恰就是《减数分裂》的内容梗概。然后,我就顺理成章地引导他们回过头来学习原文,结果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图片引路,使学生一开始就充满好奇,急于求知。既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又使整节内容由难而易,由繁而简,教学难点、重点迎刃而解。
  三、运用图片培养能力加深理解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生物图片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语言,对于一个读图基本功好的学生来讲,他能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把图像转化为语言文字,可以绘图表意,用图表达生物思想,通过读图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基因工程》一节教学重点中较难理解的是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是如何进行的。如限制性内切酶是如何切出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是如何与运载体相结合的?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受体细胞是如何检测的?虽然课文描绘得很详细,但由于本节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对有些地方了解的还是不深不透。于是我就剪切电视、电影中的有关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感场景中,在非常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充分领略这四个步骤的特点。第一幅画面不仅形象的把粘性末端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来,同时也能体现出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第二幅画显示出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过程,真的像缝衣针缝衣服一样,既形象又生动。第三幅画面更加能直观的表现出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进入细胞的过程。第四幅画面也能生动的表现出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过程。
  生物课的内容纷繁复杂,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人生阅历肤浅和知识积累不足而造成的理解困难的问题。利用好图片,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基因工程》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四、运用图片,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之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生物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渗透教育。生物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其中生物图片正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生动材料。例如“以侯云德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产物——干扰素”“利用人的细胞构建人造皮肤”“袁隆平院士与籼型杂交水稻”一幅幅图片讲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事迹。既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
  总之,“活而不空,实而不死”应该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只要教师坚持对图片的重视、发掘、应用,就会进一步推进中学生物课程改革。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有必要把对生物图片的应用提高到一个高度来认识,来对待。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认真的思考和发挥我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的生物课堂将得到彻底的改观。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有生气,有魅力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8-179.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