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关关难过关关过 [设矛盾道道是关,,,讲辩证关关是道]
 

关关难过关关过 [设矛盾道道是关,,,讲辩证关关是道]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6:33 影响了:

  张大文: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作品1000万字左右。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科殿试策问及第四名进士白居易对策五道,谨录于上。本科状元陈叔、榜眼吴丹、探花郑俞三人的对策之文均告散佚难寻,所以白居易此文弥足珍贵。
  唐德宗殿试策问五道,从具体到抽象,分别瞩目于立国宗旨、治国方针、教育方法、思维方式和运行规则等五个方面,纵横捭阖,气度恢弘,却是谈言微中,设下道道关口。白居易是深领德宗构思之匠心的,便由实到虚,以虚驭实,借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吃透德宗的瞩目所在,因而对策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来谈的,可谓切中肯綮,弹无虚发。
  第一方面,德宗既从《周礼》指出的不畜、不耕、不蚕、不绩的后果说明“欲人务衣食之源”这个立国宗旨的重要性,又从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说明“欲人务衣食之源”似乎须使物易业、土易宜为然,不能“因人所利而利之”了。这样便构成了一对矛盾,具有了考试的意义。
  白居易则认为,“欲人务衣食之源”首先在于“任土辨物”,即根据土地具体情况区分作物种植,绝对不是“反地利,违物性”;如果“犹惧生生之物不均,”还可日中为市,通货食,迁有无,各得其所。
  第二方面,到底是为政以德,还是峻文必罚?德宗在这个治国方针的大问题上,先提出是不是德政不若刑罚?后提出与之相关的明哲保身与杀身成仁是不是完全对立?
  白居易先以赦与不赦的关系加以具体说明:如果王道融,人心质,一人不善,众人恶之,则赦之可也;如果大道隐,至德衰,一人不善,众人效之,则赦之不可。——可见这是圣王随时立制,顺便致理,决非德政不若刑罚。
  至于明哲保身与杀身成仁,白居易认为要联系具体的时代背景作出评价。巢父、许由处唐虞之代,明哲保身;如果生于殷周之际,可能杀身成仁。伯夷、叔齐处殷周之际,杀身成仁;如果生于唐虞之代,可能明哲保身。——总之,君子能先其道,后其身,守其常则以道善乎身,罹其变则不以身害乎道;生与死,同归于道。联系到德政与刑法的关系,也要同时代背景并论,则用刑措刑之道,保身杀身之义,昭然可知。
  第三方面的教育方法问题,德宗似乎只是零星地提出一些问题:易简与乾坤之间是什么关系?绝学无忧,原伯鲁岂其将落?仁者不富,公子荆何云苟美?至于“胜乃俟乎木鸡,巧必资乎瓦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总之,怎样把微言理解为远旨呢?
  请看白居易的辩证处理:先以柔和之道取胜的易注解“乾”,以暗中行善积德的简注解“坤”,把不言而善应、不争而善胜的简易之道作了明确的说明。再以老氏绝学说、原伯鲁不学之声、孟子不富说、公子荆苟美之言一一点明实质,即儆溺于时俗之习,戒废圣哲之道,虑蕴利而生孽,嘉安人而丰财。后以木鸡、瓦注之典故强调躁而失、静而得,贵而失、贱而得,甚至牵涉到心理学上的修养了。就这样,把原则上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具体的教育事例结合起来,显得深入浅出,做到了树圣哲之道而不溺于时俗。
  第四方面,德宗认为既然天地有常道这个不易之理,为什么又有邹衍吹律、鲁阳挥戈、吕梁游水出入、周原堇荼变味的怪现象呢?这种情况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积极地还是消极的作用呢?
  白居易认为是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自然界物种各有其常,各守其常;另一方面,它们又随事应物而迁变,这是由于人之所感。这样,道可于物而非常于一道,既有规律,又有例外,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维定势,而与时俱进。
  最后,第五方面,又回到开源节流的民生立国之本。德宗强调耿寿昌“常平仓”的做法,但他又以纺绩之弊、布帛日贱的矛盾开头,以考量应试者的理论水平。
  白居易却不就事论事,而是从国计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出发,申述如何取得治国的自由。他认为天地之数无常,衣食之生有限,古之人既然知其必然,我们也得得耿寿昌常平仓之要而实践之。如果这样,布帛之贱这样的小问题必然迎刃而解。可见,白居易在论述治国的自由的同时。也取得了用辩证法回答德宗策问的自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