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学用新思想笔谈千字文的体会 [学用新思想笔谈千字文]
 

学用新思想笔谈千字文的体会 [学用新思想笔谈千字文]

发布时间:2019-06-27 05:32:43 影响了:

领袖的初心

张跃文(金融研究所)

2018年3月,我参加了六部委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其间有幸访问了革命圣地延安。通过延安干部学院专家学者们的专题讲授和参观多个革命旧址,我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成长史、革命史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凤凰山下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破旧简陋的家具和成堆的书籍,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七大会址)那些陈旧却依然结实的木凳,毛主席接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用过的露天小石桌和石凳,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启迪,其程度远远超越了书本知识。这些革命旧址和文物让我仿佛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切身体会了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在恶劣而危险的工作条件下,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出路殚精竭虑,为中国抗战和全面解放深谋远虑。

延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落户的地方。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7年农村基层生活的磨炼,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生观的改造,与梁家河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村民打井、垒坝解决用水难题,建造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解决村民生活用能问题,锻炼和展示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的才能、品格和气质。

在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伟大领袖。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和依靠人民群众做出显著成绩,进而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这并非偶然,他们有着相同的初心,这也应当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在哪里,就应当与哪里的群众紧密团结,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无私奉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都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探索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适合彼时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诚宣言。

做大“蛋糕”同时要分好“蛋糕”

冯颜利(哲学研究所)

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分好“蛋糕”是分配正义问题,做大“蛋糕”是发展和生产正义问题。因此,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分好“蛋糕”,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公平正义思想,它强调了解决发展与生产正义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分配正义问题。

首先,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和前提,即解决发展与生产正义问题是解决分配正义问题的坚实物质基础。分好“蛋糕”固然重要,但是抽象地谈如何分配“蛋糕”、只讲分好“蛋糕”不讲做大“蛋糕”则是错误的。这正如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中,分配正义固然重要,但一种分配正义实现的前提是发展与生产正义。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脱离发展与生产水平而抽象地谈论“蛋糕”分法,是一种非历史的形而上学思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告诫人们,不要抽象地谈论按需分配原则,只有“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其次,解决分配正义问题有利于解决发展和生产正义问题,即分好“蛋糕”对于进一步做大“蛋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表现为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我们要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是逐利,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因此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不相容的。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才是目的和方向。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在“蛋糕”做大的同时自然就会分好“蛋糕”。这种观点与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相似,但事实上,《21世纪资本论》已被公认为证伪了这种观点。

再次,既要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科学理解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一种追求终极的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思维。二要注重二者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这说明要辩证地理解“做大”与“分好”的关系,不仅要强调生产对分配具有决定作用,还要从相互决定关系出发,重视生产和分配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总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始终不忘做大“蛋糕”这一根本,又要充分认识分好“蛋糕”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把发展和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辩证统一起来,才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让考古工作走出书斋

唐锦琼(考古研究所)

考古工作是最接地气的社会科学研究。这并非独指考古发掘工作是通过“地里刨食”获取研究资料,更意味着考古工作真真切切与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福祉密切关联,并不是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学问。

自2010年起,我负责江苏苏州木渎古城的考古工作。一开始,我还是按照原先的工作思路,专心做好发掘和研究工作,没有考虑到相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问题。随着工作的展开,我逐渐发现这种观念脱离了社会的要求。记得有一次,当地镇政府的一位领导进入考古队库房,见到琳琅满目的发掘品,直呼:“这些都是沉睡的宝藏啊!”这不禁使我自问,独坐书斋、不问世事固然能做好研究,但是否能充分发挥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呢?还有一次,我们接待文物爱好者到考古工地参观,一位参观者问我:“你挖过最值钱的文物是什么?”我回答说,就是这座木渎古城。那位参观者欲言又止,似有所悟。我不由想到,为什么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件单体文物的经济价值上?这怎能不是吾等考古工作者的悲哀!

