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1:02 影响了:

  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文明继续以高速向前发展。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们的思想也带向了一个前所有的高度。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历来都是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化的,更简单的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这股宗教世俗化潮流到底会走向什么样的一个方向,是导致宗教的神圣性逐渐衰退以至到最后宗教的消亡,还是成为宗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
  由于人们对宗教世俗化的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并不统一,所以宗教世俗化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宗教社会学》中对世俗化的理解是:世俗化是有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使宗教消失,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做出了一段准确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的时代,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这种理性化、理智化的现象就是世俗化。由此看来,世俗化不仅仅只具有宗教的含义,事实上也含有广泛的哲学、人文和社会含义。
  宗教世俗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世俗生活就等同于宗教生活,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原始的低级的宗教社会阶段,这是由人类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还不存在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即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开始逐渐与原始宗教相分离,并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一些独立的学科也随之分化出来,社会的世俗化便首先开始,随之出现的便是宗教的世俗化,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宗教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宗教仪式越来越规范,形成了独立的宗教社会实体,世俗社会与宗教社会相互影响。这一时期的宗教世俗化是从社会世俗化开始的,世俗社会本身也具有神圣化特征。历史上神权与王权之争就是世俗意识增强的例证。在西方社会,***统治了一千多年。在十六至十七世纪时期,由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为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开辟了道路,而且瓦解了***的神学体系,开了宗教世俗化的先河。在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王权一直高于神权。像佛教和***要在古代中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迎合世俗社会的政治主张、宗法思想、道德观念,这也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宗教世俗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宗教世俗化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生。随著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理性地思考自然与社会,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宗教的职能、势力范围及其吸引力逐渐萎缩,宗教自身也发生了很多适应世俗的变化,宗教世俗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
  2 宗教世俗化的社会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宗教可以肯定是社会意识形态,那么它就必然要受到人们经济关系的制约,不仅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还要同其它社会条件相适应,这就要求宗教本身内在根本变革,才能适应社会需要。从西方社会来看,资本主义运动就是宗教世俗化最初的载体。宗教世俗化的基本动因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也是宗教世俗化能够深入发展的持续动力,资产阶级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运用工业机械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同时也让人们重新看待自我与社会的方式,这一切共同影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各文化部门的发展状况。
  宗教在根本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人是环境和历史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人的社会属性。这运用了一种全面和整体的视角对人和社会进行考察,并追溯了观念的现实根据,由物质的运动解释思想的存在和变化,指明了人的思维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社会心理、个人因素而实现的。
  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性就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类具有较高级、较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宗教的人性依据就是人的本性中超越和情感怀的一面,但在人的理性能力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宗教便需要更加多元化和个人化,也更加社会化、现实化。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和思维能力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宗教世俗化是保持宗教的信仰本质的途径。
  3 宗教世俗化的特征
  宗教情感和宗教观念作为宗教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宗教逐渐世俗化的今天也发生着改变。从宗教信仰的观念意识上看,传统宗教所强调的神创世界、上帝永存,灵魂信仰、来世吉庆等思想和那种超世、出世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等主张,也已经逐渐向关注现实和现世转化。
  宗教活动必须由信仰者通过举行一定的礼仪形式才能表现出神圣性, 它本质上是宗教行为的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宗教礼仪的简约化反映了它与世俗世界距离在不断拉近, 从总体上来看,简化是现代宗教礼仪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宗教戒律作为规范教徒的有效教条,也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越来越简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宣扬只要心中有神,可以部分略去甚至完全略去宗教仪式和忽视宗教戒律的宗教教派,这些都体现了宗教在迈向世俗化的道路。
  从宗教组织的参与活动上看,宗教组织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日益多样化,不仅限于宗教信仰活动,而且积极参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活动场所是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本应该是神圣性的,还有一定的封闭性。然而随着世俗化的发展,宗教机构场所的这种神圣性正在减退,现在很多宗教产所除了还具备宗教只能外,还附带文化遗产和旅游观光等功能。宗教神职人员也因主持宗教活动而赋予极高的地位, 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既定的清规戒律的约束。但是, 随着宗教世俗化发展的影响, 他们也开始卷入世俗化的浪潮,冲破各种规定的限制, 开始参与世俗活动和接受世俗生活,甚至就是为了过更好的世俗生活而去从事宗教活动。
  4 结论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对宗教的诉求,不管是传统的方式还是新奇的方式,都将会永存不衰。宗教世俗化并不会降低宗教的地位,反而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宗教、认识宗教,不至于把宗教当作是神圣不可触犯,或是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东西。一旦世俗化之后,宗教可以更加普及,也可以和流行文化争一席之地,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世俗化的宗教也许失去了高在上的权威感,却得到了深入人心的亲切感。它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科技的进步,已经解决了很多以前只能由宗教解决的问题,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为现代人的自由平等观念打下了基础,人类已经不再盲目的追求上帝的救赎和来世的幸福,而更看重今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宗教的世俗化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宗教的世俗化是人类的理性化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过程也导致了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中丧失其功能。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的世俗化过程,只能说是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变革,因此,世俗化不是宗教的灭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通过正确的引导, 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