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至关重要的细节】 至关重要
 

【至关重要的细节】 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8:28 影响了:

  内蒙古广播影视奖2004年度电视新闻奖暨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评选会于2005年“五?一”前夕在南京降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巴彦淖尔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变》在内蒙古社教类节目中获得了短纪录片类一等奖。
  纪录片《变》讲述的是乌拉特后旗巴音戈壁苏木从2003年冬天开始实施禁牧的故事。
  巴音戈壁苏木启动的禁牧工程是把所有的牲畜全部处理掉,在草原上再也见不到牛、马、骆驼和羊,这样的事情牧民能接受吗?牧民,牧民,不放牧还叫牧民?没有了牲畜,牧民靠什么来生活?笔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也觉得很难接受。
  禁牧工程从200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因此,该旗要求牧民在2004年春节前把所有的牲畜都处理掉。时间这么紧,又逢寒冬腊月,让祖祖辈辈放牧的牧人做这种转变,其艰难可想而知。
  这不是简单处理掉牲畜的问题,这是对牧民生存方式的一种改变,是在牧民们的脑神经上做“手术”。
  2004年元月中旬,巴音戈壁苏木要给牧民发钱了。因为实施禁牧以后国家要给牧民发放生活费。笔者正是这个时候应邀来到巴音戈壁苏木采访。
  来到这儿以后,才知道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这里发生了这样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时处理牲畜的时候,牧民情绪波动相当大,有哭的,有闹的,有得病的… … 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牧民们的抵触情绪很大。
  这是历史的转折,也是对传统游牧生产生活的挑战,是牧民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遗憾的是笔者来晚了,没有记录下这一段“生与死”的较量。想一想,好多时候,新闻记者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觉得很无奈!好在赶上了发放生活补贴的现场。
  在现场,笔者本以为牧民会高兴地说一些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之类的话语,可没想到牧民们个个面无表情,很少有人说话。
  在牧区,牧民居住相当分散,发钱时定了3个点。在第一个点上记者先采访了一个嘎查长(村长),他讲了几句话,说禁牧挺好,我今天拿到了多少多少钱。可旁边的一个老太太接他的话茬说:“好甚?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放牧的,现在不让放了还好了,不让放牧我们还叫不叫牧民,和农民有什么区别?… …”
  当时,记者赶紧把镜头对准了这个牧民,让她尽情讲述,尽情发泄,要让她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就需要有敏感、需要果断、需要及时记录这个细节,记录这一时刻。如果你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创作的准备,没有意识,那很可能就会错失良机,甚至失去了这个细节还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老太太举了很多例子,说禁牧不好。后来,到了年底,笔者又一次找到了她,可没想到,她的思想来了个大转变,又举例了很多事实,说禁牧的好处。如果没有年初她反对的声音,只有年底赞美的话,那这部纪录片就失去了很多份量。
  在纪录片《变》中,还有一个细节是绝对不能少的。
  一个叫伊仁太的老人在第一次发钱的时候,她的情绪非常激动,指手画脚,咋也想不通,直到后来对着镜头痛哭了一顿,在她看来禁牧也是在破坏生态平衡。老人泪流满面的哭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年底,笔者也同样找到了这位老人,这次她表现的非常冷静,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草原上就应该有牛、马、骆驼、羊,禁牧就是不对。
  纪录片《变》能够获得一等奖,这两位老人的细节刻画至关重要。评委认为,一个新的东西诞生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就看你做记录片的人怎么去选取。如果你光选择一片赞扬声,那是不真实的,也不符合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
  纪录片《变》本来2004年是不打算参评的,因为这部片子笔者计划跟拍五年,这仅仅是第一年。
  做记录片是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同样,也是需要金钱的。我们作为地区级电视台,在没有专门创作队伍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