人类是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去并对其感兴趣的动物。考古是人们认识过往最为直观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引发共鸣和参与感的方式。考古资源属于全社会,最终也将回馈于社会。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充分融合是考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考古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考古工作者责无旁贷。基于以上思考,我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积极利用考古成果,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休闲等产业,构建起大文化、大旅游的格局,从而为本地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古正是能够最为真切、直接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灿烂与辉煌的一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让考古事业走出书斋、走出库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正符合这一要求,也必将成为历史潮流。

让地方志“活”起来

刘思鸣(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起实施的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是传承乡俗、诉说乡音、记住乡愁、纾解乡思、保存历史文化、唤起人民群众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大文化工程,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系统内外广泛好评。

在人们的印象中,动辄几百万字的地方志书是枯燥的、沉重的,然而名镇志、名村志却是有趣的、新颖的。同样是地方志书,后者继承志体的内核,以图文并茂、“名”“特”突出、语言优美、篇幅紧凑等特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志书表达方式,以最真实的方式讲述中国大地上乡村的发展嬗变、前世今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地方志中找到归属,真正实现了让地方志“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历史智慧在哪儿?历史智慧就蕴藏在地方志中。如果你翻看名镇志、名村志,就会找到自己与历史的某个连接点。大多数中国人生命的原点就是从乡村开始,无论是北方雄浑的士绅宅院、遗存的秦砖汉瓦,还是南方精美的雕梁画栋、静谧的小桥流水,记忆里的故乡总是有情有爱,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在改革开放四十载中发生沧桑巨变,走出一条条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道路。志书就是这些历史智慧的忠实记录者。

让地方志“活”起来,需要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让地方志资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名镇志、名村志的显著标识和突出特点,就是文化与经济的相因相生、物质与精神的互济互励。地方志“活”起来,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振兴乡村。

让地方志“活”起来,需要让文化更贴近人们生活。地方志的魅力就在于其真实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承上启下、绵延不绝。名镇志、名村志通过记录发生在乡村的人和事,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丰满的乡土中国。

让地方志“活”起来,需要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使我们的精神文明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姿态,在新时代创造出新辉煌。

新时代的理性精神与研究实践

田美莲(文学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艺术是时代的标识,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涉及新文艺创作的方向、创新与指向等,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文艺生产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要有新思维、新创造。而作为新时代的研究,同样是贴近文本、现实、社会的,既要贴近时代,遵行研究规则,体现时代意志、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等限制性条件,又要与其保持一定的审慎距离,进行科学客观的审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研究转向,就是要面对现存矛盾、解决矛盾。当前,文艺发展整体上呈现多样化趋势与数量上的勃发,但也存在现实问题。我们要有辩证的思维,即理性与感性思维,也可以说是批判的与认同的思维。用这种思维理性看待当前文化与文艺现实,既能够发现创新点与生长点,同时又能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个人狭隘主义。在研究中不仅要审视文化与文艺现实,也要深刻揭示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与矛盾所在,挖掘深层的社会心理结构形成的动因,以及开展对民族文化精神生长点的积极探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得到文艺界的积极响应。同样,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也要积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研究要“接地气”。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艺术表达所要遵循的规则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动,文化生态和文艺格局形成了复杂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辨识力。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研究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构建中国大文学与大文化格局、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服务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求的精神生产。拓展研究空间本身的可能性,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抵制学术腐败、弘扬正义的理性精神。

展开美丽中国新画卷

陈梦玫(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和新部署,不仅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根本行动依据,更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重要建设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充分理解,彰显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无一不体现我们党切实履行对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以及对人类社会福祉负责的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诚然,美丽中国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标准、优化法制环境等,都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魄力。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砥砺奋进。

奋斗,在新航程上

黄艾(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历史的时针指向2017年,当行走在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路上的全体中国人民,带着所有的梦想与荣耀、承载着所有使命与担当,步入一段新的里程之时,一次历史性的大会在金秋时节的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座极具战略意义的里程碑。当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面崭新而鲜明的旗帜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高高扬起,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点石成金而又浑然天成,厚载万物而又气势磅礴。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和新水平,必将成为时代之旗帜、奋斗之动力、航程之风帆。

梦想的实现,源自当下的奋斗。当前进的方向了然于胸,进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动力的源泉奔涌不绝,我们只有全身心地不懈奋斗,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不负年华。

再出发,未来已来。奋斗,在新航程上。

在见证 在成长 在传承

石远欣(办公厅)

2017年5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来贺信,要求我院同志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近年来,我院坚持开门办院,实施学术“走出去”战略,通过多渠道、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开展重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推动一大批优秀学者在国际学术界亮相发声,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融入世界铺路架桥。自2011年入职以来,我亲眼见证了我院日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我为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入职8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虽然很小很平凡,但力求能为全院工作运转提供保障。每一位领导、前辈、同事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关怀,都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8年中,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家庭,当我把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同事时,我总能从他们眼里感受到传承的魅力。

毛主席曾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愿与全院青年们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